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AMNUA素描III展览系列访谈
发起人:amuse  回复数:0   浏览数:1947   最后更新:2015/05/26 15:22:42 by amuse
[楼主] amuse 2015-05-26 15:22:42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AMNUA素描III展览系列访谈

Artand人物19天前
分享到: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AMNUA素描III 局部 2015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

温凌: 艺术家

王亚敏: 展览策展人

文字整理: 菜包

2015年3月于温凌工作室,北京

Wen Ling: Looking up Into Comics Instead of Looking Down at it

Interviews of AMNUA Drawing III

Wen Ling, Artist

Wang Yamin, Curator

Editor, Choi Bau

Wen Ling Studio, March 2015, Beijing

〉“我还是挺希望做一些和默认常规相左的一些尝试”

〉“形式感本身是携带重要信息的”

〉“我不怕失败,我要把我感兴趣的媒介或者题材都触碰一下,把格局打宽一点”

〉“这样,我对现实可以保持一个相对鲜活和生疏的感觉”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AMNUA素描III 2015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

王亚敏(Wang Yamin):

关于如何参与这个展览,好像你对实施一个壁画项目特别感兴趣。

温凌(Wen Ling):

我特别喜欢文艺复兴早期的那些壁画,所以想把叙事性的作品也画到墙壁上。

王亚敏:

我看过您对自己工作框架的描述。在最后这一部分,你突然转到壁画那种宏观的东西,面向公共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是绘画史甚至是艺术史的比较源头的形式。讲现代当代艺术的公共性,实际上可以溯源到这些早期存在形式。原来的绘画是跟空间相关的,它没有跟建筑分离,架上的概念是后来的事。是什么契机让你转向这个方面的实验的?考虑到要有一种适合当代的观看和传播方式会,要有分享,会去出漫画书,开微店。但是,尽管壁画在某种程度上是开放的,但也限定了地点、空间和观看方式。

温凌:

有这么几个原因。绘画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的早期,它的特别重要的一块是出现在墙壁上。这些壁画它带有一定的功能性,在讲故事,有的是完成一个宗教传播的使命,或者完成记录墓地主人生活的功能性任务。我一开始在纸上画非常小的叙事性作品,尝试一段时间以后,就产生了很强烈欲望,想要把这种叙事性作品像绘画最初出现的时候一样,带回到墙面上,我想做一个尝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还是挺希望做一些和默认常规相左的一些尝试。比如说,20世纪初以后,漫画和连环画的普及,可能让大家有一种印象,认为这种漫画叙事性的东西理所应该是在一个绘本上完成和阅读的。

王亚敏:

感觉它是通俗层面的。

温凌:

对,我很希望做一些小小的改变,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还有就是像你刚才说的,它是具有特定空间及功能性的方式,对这个我也是感兴趣的。

王亚敏:

小的私密的东西突然被放大。其实你在看的时候,别人也在看“你在看”,而不像躲在被窝里看的时候,没有这些关系。本来很朴素私密的东西突然被宏观庄严化了,这种反差蛮有意思的。

温凌:

我画的内容,其实也都是家长里短的一些很细微的个人化的东西,但我把它画到墙壁上,那些细枝末节的家长里短的事显出一定的史诗感和庄严性,我对这种改变感兴趣。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FMB》 beta 2015 局部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ODML 2013

王亚敏:

放大到墙壁上画,我觉得你框架里的很多东西都合起来了,包括像线条的处理、形的概括等等。想到了乔托的壁画,那种基于新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简化的庄严感。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其实也蛮日常朴素的,有时很感性,向盛期文艺复兴的发展可能是更加关注形式的提炼和清晰表达。早期文艺复兴绘画色彩很光鲜,有的很黄很暴力,有的很琐碎。

连环画、漫画里面有担负着不同功能的文本,有的文本是偏视觉性的,有的文本它是偏叙事的,等等。在早期壁画里,文本也是多重的。

温凌:

在当代艺术中,我觉得那些最牛的当代艺术家,他们或多或少是不是在回避那种叙事性。在漫画和连环画文化特别发达的日本,像村上隆和奈良美智最后拿出来的就是那种特别适合在画廊里展的作品,其实或多或少有一点回避某种叙事性。大家好像也有点回避文字出现在所谓比较严肃的画面中。而且我觉得,这种叙事性作品,包括文本在绘画中的出现,它是不排除一种形式感的,这种现实感也是我近期比较感兴趣的。我觉得形式感本身是携带重要信息的。

王亚敏:

它也是一个句式。早期的绘画,它不仅仅是一个镜面或者一个透视窗,艺术家其实要在上面处理复杂的,包括图像文本在内多种复杂文本的拼贴工作。你现在好像也在尝试大型的架上绘画。

