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燎原:我们不止偏寒冷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2018   最后更新:2015/05/09 11:16:26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5-05-09 11:16:26

来源:Hi艺术  采访/史伟

国内运营十年之久的画廊并不是太多,从艺术市场萌发初期至今,画廊的发展史便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史。画廊作为一级艺术市场的主体、细胞,衔接着作品的创作者及收藏者,肩担发掘、培育艺术家的使命,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赚钱机器。北京现在画廊掌舵人黄燎原,国内最早一批画廊经营者,他通过哪些渠道选择艺术家、热衷与怎样的艺术家合作?这又与画廊的运作模式有哪些关联?作品大卖的背后,你是否对他拓展藏家群体的方式点颗星?十余年的运营之后,现在画廊有没有新的思路?

黄燎原(摄影:赵淞鹏)


遵循初心吃螃蟹

~~~~~~~~~~~~~
Hi:开画廊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那个时间,内外部的因素怎样的?
黄:其实1999年就想开,因为周围有好多画画的朋友,我咨询了方力钧,他说现在没太大市场,开的话估计会血本无归。2003年,张锐也想做,身边很多艺术家朋友的作品总是在海外展出,国内并没有机会呈现,在2004年我们选择开了画廊,从安徽买下了一个老宅子放在工体里,后来又加盖了一部分,空间面积一百余平米,由深圳设计师琚宾设计。在十年前,国内仅有上海香格纳、北京四合苑、红门画廊等,做当代艺术的画廊不多。创建之初没想着去赚钱盈利,做好了几年内入不敷出的准备。画廊前期投入100万左右,金融危机时又投入了一些。

2014年,周洁个展“36天”展览现场


Hi:早期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作品价位及销售情况如何?
黄:根据当时周边接触的艺术家及观察到的生态,也会参考个人兴趣。开幕展是“911之后——杨少斌个展”,他在国内还没有举办过个人项目,作品血腥,别人说卖不出去,我却坚持,价位在8千到7万5美金,后来证明当初的选择和决定是对的。之后又推出了何森个展,两米的作品价位7千美金,“中国现在艺术第一次版画联展”作品均价几百美金,都很便宜。


Hi:你最看重员工哪方面的素质?
黄:主要看能力。首先,未必需要艺术专业出身,毕竟知识是可通过学习迅速上手的。第二,英语用得比较多,会看重口语交流、申请博览会等信函写作的书面表达能力。第三,考虑到稳定性,要看对方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我们画廊的工作人员真的很会生孩子(笑)。第四,形象稳重,画廊工作及出席相关场合谈吐要专业。第五,我会建议他们辅修美术史。

2014年,郑维个展“最短的稻草”中的作品


看重守规矩、强创新的艺术家

~~~~~~~~~~~~~~~~~~~~~~~~
Hi:目前合作的艺术家,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发现的?
黄:途径很多。比如,周洁是通过微博和我聊天了解发现的,张发志是我在成都看展览的时候认识的,姚朋是通过朋友介绍、在我出国前一天飞到他重庆工作室签下的,郑维是我长期在嘉德在线关zhu(此处为了审核通过只能用拼音)并购买作品的艺术家,余晓是我在伦敦大学读艺术史的外甥女假期回国看博览会推荐的,洪绍裴是洪东禄介绍的,等等。


Hi:你理想中的合作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可以描述一下吗?
黄:目前北京现在画廊的艺术家都很好,我们对艺术家采取独家代理,他们基本上不会犯规,包括其他机构寻求合作等任何事情均会与画廊沟通,除了画廊的合作伙伴、画廊寻求的其他合作者,艺术家们不会擅自与别的画廊合作,很稳定。我拿他们当孩子一样,他们小团体在一起也会经常吃饭,讨论下一步要如何进行,互相启发,画廊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大家庭。

2014年,孙彦初个展“沉溺“展览现场


Hi:画廊最看中艺术家的哪些素质?
黄:创新能力。他们每次展览的作品都会有突破,和之前不一样,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他们都卖得很好,但作品非常少,艺术家每年都要花很长时间思考。

