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禅宗?
发起人:yishuwenyi  回复数:0   浏览数:1380   最后更新:2015/05/11 16:47:04 by yishuwenyi
[楼主] yishuwenyi 2015-05-11 16:47:04

▲郭关

书香熏染 墨情难舍

     可以说,我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在清代就是私塾先生,爷爷和父亲也都继承了曾祖父的衣钵,是教书先生。曾祖父、爷爷和父亲都对书法、画画情有独钟,现在,家里还留有曾祖父从清代传下来的《芥子园画谱》《道书》等。在我的家乡,他们一直是有名的文化人,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写对联,就会请他们代笔。 我很小时就看过爷爷画过的工笔老鹰,栩栩如生、气势雄伟,他还画了不少写意画。后来搬家,这些东西都遗失了。我父亲也喜欢画画,家里有不少梅兰竹菊的画谱,我从小就拿着毛笔临摹画谱、临帖。爷爷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不光指点我作画,他还教我抚琴。我家是古琴世家,祖上有南宋古琴大师郭楚旺,是中国十大名曲《潇湘水云》的作者。小时,我对传承不以为然,只是按部就班,听爷爷的教导。现在想来,爷爷的书法属馆阁体,绘画属清四王一类,都中规中矩,在艺术上虽未取得较高成就,但却为我提供了一条学习的捷径。小时候,爸爸拉起了二胡,妈妈唱起了歌,我和哥哥也按捺不住,哥哥吹笛子,我吹箫,就这样一场家庭的音乐就拉开了,一家人其乐融融。

▲《芥子园画谱》

     虽然那时我对艺术还不甚理解,但小时候的基础至关重要,从小生活在艺术的家庭氛围中,在骨子就喜欢中国的传统艺术。后来读书在外,毕业后,又选择了其他的工作,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回归到了艺术这条道路上。在一次搬家时,我偶然发现小时候绘制的画作,大多是摹古,看上去很单纯,小时候学画的一幕幕似乎历历在目,令人感叹童年不在,时光勿勿。

不可说—我的艺术禅宗

     我的艺术与宗教密不可分,我与宗教界一些高僧大德的交往较多,最早感受到来自佛教的震撼是十多岁时。在湖南密印寺,沩仰宗祖庭,新年祈福的大法会上,凌晨四点,天都还没有亮,我跟着法师们一起做早课,法师们雄浑的诵经声深深把我震住了,仿佛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前胸透到后背,又从头上灌顶而下,我整个人在大殿里被震得一动不动,泪流满面,至此与佛教结下来了缘份。
我硕士选择了宗教学的佛教文化方向,宗教身份上我属于佛教皈依居士、道教道士。

     数年来,有幸亲近了一诚长老及星云大师、任法融道长等高僧大德,他们的年纪都已是古稀之年,修行品德是众人皆知,我一个青年人能有缘接触到这些高僧大德已是很大的福报,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刻在我脑海里。

     第一次在法源寺见一诚长老时,他坐在轮椅上,非常认真地整理着衣物迎接我的到来。我合什顶礼时,他赶忙整理好衣角再还礼,这样的细节,让人心生感动。他老人家内心真正尊重每一个人,这是修行高深的体现,越是修养深厚的人,越是在每个细节都体现出谦卑恭敬,这值得学习。特别在有些所谓小成就时更不能沾沾自喜,更应该谦恭礼让周围一切的人或物。

     一诚长老用颤抖的双手,认认真真写给了我“翰墨三昧”四个字,这是对从事绘画的我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星云大师给我的画册作过长序,题过“工巧菩提心”“山水人生”“不可说”等书法,我悬挂出“不可说”三字,这三字不仅高度地体现了禅宗的精神要领,也与我的艺术创作有着莫大的契合之处。


▲郭关作品  92×130cm

     绘画是视觉艺术、古琴音乐属听觉艺术,这些艺术种类都有别于语言艺术,当代艺术中的许多创作沦为看不懂的艺术,即作者不进行大段文字解释,观众根本无从捉摸创作的意图,而又有些传统绘画则变成按图索冀的文字说明,这些都不可取,美是距离产生的,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不说、观众不说,却又能心领神会,这也是我艺术创作正在努力的方向,所以星云大师题给我的这幅书法别有深意,一直悬挂于工作室。

艺术自由繁衍,无需界定

     艺术发展到现在,各种形态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艺术不应该去界定它,越是没有界定,就会有越多的可能性生发,这些可能性往往能产生出人意料的创作。“艺术”一词的能指与所指是有限的。简单说来,就是在“艺术”一词产生之前,肯定有许许多多“艺术”活动,但这些从事“艺术”活动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从事“艺术”,从事艺术创作最好不要先有“艺术”先入为主的概念,也不要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有了这些个执着,往往给自己制造了一付枷锁,使得自己的心灵无法自由的翱翔。

     绘画、舞蹈、装置、影视等等,无非都是有意无意之间用某种有形无形的痕迹显露出人类生命过程中的思考与感动。

     “艺术”一词在人类的历史中存在只是一段时间而已,在文字尚未成形时,人类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思考与感动,然而文字的表述能力是有限的,描述范围也很有限。“艺术”一词终究会完成它的使命,直至无法装载更多的涵义而崩溃。

     我相信人类还会有更多的“艺术”产生,直至未来,一定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艺术”的感受。

     生活在清代的人无法想象21世纪的所谓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我们生活在21艺术的人们也同样无法想象24世纪或者更加未来的“艺术”是什么样子。所以,对艺术的任何的界定其实都是徒劳的,最佳的办法就是通通放下这些执着,管它什么艺术不艺术,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就可以了。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生命过程中的某种产物。多用点心生活,艺术就会多靠近一点。

     艺术与生活,两者不能截然对立,艺术不能脱离于生活,这样的误解往往导致人们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看待。机械地把艺术理解为精神生活,茶米油盐理解为现实的物质生活。

     其实这两者都是一个人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我写过一篇小日记,标题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个伪命题》,日记中我写到:生活是生命活着的过程,是生命所有的活动内容,艺术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不可能独立于生活之外,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个伪命题。

     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说来源于生活,好比不能说“女人来源于人”,貌似合理实则伪辩。

完美永无终点


▲郭关9岁画  20×24cm

     我的作品一般在创作出来之后会小改动两三天,在这段时间内,我把作品悬于工作室墙上,不时地观看和修改,但此后就不太会再关注它。我有太多的灵感创意,接下来便投入到接下来的创作中。总之,每一幅创作都不满意。每次创作完成,我都会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其不完美之处,努力修正。

     我也时常警惕自己,不要自满,这将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艺术创作在追寻完美的路上没有终点。偶尔的感动只是暂时的,我更期待下一件作品给我带来的感动。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