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陆kavkalu生平简介
发起人:wise_fish  回复数:5   浏览数:2655   最后更新:2008/04/04 03:29:07 by
[楼主] wise_fish 2007-04-08 07:15:26
卡夫卡·陆kavkalu.本名:陆志刚,1967年1月30日生于上海.资深电影艺术评论人,当代艺术策展人
.80年代上海诗歌界的民间诗人.90年代初组建“ 23·”文学社,并出版地下文学期刊《23·》,90年代后期介入当代艺术活动并写了很多关于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同时以一个独立影评人的身份发表了大量电影艺术评论.他曾长期从事一份和文字毫不搭边的工作,后以教书,自由撰稿和策展为业.2004年10月7日,与罗华江,李保恩,李月领,朱文杰,魏艺,朱家合等当代艺术家共同创建壹零柒艺术实验工作室,进行当代艺术创作推广.在苏河当代艺术馆,朱屺瞻艺术馆,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等地策划主持系列影视现场活动,并做了一些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展人,期间任上海“ 艺术家园”的总策展人,后任职上海华宇电影公司市场推广经理.又任2007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小组成员,参与电影节的选片工作.
卡夫卡·陆对当代艺术尤其对电影艺术非常执着,以社会责任自勉,以斗士自许.其写作态度之认真勤奋,堪称业内第一,卡夫卡·陆文笔优美,诗情盎然,直面现实敏锐犀利使影评做到了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他始终坚持“真我电影观”,打破影评界多年的枯寂和虚情假意,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代表了一名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他同时又研究佛学和心理学以及东西方哲学,使他的影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难得的思考性和震撼力.透过他的影评,往往能看出比电影本身更深刻的东西.
2007年4月2日晚上遇车祸在上海东方医院不幸去世.
[url]http://www.mtime.com/blog/kavkalu/
[沙发:1楼] guest 2007-04-10 01:42:50
悼。
[板凳:2楼] guest 2008-04-03 04:07:25
                                                        遥想老卡当年
革命是什么?是一种激情,在青年的血脉里燃烧,在可以忆起的青春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卡夫卡.陆

      那时他已经是了kavkalu.

    高中毕业后,数理化成绩很差的老卡因总分没到录取分数线未考上大学.那年头考上大学是件极有面子的事,大学毕业就可以有个好工作,当干部做领导,六七个考生录取一个,一分之差就能淘汰一批人.可能是录取率太低,人们大都没有非上大学不可的想法,高考考场外也见不到望子成龙焦虑不安的考生家长.现行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钱钟书先生参加现在的高考恐也会名落孙山,他当年的数学考试是零分.老卡上学时喜欢小说诗歌,爱写,但对数理化毫无兴趣.如那时有新概念作文大赛,那老卡可能已成为畅销书作者.年轻时的老卡比韩寒高大帅气,也更能说.

    今天的教育朝着制造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定目标前进,大学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就业需要,而对人格培养是欠缺的,教育越快越功利主义,大学早已丧失了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我们现在的很多学校自己都弄不清到底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年的老卡肯定没想到若干年后大学都考不上的自己会站在大学讲台上为人授课.

    后来老卡进了上海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作,那儿的员工上班时必须使用洋名,因为几个外籍高管不识汉字,也记不住中文姓名的读音.老卡借用他最欣赏的作家卡夫卡的姓,取了这个他非常得意的名字,于是陆志刚成了kavkalu.

    那时老卡住在上海市中心区的宁波路上,南京路市百一店后的一条小路,沿街的石库门房子,底楼,距离新光电影院115米.当时新光电影院常举办世界各国的电影周,一些电影史上经典作品就这样以内部参考片形式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许多影片不对外售票,只分发到单位,但总可以等到退票,尤其是艺术电影.从小喜欢看电影的老卡就在新光电影院里开始他的电影之梦.好在那时电影票价很低,工薪阶层还看得起.老卡的收入几乎都花在看电影和买书上了,他阅读兴趣广泛,文史哲各类书都看,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萨特,马尔库塞,等等.一本一本的往家买,我不知他是否真正读懂没有,但他的读书笔记绝对认真,厚厚一摞,显然是下过功夫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的衣着刚从蓝灰色系中解放出来,报纸上还经常会为能否穿着喇叭裤牛仔裤的问题进行讨论,男人头发长些就会显得非常怪异.老卡长发披肩,招摇过市,走在街上非常惹眼.好在那些外籍主管对奇装异服见惯不怪,如在国营单位早就留发不留人了.