温凌:

是这样,我给自己的创作安排是大概两三年作为一个小阶段,两三年作为一个创作的小阶段,专注做一个形式的探索。从2009年到2012年基本上做单线的叙事性作品的尝试,然后从2012年开始想探索色彩。我就是希望能够更精准和充分地进行表达。我不希望在我创作早期过早地结成一个壳。我不怕失败,我要把我感兴趣的媒介或者题材都触碰一下,把格局打宽一点。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摄影博客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2002.07.15 摄影 2002

王亚敏:

你也做过摄影日记。

温凌:

当时在2001年的时候开始做摄影博客,一直做了10多年,现在不太做了。它有一个大的背景。整个的,从2001年开始,互联网1.0时代慢慢向2.0时代过渡。当时1.0基本上是我们去看一些主流媒体的信息,2.0就是人人都可以发信息。当时在2001年的时候,个人的那种视觉化的信息传递还很少,我当时做的比较早。现在大家都有微博微信,都在发,我觉得那个时代给我的那种吸引力在变弱,我就不做了。我当时2001年做那个特别过瘾,在2001年做2.0的,那种感觉特别爽。

王亚敏:

那么绿校呢?

温凌:

绿校在2001年到2002年左右我是参与的。兰兰、Breath还有另一个叫绿的,我们四个朋友一块成立了一个网络社团。由最初四个人最后发展到几百人。最初成立它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在中国特别泛滥的模仿日式漫画那个习气。但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就是在我们成立那个组织以后,发现最酷的文艺青年已经觉得日式漫画不是最时髦的了,可能觉得欧美一些漫画更时髦。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两年以后,原始动机已经没有了,要对抗的东西已经没有了,它后来就变成一个文艺青年或者艺术爱好者的一个网上交流平台或者交友平台。在2006年,组织了第一次的绿校联展,然后成员数量暴增。绿校第二次联展的时候,光参展艺术家有100个。我和烟囱现在都离开了,我们连成员都不是了,交给新的年轻人了。它好像还存在,不知道还在不在做联展。

王亚敏:

把孩子生下来就不管了。

温凌: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矛盾,做那个必须要有比较理想化乌托邦的态度。

王亚敏:

还需要你去过好组织生活或者集体生活。你一方面关注大的社会现实,转型及其变迁,另一方面你很多重要的题材也是跟个人经历、家庭生活、个体生命情感相联系。比如说与父亲相关的一系列题材,您的每日生活的那些东西。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父亲 手稿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泉源(温凌父亲) 作品

温凌:

我不觉得这种私密的或者看起来家常里短的小东西是最重要的,不是这意思。但是,我希望我所创作的和我的个人经验相关。如果没有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比如我没遇到战争,你让我去创作那些战争相关的东西,我觉得有问题。我就希望自然而然吧,我的生活是怎样的,那么我就去表达我生活中直接给我最刺激的东西吧。我可能前一段过的比较安逸,那么我就做了一些安逸题材的事。但是,这些细微微的生活中琐碎的东西,我并不认为它就很弱,它照样是很有味道和力量的。

王亚敏:

你还有一个阶段专心练习线表达的精准度。

温凌:

这个是我前几年特别特别关注的一个东西,就是单线漫画。我画这些作品的方式是默画,就是靠记忆进行画。画一个人,我并不太在乎这人真的长什么样,但是我很在乎他在我脑中的印象是怎么样的。比如在我的印象中,他的嘴唇是往上拐那么42度的,那人可能真不是长这样,但是他在我脑中是这样,我必须在画的时候把那个42度画得特别精准。

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不行。那个人嘴唇42度,我这么认为是有原因的,它肯定和我世界观以及我的一些个人经验或者潜意识有关。当我很较真的把一个复杂画面中的这些几十个上百个拐弯的那个精准度,脑中认为这个世界那些线的拐弯的精准度,全都较真地精准传达的时候,画面中所包含的那些信息形成了量的积累。

这种很主观地精准转化的信息包含在那些线的拐弯中,它其实承载了我很多潜意识中个人经验或者世界观。当它形成一定的量以后,这种主观的东西就出现了一种必然性。但是在一个复杂的画面中,要想把每条线全都画的特别精准是挺难的。

我非常受益于我在中央美院学的那些基本功,它能让我把脑中的那种主观印象传达为可视化的东西,然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脑中的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尽量低损失地传达为可视化的。

