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我为什么画窗?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832   最后更新:2015/05/20 10:35:35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5-05-20 10:35:35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书银

艺术家李青在作品前

  导言:夏季风早在李青还是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留意到他了,加上这次在蜂巢举办的最新个展“大教堂”,这已经是夏季风与他的第四次合作,而个展也是第二次了。夏季风早知道,这位8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的年轻艺术家会火。而事实也证明如此。展览开幕的这天,来了不少人,如果艺术圈也兴站台说的话,那么有好多人完全是冲着对李青的喜爱而来的。最近还在感慨已经“写不动历史”的吕澎便出现在了展览开幕式现场,另外一位策展人朱朱也来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他们对李青的喜爱从很早就开始了。甚至在他们的影响下,为李青培养出了许多的收藏者及喜爱他的人。

  展览现场,恰好就有这样一位来自成都的藏家,他从十年前便开始收藏李青的作品了,那时李青还没有从国美的研究生毕业。因为吕澎与他是同班同学,经他介绍开始了解李青,十多年来收藏了李青不少的作品,其中一幅《杭州印象系列·钱塘江》现在就挂在他的卧室里。展览当天,他主动找到了艺术家,那是他收藏李青作品十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艺术家本人。两人见面后都非常高兴,在新作前合了好几张影。

  李青从初中开始学画,虽然考进美院附中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但他之后的艺术之路算是走的非常顺利,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免试的。当然这要归功于他在技术上过硬的功底。李青学的是油画,还没毕业时,画了《大家来找茬》系列。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然而,对李青来说,画这批作品的目的并非炫技,也并不是真的希望大家从他的作品中找到茬。对他影响比较深的一位艺术家:玛格丽特的一幅作品《这不是一个烟斗》可以比较好的说明李青为什么要画这批作品。他所希望探讨的便是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其能指与所指的可能性。在他看来,绘画的本质是一个物质性的、具有欺骗性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在画布上涂一些颜料或者其他什么的,但是一旦形成一个画面之后,它就会像镜子一样把观众潜在的经验、观念调动起来,变成一个图形的认知过程。

  就像玛格丽特的《这不是一个烟斗》一样,一个真实的场景它可能是一幅画,但又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李青的作品中也一直存在着这种悖论。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最新个展“大教堂”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教堂显而易见地让人联想到宗教: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与信仰有关的。当我们在怀疑李青是否希望探讨人类的信仰危机时,展览的作品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这是一场与观看有关的展览,而大教堂希望探讨的便是世俗的人们对宗教是如何观看的”,李青解释到。这也是李青在创作中一直在尝试的:以一种古典的情怀关注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在展览中,到处都存在的“窗户”为展览增加了另外一层含义。李青认为,窗是对绘画本身的一个考量,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绘画本身经常被解读是一个窗户。

李青 《节日完了》  综合材料  2012年

  大约四年前,李青开始这种在窗上面的绘画,这样的方式很好地挪用了现成品,同时在他的绘画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这样的作品也挑战了每一次李青的布展。他需要为作品专门打造一面墙,然后把窗户镶嵌进去,在“这是一个真的场景”?的怀疑中,观众观看到了他的绘画作品,不得不说,这确实挑战了人们对绘画观看的传统经验。就像这次在展览入口处的两件作品,李青把这个窗开到了两面墙上,他把墙刷成古典的颜色,把作品放在里面。一件是装置:把圣诞老人穿的衣服挂在树枝上;一件是绘画,完整地还原了这件装置作品。这和李青早期的《大家来找茬》系列相比,更进一步地试图探索绘画的语言关系。而挑战观众传统观经验的作品在整个展览中也比比皆是。入口正中间的一件作品《音乐课》有早期《大家来找茬》系列的延续,但李青在这幅作品前设置了一排钢管的柱子,拦住了观众的视线,也让观众处于不同位置时,观看到的“作品”变得不一样。

李青 《音乐课》  布面油画  2014-2015年  150X290CMX2

雅昌艺术网:这次个展是您时隔多久的一次展览?我们看到它在布展上的许多新的地方,也挑战了观众的观看方式,而且每一件作品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您是如何安排与设置本次展览的作品的?

李青:这是我时隔7年在北京的一次个展。确实这个展览会挑战观众的观看方式。比如在《音乐课》前设置的这些柱子,其实是为作品增加了几层观看的含义,观众在柱子外直接观看是第一层观看;当观众穿过柱子,看这幅画的时候又是第二层观看;这时柱子外的观众再看柱子里面的观众时,又造成第三层观看。一排柱子的设置产生几层观看的关系,在绘画和实物之间被调动起来。

李青  《纪念物-亚洲风景》  综合材料  2013-2014年  尺寸可变

  《纪念物-亚洲风景》这件作品算是装置与绘画的结合。我把画画在从各地收集来的游戏机上面,然后把它们放在房间里,透过窗户去观看它们。设置一个隔间,空间的距离会影射出一种时间的距离或者是唯一的方式,让观众有一种不同的体验。

  之所以叫“亚洲风景”,因为我画的那几个屏幕里边的内容是街头霸王游戏的背景,我挑选的是亚洲国家的一个背景。左边这个是中国的街景,中间是印度的,下面是东南亚的,这个游戏的设计当中包含了一个西方人对亚洲这个地区的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或者是一种风情掠影似的东西在里边。

  除此之外,展厅里面还放了一个游戏机装置,跟《亚洲风景》算是一组的,只是我从布展的角度这样布置了,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特点。

