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搏:留下 XIAO BO:STAY WITH ME
发起人:1516  回复数:3   浏览数:2321   最后更新:2015/05/12 13:11:51 by guest
[楼主] 1516 2015-05-05 20:58:26

留下

萧搏 个展


五五很高兴宣布,杭州艺术家萧搏在上海的第一个个展“留下”,将于2015年59日下午开幕。


春天过去,夏至即来,天空记录了什么?大地又留下了什么?艺术家萧搏把他对绘画的思考依托在自然造化的瞬间变化中,雪花、秋风、春柳、夏花这些江南大地上的日常景观 成为萧搏绘画中描绘的对象。


停留在画布上的水痕,穿透了乌云的雨迹,萧搏用铅笔硬朗的线条涂抹天空的诗意。晴天雨天,云开雾绕却晴霁;破晓黄昏,杨柳岸晓风残月。从一种难以名状的背景中被剥离出来的是颜色的弥散,情绪的蔓延。这些徘徊在具象地描绘和抽象地感受之间的图像,一方面是艺术家在放松和随意的状态下,身体与情绪不受约束地进行创作的自然流露;而另一方面,它们是艺术家对绘画如何做减法的思考中寻到的一种与身心自由舒畅的状态相匹配的绘画语言。当拘泥形式的纠结被大胆地放下,留下的便是让绘画同心走得更近的体验和让观众走进艺术的想像天地。


萧搏,1977年生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2004年开始创作以新闻事件和历史文献有关的照片绘画,被看做是以绘画方式重现历史的一批当代艺术家。


开幕:2015年59日,14:00-17:00

展期:2015年5月10日至31


五五

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112

021-62664108


微信公众号:五五画廊

www.gallery55.cn

[沙发:1楼] 1516 2015-05-05 20:59:25

[板凳:2楼] guest 2015-05-12 13:06:00







[地板:3楼] guest 2015-05-12 13:11:51

绘画的减法

 

对话萧搏

王凯梅

 

萧搏1999年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毕业之后,在2004年开始创作以新闻事件和历史文献有关的照片绘画,同当时一批以老照片为创作素材的艺术家,例如李松松、仇晓飞、李青等人一起,被看做是以绘画方式重现历史的一批艺术家。萧搏用密集的画面不断重复历史事件发生的一秒钟,如同新闻资料影片的定格,一帧帧图像在重复的强调中延伸出艺术家对历史和绘画的理解。在完成了这类作品的几个个展后,萧搏返回了他对绘画语言的重新思考。20155月,萧搏在上海的首个个展“留下”在五五画廊开幕,一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让人对萧搏的转变禁不住好奇:转变出自于什么原因?包含了怎样的思考?要说什么故事?要“留下”的又是什么?在画廊的布展中,我和萧搏进行了关于他的创作的一番对话。

 

问:最近的三年多的时间中你都在做什么呢?

答:2006年的展览“帧”中呈现的东西都是发生在一秒钟内的,一秒钟就是电影语言中的一秒24帧的定格,我用一个很费力的方法说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和非常微观的事情。到2010年“帧”系列完成后,我觉得这件事情已经做完了,我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纯化作品。以前的创作方式可以说是在堆积垒砌,用加法来说明一个特别微观的事。现在我在做的是减法,纯化绘画语言。从起初的政治历史题材到后来的日常生活场景,过去三年我可能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寻找一种让我感到舒服而且和我的绘画状态相匹配的语言,这对我很重要。后来发现我对一种因自由状态而引发的形式感很感兴趣,一年前我感到我又回到了这个起点。现在画画的状态很松弛,画面在我面前自然生长,不需要在一个点上不停纠结,从画面到身体都非常舒服。

 

问:这种减法的结果是,从外观上看,你的新作品进入到一种线条的,平面的表现,达到一种抽象的意味。那你是在画抽象画吗?