    他的勤奋是出了名的,每次经过他家,总见他披头散发端坐桌前,在音乐声中看书写字.老卡喜欢摇滚乐,他家的四喇叭收录机经常播放鲍勃.迪伦,约翰.列侬,吉米.亨德里克斯,平克.佛洛伊德,侯德健,罗大佑的歌,他把音量调的很高,引得过路行人驻足细听.有时年迈的阿婆忍不住到他屋里,拔了收录机插头,对他说:"倷好困觉哉."老卡只得点头陪笑.对老人他很顺从.老卡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由老爹阿婆(祖父祖母)拉扯大的,老爹是苏州人,平日里爱读书看报听评弹.老卡在悠扬雅致的琵琶声中长大.老爹对最喜欢的长孙并不溺爱,管教甚严,爱之深,责之切.这也是促成老卡叛逆性格形成的一个因素.

    由于地处市中心,老卡家成了文艺青年经常聚会的场所,几碟冷菜两箱啤酒,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理论探讨,思想撞击,青春的激情在理想的光芒下澎湃.老卡酒量平常,他常满脸彤红的在鲍勃.迪伦的低吟,吉米.亨德里克斯的咆哮声中大声朗读自己的诗文,他的声音并不浑厚,乐感也不太好,但他以发自内心的热情真挚地表达他的理想他的爱情他的孤独,我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那感人的场景.老卡的诗基本上都是抒情小诗,在对现代先锋诗歌做了许多尝试以后,力图回归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意境.他十分注重遣词造句,注重文字之美,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能最完满的体现诗的意象.老卡的家成了一个文学沙龙,同时他也频繁出入其他文艺活动场所.与很多文艺青年成为朋友.他们经常进行活动.春天在金色的油菜地里吟诗,夏夜躺在小镇古桥的青石板上看星空,秋日在收割后的稻田饮酒放歌,冬季在咧咧北风中沿着铁道漫无目的游荡.有一回,老卡和一华师大的女生在稻草垛旁抽烟,不小心把草点着了,众人见状赶忙扑火,老卡还在一个劲儿地劈情操,沉浸在浪漫的诗歌与爱情之中.结果上衣都焦了,差点把头发烧着.

    老卡的烟瘾较大,常抽"luck"牌的洋烟,我想他可能是想给自己一点心理暗示.他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他自诩是才子,属文曲星座,坚信总有一天能尽显才华,他相信命运相信神明.其实老卡的始终是个非常孤独的人,无论是他朋友众多,经常参加各种活动,还是身边总有美女相伴,他曾写道:"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聚集起来,世界上没有比置身人群却孤独地生活着更可怕的事了."这也许是他在人多的场合更兴奋更容易激动更有表现力的原因.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曾举办过一次大规模的上海地下诗歌集会,面对一百多位民间诗人,老卡慷慨激昂的朗读自己的诗作,诗结尾时他声音骤然提高,泪水夺眶而出,在场的诗人无不为之动容,场景极为感人.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他流泪.

      不知何时老卡开始热衷于谈论知识分子的话题,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对社会政治文化艺术进行批判,他的文字愈来愈情绪化,言谈举止也愈发张扬.

      马歇尔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有五大特征:一是深切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有关公共利益的各种问题;二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现状深感内疚,感到各人有责任去找到解决的方法;三是倾向于把政治问题看成道德问题;四是感到自己有责任不惜一切代价在思想上生活上为这些问题找到最后的逻辑答案;五是深信现状的不合理,应加以改变.

      我认为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进行简单概括并贴上标签的方法很不科学,一谈到法国人就是浪漫说起德国人就是严谨,这种盲人摸象式的判断方式忽略了时代特征环境变化以及相互影响,显得目光短浅眼界狭隘.沙皇时代,斯大林时代,戈尔巴乔夫时代,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人肯定是差别甚大,我不知是否可以简单地给风云变幻时势动荡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定属性,但这几个特征用在归纳老卡倒非常贴切.老卡常说中国只有读书人,没有知识分子.他要做中国的知识分子.老卡组建了“ 23·”文学社,并出版地下文学期刊《23·》.参与策划地下诗刊《大陆》.这是他最忙碌的一段日子---------

      那个时代毕竟是有主张的时代,尽管偏激尽管幼稚,尽管有一些矫揉造作的真诚,但他们所说的话与他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基本上是一致的.

                                                                                     

                                                            写于kavkalu周年祭日
[地板:3楼] guest 2008-04-03 04:42:06
致敬
[4楼] guest 2008-04-03 04:53:20
清明到了,悼。
[5楼] guest 2008-04-04 03:29:07
悼一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