此外,当我选择画什么的时候,我会像刚才说的通过记忆进行一次筛选。可能我今天发生了20多件事,但是我回家通过记忆进行画画的时候,我可能只能记住其中一两件事或一两件物体,那么这一对生活的,靠记忆的筛选,就像我刚才说的,是夹杂着我的世界观、我的潜意识和个人经验的。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早期手稿

王亚敏:

这个精准的训练是横亘在主客观之间的。

温凌:

有些人就说,温凌,我觉得你这画感觉画得挺像的,但是又不太对,画得挺有味道的。我觉得这个味道,其实它就是解读和接收了我精准传达我脑中那些主观感受以后那的种快感,可能这种接收和解读也不是单靠理性地看一下画面,一下子就一下弄明白的。我通过默画进行这些大量的这种单线的创作,其实也是想要更精准充分地展现我的内心。我的内心如果不通过这种绘画默画的方式进行梳理的话,有很大一部分我是搞不清楚的。我内心大概有一部分我是能够通过理性来大概知道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不是特别能说清楚的。通过这种默画,然后去理性判断地进行绘画,我觉得那些说不清楚的地点点滴滴其实就已经融入到这些线里或者内容里。我觉得这种记录更精准和充分。我做这些事目的就是要精准充分地展现我自己。

我特别得益于美院的基本功训练,训练对形高度敏感和手上很强的控制力。把脑中的主观感受尽量低损耗地可视化,这个转换过程是需要对形的高度敏感和手的控制力的。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自画像 1999

我还同时做一个相反方向的尝试。我不停地画自画像,从1995年一直画到现在。我画自画像的方式同画漫画连环画的方式正向反。我画漫画的时候就想忘掉现实,我只画我的记忆,真实是什么样或者视觉什么样我不在乎,我只画我脑中的东西。但是我画这批画的时候,我想做得正好相反。我希望忘掉记忆,忘掉我眼前看到这个东西的社会化定义。比如我在镜子里看到我自己的时候,这个叫眼睛,这个叫耳朵,我想忘掉这些,或者所有的记忆我全都尝试忘掉,这是我的主观的想法,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但是我希望这样。只把镜中的我自己看成那块有点黑,这块有点红的东西。

就是把它生疏化,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和画漫画这两种不同的观察事物和绘制的方法交替进行。这样,我对现实可以保持一个相对鲜活和生疏的感觉。因为我画连环画画了一段以后,出现一个不是特别好的趋势。我在第一次画连环画的时候,比如说我在画自己,我会仔细回忆我自己是什么样。但是当我画到第100次自己的时候,我觉得出现一个不太好的情况,就是我开始不走脑了,不通过记忆了,我已经背下来了。我背下来了,这很让我警惕。我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和漫画正向反的一种方式来进行纠正。

王亚敏:

把筛选通道再重新清理一下。就像那个打印机用长了需要重新校准一下。

温凌:

没错。我从2013年开始也画一些抽象的作品。我并不是认为我这样画得多么好,我是想去稍微去践踏一下绘画的一些边界,这样可以让我更好地去了解绘画。我是慢慢自己探索,慢慢自己琢磨地不断展开和收缩着工作。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温凌 AMNUA素描III 局部 2015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


展览信息/Exhibition

温凌:我想让大家仰着头,而不是低着头看漫画


AMNUA素描系列Ⅲ丨素描•再造的艺术

2015年4月17日至5月10日

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展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第2展厅

出品人:李小山

策展人:王亚敏

艺术家、机构与组织:

曹澍、苍鑫、程展纬(香港)、郭强、何岸、何迟、洪浩、贾蔼力、廖国核、罗荃木、刘小东、马堡中、毛焰、秦琦、尚杨 、王华祥、王兴伟、温凌、谢南星、尹朝阳、张恩利、张晓刚

iART、老百姓画廊、三线电视台、中国最好的拍卖协会

支持:博而励画廊、HDM画廊、佩斯北京

Drawing•Art of Re-Zuo

AMNUA Drawing Show Series

17th April - 10th May

Organizer: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Venue: Hall of No.2, AMNUA

Producer : Li Xiaoshan

Curator: Wang Yamin

Artists, Institution & Collective

Cao Shu、Cang Xin、Luke Ching(Hong Kong)、Guo Qiang、He An、He Chi、Hong Hao、Jia Aili、Liao Guohe、Luo Quanmu、Liu Xiaodong、Ma Baozhong、Mao Yan、Qin Qi、Shan Yang、Wang Huaxiang、Wang Xingwei、Wen Ling、Xie Nanxing、Yin Zhaoyang、Zhang Enli、Zhang Xiaogang

iART、Lao Bai Xing Gallery、San Xian TV、The Best Auction Association of China

Supported by

BOERS-LI GALLERY/HDM Gallery/PACE BEIJI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