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振中——“伪装”面具之后:剧场般虚幻与真实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316   最后更新:2015/05/18 09:25:02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5-05-18 09:25:0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媛

▲杨振中“伪装”艺术项目Elica上海旗舰店展出现场

  埃曼诺·卡索利奖迈出了全球性的一步。该奖项的第十五届展览由马塞洛·斯马勒利(Marcello Smarrelli)策展,获奖者为中国艺术家杨振中,获奖作品是艺术项目“伪装”。奖项由埃曼诺·卡索利基金会委托艺术家完成,为特定公司量身定做一件艺术作品,并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制作。杨振中受Elica集团邀请,在该公司位于嵊州的工厂进行了为时两个月的驻留,期间发起了一系列的艺术工作坊活动,邀请几十位员工参与其中。该艺术项目于近日在Elica上海旗舰店展出。

  基金会的艺术总监马塞洛·斯马勒利(Marcello Smarrelli)对此诠释道:“埃曼诺·卡索利基金会一直面向国际,这与Elica集团的目标理念如出一辙。我们这次决定将奖项授予杨振中,以表彰他对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趋势的杰出性代表。杨振中的作品横跨从影像、装置到摄影等多个领域,期望能够挑战人们的既得习惯和社会习俗。由于杨振中兼备上述特质,外加他具有发动公众积极参与项目的能力,使得他成为了贯彻我们基金会宗旨的最理想人选,即使他创作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我们通常面对的环境相差甚远。”作品名为“伪装”,创作过程中利用了3D技术打印的一系列面具,均由参与项目的员工的面部翻模制作而成,营造出神秘的剧场效果。拍摄时,员工们头戴面具在车间工作。他们的行动被记录下来并制成影像作品。

▲杨振中“伪装”艺术项目

  杨振中说:“我让Elica的员工们在轮班时戴上面具拍摄,这些面具都是在之前第一次工作坊活动中扫描完毕,再加工制作而成的。影像作品在记录员工的工作状态的同时,将制作过程戏剧化地演绎,因此即使他们被动地担任了生产关系中的角色,却仍旧在表演的时刻获得了主动性。员工们的面部被面具所掩盖,身体动作总是离不开熟悉的流水线,但却通过异化成舞蹈动作而获得解放。车间的氛围仍然是观众想象中的日常生产,但似乎能转变为剧场或是更加神秘的场景。就我个人来说,这次创作的构思和实践过程是一次全新的特殊体验。”

▲杨振中“伪装”艺术项目Elica上海旗舰店展出现场

  “伪装”建立在拉康式的镜像理论之上,通过对社会身份的摧毁,由此唤醒群体中个体意识。作品中的面具原样复制了员工们的面部特征,更是将他们的情感推动到了近乎戏剧化的程度。另外,镜头的慢动作编排,使得员工在流水线上的机械劳作如同舞蹈般动人,揭示了工作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工人们表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原有的身份,究竟哪个更为真实?当工人们观看他们自己参与的这件影像作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在展示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所有猜测都会演变出新的可能性。

  艺术家驻留创作和发起工作坊的成果也在Elica上海旗舰店得以展示,观众将有机会观赏影像作品,并观看拍摄时使用的50件面具。这些作品与Elica品牌的产品一道展示,这样的布展方式旨在重现作品拍摄时的工业化场景。

  Elica董事长弗朗西斯科·卡索利先生(Francesco Casoli)对于将奖项授予杨振中的决定作出了如下评价:“Elica正逐步取得市场成功,在全球各地建立生产基地、创办公司分部。埃曼诺·卡索利奖正是响应了这一全球化趋势,很高兴能将这次的奖项颁发给一位中国艺术家,希望这个决定能推动Elica和埃曼诺·卡索利基金会在全球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我们深信艺术能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而艺术和商业的互相渗透能够激发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正因如此,埃曼诺·卡索利基金会举办的诸多活动在国际上被广泛地推崇与认可。”

▲杨振中

杨振中谈“伪装”:躲在面具之后表演自己

雅昌艺术网:首先这件作品的艺术创作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

  杨振中:我们从上海坐车到嵊州,花了三个小时到了他们的工厂去参观,像这样一种大型的工业的车间,每次进入这样的车间对我来说总是有一种比较震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巨大的流水线……工人在里面劳作,如果抽离这些机械装置功能的话,会觉得整个车间里都充满了各种荒诞的机械装置,它整个就是一个机械装置组合在一起的景观。

  杨振中:其实参观完这个工厂回来三个小时的车程,我已经基本上想清楚了我要干什么,最后我还是把这个注意力集中到里边的人,还有就是整个工厂里面在工作的工人身上,这些工人从某一种角度来理解的话,他们每天打卡、上班,从个人某种角度来看,他们就像是在进入工厂就开始扮演工人,就是这种扮演的角色。

  杨振中:所以我想用一种面具给他们每一个人,很快我们就第二次再进入这个工厂,我是带着3D的扫描仪,3D扫描仪扫描他们工人每一个的脸,我们选了50个工人,给他们每个工人的脸做扫描,当然也花了很多时间然后做了这批面具,每个工人是一个面具,等到第三次再进入这个工厂,就把这些面具,让这些工人,每个工人戴上自己的面具,在他们日常的流水线上工作,完成了整个这样的作品。

▲在Elica工厂驻留工作中的艺术家杨振中

雅昌艺术网:“面具”、“伪装”这两个关键词意味着什么?