答:从以前的作品依赖事件为中心的表述,今天的绘画依赖的是一种自然的很具象的物,比如我画的是雪花、是雨、是水、是雾,是空气,我选择了自然之物做为我绘画思考的壳,就如同我当初画新闻事件的作品一样,我需要一个壳能让我明白我是在做什么。减法的语言打开了我的思维和体验,绘画过程中我的身体是放松的,这种直接的体验感是我作品要强调的,而用看似抽象的形式画具体的事物其实一直是我作品中追求的东西。就像我以前的帧系列,当具象的三维空间平面为二维空间后,自然就具备了抽象意味。

 

问:“这种体验感是一种绘画中的身体力行,还是在反复中得到的精神净化,心灵体验?”

答:“在我看来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用一种特别简单的方式去接近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比如说:这个东西是什么。我把这个简单的问题放到那里,让我自己完全打开面对,这样的创作带着一定的无意识,直观地反应一种体验的状态和过程。这样的体验首先是直接的,但都在一定的语境和框架内发生,当自我体验与一种恰当的形式链接后,形式自身也会随之生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体和精神也是互相递进的,不能割裂开来。

 

问:这个过程和你选择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又有什么关系呢?新的作品用铅笔画线条,这个选择有什么原因吗?

答:选什么媒介和用什么方式来画,现在对我并不是太重要了。以前绘画中的方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工具化的,画的很顺的时候反应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倒是没有什么体验感,和我的自身似乎没有发生关系。现在这段时间的绘画让我感受到了自身的体验,绘画成了我想把这种自身体验传递给你的过程。

 

问:这次展览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气质是安静的画面,静怡的状态 。停留在画布上的水痕,穿透了乌云落下来的雨迹,在我看来线和形好像是从一种难以名状的背景中被剥离出来的,它们弥散着,将开始或是结束的出入口在透明中蔓延。我很好奇你所谈及的绘画的体验在创作中又是如何生出的?

答:面对画布时,我的切入可能是一个点,我可以很随机地在画面上开始创作,状态很放松,随意,很快就进入了,画面在自然地跟着我走,没有设定的程式化的东西,空间的自由感很强。当然绘画中的自我体验不可能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需要抓住一个东西让我明白我在画什么。我抓住的实质依旧是体现我的自身体验的实物,它们遵循着一个清晰的脉络,跟随着我的思路在画面上蔓延。这其实又回到了我的绘画工作中一直要表现的东西,那就是时间,自由蔓延的时间。没有限定,没有约束。

 

问:画面的静寂会让人想到纯粹抽象绘画中所体现的同冥想禅定相关的体验,这是你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的吗?

答: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体验,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可以被人看懂的,但看懂之后我还是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而是可以走进去的体验。比如雪花是我画在画布上可以看得到的,但雪花给人带来的体验却是个人的。过去我的画面中是同历史事件相关的宏大主题,而现在我更关注是微观感受,是从理性到感性的微妙转变。而找到这个点让我心里一下踏实了,一种落地的感觉。

 

问:时间的蔓延在你选用的色彩中的体现也是缓慢的,比如淡红色的底让人感觉到红色在慢慢地滲透,你用线条分明的铅笔去绘画朦胧,这是不是挑战? 

答:铅笔画出的是一种硬的痕迹,这种自己带出来的划痕一定程度消除了语言。在用铅笔涂抹画面的过程中,身体的反复中生出的东西是我自己无法完全控制的,象我在努力把画面用铅笔涂抹黑的过程中,画面其实永远不会是全部黑的,因此生出的语言有了自己的空间。用铅笔的绘画让我有了新的体验,它削弱了比如说水墨晕纹的固有诗性,而将时间的过程同我自身的行动结合成一体。时间的滲透就像我选择用一种降低了纯度的颜色做底,是一种慢慢行进的过程。涂抹一张铅笔的底差不多用三到五天到时间,完成之后到感受就是很极致。

 

从用堆砌的笔触描绘新闻事件发生的几秒内的细微变化去记录时间,到用抽象的笔法去画大自然中的迹象,在画布上被萧搏减去的还不只是颜料的厚度和笔触的速度。他是一个认真的艺术家,勇于放弃固有的成功模式,削弱画面的形式感,留下让绘画同心走得更近的体验和让观众走进艺术的想像天地。减、断、离,这是萧搏绘画的减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