2015年,首个项目“王劲松的90年代“展览现场


悉心应对身边潜伏的藏家

~~~~~~~~~~~~~~~~~~~~
Hi:现在画廊如何发掘新藏家?十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黄:藏家基本上都是我周围的人,包括一起做音乐的朋友和投资商、一些艺术家、最早时候通过博览会认识的、第一任具有海外背景的画廊经理的努力、我朋友的介绍、国外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艺术机构介绍的到访藏家、海外各种场合结识的藏家等等。新藏家每年都会增加,而且有很多并不会浮于水面之上,他们资产雄厚却很低调,不是已知的公认藏家,但他们不少人的收藏都足以撑起一座小型或中型的美术馆。藏家来自不同的领域。我们也曾开发某高尚社区,每一栋房子的人都来画廊买作品,也有新藏家组织周围朋友聚会过来画廊看作品购买的情况。微信时代也创造了新机会,展览没开幕之前,作品在我的朋友圈就会完成大部分销售,微信支付也很便利。微信销售最成功的是2013年九、十月份的220件,来自“西方表现主义大师收藏展”。从那次之后,展览开幕或博览会前我都会发一些作品到朋友圈。博览会上发现完全意义上的新藏家机会并不多,多是靠原有人脉进一步的延展,但这种新藏家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


Hi:藏家结构情况如何?包括年龄比例?
黄:早期画廊的藏家海外客人占到80%-90%,现在这部分比重少了很多,算上港澳台的话,目前维持在10%左右。参加香港博览会之后,也开始有了香港客户,而且是很大的客户。海外占比看似缩水,实则是国内部分的消费占比提升。四十岁左右、五十岁是主力消费人群,女性藏家占比一半还要多。相对于早期,目前的藏家不太讨价还价。

2015年,“阿德莉娅-儿童博物馆” 个展中的作品


Hi:如何教育、维系与藏家的关系?
黄:需要视情况。有时候对方虽然喜欢作品但并不了解作品及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就需要画廊做些基础普及性工作。但我不会劝说对方购买,也从不会讲作品存在多大升值空间,画廊会提供比如作品本身、抽象作品如何来看、艺术家创作的角度与线索等信息,会介绍艺术家给藏家认识,也会提供些专业的收藏意见,甚至我还会建议藏家去别的画廊买东西。至于维护藏家,基本就是外地藏家到北京,我们会在一起聚聚,北京的藏家我们不忙的时候也会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目前的藏家素质较之前高很多,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前有过藏家在现在画廊低买转手高卖,这本质上是对艺术家的伤害、扰乱其正常的市场。好藏家很难定义,部分是按照艺术史的线索在收藏,部分藏家喜欢的作品本身就很多元、他们也都很珍爱,我觉得这也很好。从现在画廊流出去的作品上拍的很少,你不需要对藏家作出要求,他们是真心喜欢,这很好。另外,我一般情况下不会卖给同一位藏家某一位艺术家单次展览中超过两件的作品。

北京现在画廊成立十周年庆祝晚宴上黄燎原与合伙人张锐


偏寒冷地走下去

~~~~~~~~~~~~~

Hi:在画廊经营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新玩法吗?
黄:水到渠成吧。基本上每年我们会在上一年将下一年的展览项目安排好,处理好临时的变动。没有特别的思路,只是希望在新的一年多做些好展览、推出好的艺术家和作品。现在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不是很多,希望他们多创作些作品,因为作品实在太少了,艺术家们甚至经常给画廊推荐艺术家。2015年画廊会考虑签约两位新艺术家,我们目前几乎没有纯画画的艺术家了,多是基于各种材料的探索。常规的博览会方面,2014年参加了5个,今年除了香港巴塞尔,还会参加上海的西岸和ART021两个博览会,还有艺术北京,明年会考虑申请海外的博览会多些曝光机会。博览会要多看,比如日本,我们在那里有很好的收藏家,但是那里不适合参展,适合去买东西而不是卖东西。

北京现在画廊10周年联展黄燎原与艺术家合影


Hi: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现在画廊的个性特征?
黄:我是什么样的人,画廊就是什么样的品位,我们代理的艺术家也如此。大家都不善于钻营交际,安心思考,踏实干活,艺术家们都属于思考型的艺术家。我觉得画廊的气质偏寒冷一点,你看周洁的陶瓷、郑维的木刻人物、余晓的画面等都没有特别温暖的气息。但是这种表面形态的寒冷下面内核是某种热情。


Hi:从去年开始,有感觉到市场中心回归一级市场吗?
黄:拍卖市场的情况我觉得都很正常,有些艺术家的作品流标是由于估价过高。从画廊来说,大概从2011年开始回暖,一直到去年已经回到相当高的水平,画廊的销售目前应该处于非常好的时期。我预计今年不会次于去年,应该会更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