  杨振中:戴着面具的他们,突然跟他的日常生活抽离出来,因为有面具的存在,让它产生了一种戏剧感,整个气氛就变成剧场,或者是说前面我在设想中是我特意高速限、慢动作,把他们那种劳动的所有的姿态动作转换成视图,转换成一种舞蹈的感觉,或者说戏剧的感觉。

  杨振中:这样一种大型工厂里面流水线上,这些工人每天打卡进厂,就像是进入他们一个工人角色,所以他们像是在表演他们作为工人的身份,因为我想到用面具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凸现这样一种办法。所以用“伪装”这样的一个主题,他们就是躲在自己的面具后面,他们在表演工人这样一种感觉给现场,最后呈现现在这样一个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景观里面,我还是希望关注人,用这么一个直接的办法,让剧场和工人发生的关系,这是挺有意思的过程。

▲杨振中“伪装”艺术项目Elica上海旗舰店展出

雅昌艺术网:这次的展览空间也很不同,Elica原本精致的产品被包裹上保鲜膜的外衣,这种冲突是您想要的一种效果么?

  杨振中:对,这种展览场地里工作跟我们平时在艺术空间里面做展览很不一样。但我觉得同样也是一种挑战,其实它反而会更有意思,如果从某种角度来考虑它的话,因为有时候你作品在艺术空间里面太多,经常是大家看一看就那样,因为这同时又是跟他们整个这个作品的制作都是在他们的工厂里面,然后这里是他们的产品的展示空间,我的作品也是从这个工厂里面生产出来,同样到了这个空间里,所以这里面产生的关系,我觉得比在艺术空间里做更有意思。

  杨振中:所以一方面是配合这个主题,叫《伪装》。伪装这个英语不是也有躲起来的意思,躲在背后,我其实这个把这些产品全都包起来的想法,从我的角度来说,也没有完全掩盖起来,只是试图把他们都变成雕塑,让它们也伪装成艺术品。

雅昌艺术网:弱化它们原来本身作为商品的一个身份。

  杨振中:对,因为产品被异化成雕塑,有时候产品的形状和它的质感,或者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有功能性的,可是如果你把功能性抽掉光去看它的形状,实际上很多这种产品,包括机械东西它都是一种形式,有时候是比艺术品更有意思的一种形式。

▲在Elica工厂驻留工作中的艺术家杨振中

雅昌艺术网:这次创作也运用到了3D打印技术,是什么情况?

  杨振中:3D扫描加上3D打印,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作品当中用到这样的技术,所以对我来说也是新鲜的。

雅昌艺术网: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技术来做成这个面具?

  杨振中:我们也曾经想过用传统的方式来做,非常花时间,如果在他脸上翻模,每个工人翻模,就算是一些专业的人、专业的模特翻模,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难受的一个事情,再加上这个工人他们可能大部分人不会习惯这样一种方式,那是很麻烦的事情,那么现在有这样的好的新的技术为什么不用呢?

雅昌艺术网:除了刚才说的便捷性之外3D技术它未来会用到您的一些作品吗?

  杨振中:对,我觉得这个3D技术以后肯定就是说不光是艺术家的创作,各行各业、各种东西,3D技术很快就会到处都有、到处都用。

雅昌艺术网:我注意到这个面具其实它最后面都是有名字的,这个名字是您特意要把它标注上吗?

  杨振中:当时也是有个功能性考虑,因为我每一个扫描回来的文件都有编名字,包括他的工号,要不然会弄乱。所以我也不可能就是说一下子认识所有人,所有人在这个面具后面填了名字,拿回工厂的时候,他们需要用这个名字来认领,跟工人对上号。但是用完了之后,我发现这些名字留在那里也非常有意思,所以就没再把它拿掉,让它留在那里。面具的侧面我把号码都留在那里,3D打印如果传统的方式你要做到这个非常难,但3D打印它把这号码同时就已经打印出来就已经在那了,所以不会搞乱。

▲杨振中“伪装”艺术项目

雅昌艺术网:这个作品跟您之前的作品在您看来它有什么样的一个关联性呢?或者您的个人符号如何在作品中体现?

  杨振中:我的每件作品其实都是见机行事,并没有就是说非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作品都有不一样的过程、不一样的想法、针对不一样的事情和人物,或者针对不一样的空间。

  杨振中:如果说和工厂合作的话,实际上在12年前2003年的时候,我曾经跟另外一个这样更大的工厂合作过,就是西门子在上海的大型的工厂,工厂所有的员工加起来有1500多人,我当时那个作品《春天的故事》更复杂,我甚至拍了他们1500个员工,每个人都拍着了,实际上我分配给每一个员工一两个词,或者一两个字,让他们对着镜头讲。他们每个工人在讲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拿到一个单词,就说一个单词,下一个工人说另外一个单词。实际上把所有这些单词我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把他们连起来,实际上他们是念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是这么一个轮廓。当时那个录像也是每个工人只给到一两个单词,他根本不知道最后是什么。所以那也是第一次和工厂合作的经历,这次又是另外一种方式,但还是跟他们工厂里工作的工人有些关系。

  杨振中:我很难去说我的个人符号,因为我的个人符号很复杂。因为我做的东西方向很不一样,有时候录像、有时候装置……有时候概念性的也都有,我本身根本不在乎自己非要有一个特定的概念,你反而是需要去突破它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是要不停去突破自己的固定的这种东西。

雅昌艺术网:谢谢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