李青 《乡村教堂》(局部)   木、有机玻璃、金属、油彩  2014-2015年  600X560X500CM

  展览最大的一件作品《乡村教堂》表现的是和《窗》的系列有关的。这也是我最近完成的。《窗》的系列与其说是一个装置,可能探讨的问题更接近绘画的问题,是一个图像和实物的结合,等于说在绘画的前面加了一层窗子的实物。窗子本身结构有一层抽象性的因素主导着画面,而且这种实物和后面的图像之间产生了两层空间,给观众的观看设置了一道屏障或者是一个距离。这种距离也对应了文化上的距离或者是一种身份上的距离,或者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比如《乡村教堂》这件作品,很显然这样一种形式的窗户是中国普通人家里的窗户,而窗外的建筑是异国情调或是中国的殖民建筑,它也对应着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一些大的背景和个人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这件作品把窗作为建筑的构建放大,构成一个建筑的立面,这个建筑的立面像一个教堂的废墟。而在窗子外面是崭新的教堂,这个教堂是位于上海郊区的一座乡村教堂,装饰显得比较艳俗、山寨,这就与前面废墟感教堂的构建形成一种对应、互文的关系。

雅昌艺术网:这件作品是这个展览主题“大教堂”的一个体现吗?

李青:多多少少都有关联,大教堂的东西与其说谈信仰、谈宗教不如说谈世俗。即使是谈信仰也是作为世俗生活的一个镜面,观众可以在里面照见一个东西。看过卡弗《大教堂》的小说的读者也在说这并不是说一个宗教的问题,而是说宗教在今天被如何观看?观看背后反映的是当代人一种生存的状态,更多的是这样一个内容。

雅昌艺术网:展览除了装置与绘画结合的作品,还有其他形式的作品,包括:影像、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作品,当然还包括绘画本身,这些作品该如何被观看或解读,彼此之前又是怎样的互文关系?

李青  最后的主义——列宾《托尔斯泰犁田》之后    布面油画  画框  油彩、亚克力、土、沥青在玻璃纤维上,木头  2013年7月-10月   158X234X63CMX2

李青:这次展览的一件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作品:“最后的主义——列宾《托尔斯泰犁田》之后”,这件雕塑和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的文艺思潮有关系。因为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过程当中在文艺上更多地受到苏联的影响,或者是俄国的影响,后面那张画是临摹的列宾《托尔斯泰在耕地》,前边是用雕塑把画中的人物和马做出来。整件作品用资本主义式的当代艺术切割开来,描绘雕塑的时候,用的那种颜色和笔触是刻意模仿了苏派的用笔和用色,两种形式的艺术在一个作品中产生一种并置,它们就有一种相关性。

  展览的一件影像作品表现了在上海的普希金纪念雕塑,在雕塑的形象上倒上了两罐巧克力酱,慢慢覆盖这个雕像,巧克力在光的照射下有一点点血腥的感觉,很粘稠,其实又是甜的,所以这件作品叫《甜味雕像》。其实是覆盖、包裹。我强调了雕塑跟绘画之间代表的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状态,一个是代表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文艺;一个是消费主义的日常状态。

  展厅的最后两件作品,一件有点儿像教堂里的一个构建,是一男一女的雕塑,动作是模仿了杉本博司拍的一张在纽约自然博物馆里面的两个原始人,那张照片叫做《最早的人类伴侣》,我这个题目就叫做《人类伴侣》,这两个现代人的形象,是人类对自我的一种观看。

  另一件作品,也是窗户上的绘画,以它来结束展览。这幅画后面的雕塑和窗都是千岛尤纪夫作品里边的一个场景,后面有一个镜面,观众走到最后可以看一看自己。

雅昌艺术网:整个展览的“窗”是无处不在的元素,您为什么选择在窗上进行绘画的方式?

李青:窗是对绘画本身的一个考量,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绘画本身经常被解读是一个窗户。通过一个绘画发展,把彼时彼地的风景或者是其他的场景通过画面召唤过来放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面,它的作用很像一扇窗户。关于绘画是窗户的一个隐喻一直以来都存在。

雅昌艺术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创作的?

李青:最早是2011年。就像我说的,这不是一件装置作品,更多的是在探讨绘画,以及绘画和今天新的认知方式之间的一种关系。今天的绘画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调动观众的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唤起观众一种新的经验。不再是仅仅面对一个单纯的画面,而是说观众关注的目光可能是被艺术家引导着的。比如说需要透过窗子看到一个画面,这个就是对观众观看方式的一个介入。比如说画前面的钢管,就扰乱了观众的目光。

雅昌艺术网:您选择的窗户是以前中国普通家庭中很常见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窗户?

李青:我希望唤起一些上面有的痕迹感、历史感。同时以前老房子普通人家的窗户,没有什么太华丽的雕饰,很简单,是极简的一种结构。等于说这种抽象的结构主导了这个画面,主导了后面那个画面,这种窗子本身的社会背景和后面那个画的建筑的社会背景就形成了一种差异。

雅昌艺术网:您说展览与观众的观看方式有关,但并未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那么这次展览是否试图唤起观众对现实的关注?

李青:观众肯定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现实的关系,中国的基督徒或者是基督教的盛况,我其实关心的并不是这个答案,这不是一个答案,而是说观众能够通过这样一种观看的方式自己去想,自己去猜测或者自己构成一个想法。我觉得艺术家能做的就是展示,把这样一种东西展示出来,至于展示背后的一个结论,其实是开放的。传统的绘画是给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我处理的不是单一的一个画面,而是里面物质材料和后面那个图像之间的一个关系,其实把这种给定的东西互相消解,模糊化,或者说把这种关系渐离观众,其实赋予了观众更多的去理解、去认识的一种可能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