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画家的画
发起人:yishuwenyi  回复数:1   浏览数:1847   最后更新:2015/05/05 11:36:43 by yishuwenyi
[楼主] yishuwenyi 2015-05-05 11:35:25

    熊庆华6岁第一次涂鸦,受到嘲笑;读书时绘画,优异成绩一落千丈,执迷不悔;16岁辍学,在湖北农村边务农边画画,没有老师,没有知己,省吃俭用买画材,孤军奋战;34岁,他被互联网发现,以画作里“野蛮的理想主义和生命力”感动众人;38岁,他成为“NO装艺术联盟”主推艺术家, 也成为NO装网售画最多的画家。2015年1月,他的主题个展在798晨画廊开幕。

    2014年春天。38岁的熊庆华第一次来北京,参加完某艺术社的活动,我陪他去国家博物馆看“外国名家名作”展。

    他对很多作品视而不见,而在梵高、毕加索和莱热的作品前端详良久。我抽空问,“你是否想过自己的作品也挂在这里?”

    他低头一笑,简单回答:“当然想。舍我其谁。”

    七个字,电光石火,让我至今难忘。

    谁不曾有过梦想?多少人,已把梦想丢在路上?

    当年的胖男孩,已是消瘦男子。期间岁月,人生会有很多可能。农民,渔夫,打工者,送奶工……这些身份,幸好他只是路过。
再艰难困苦,他从未想过放弃绘画,用挚爱换取温饱。命运让他捕鱼种田,而他从绘画游戏中千回百转找回自己——有谁注定天生伟大?伟大者也是赤手空拳来到世界,执著追求,奋力拼搏而来。熊庆华,正在通往伟大的路上。

像月光一样的激情

    认识熊庆华源于 2010 年。凯迪网有人发了一帖,《一个农民朋友的画》。这个帖子延续至今,点击量已经超过一百多万。

    当时 34 岁的熊庆华仍然在家乡务农。过年时,他的同学去串门,发现一个让他大吃一惊的杂物间。小,简陋,却蓬荜生辉,全是绘画。一部分是临摹的世界名画,一部分是乡村题材的原创。这是熊庆华的画室,他亲手做的油画架子有点毛糙,底下堆满了廉价的灌装颜料。

    同学知道他很爱画画,但不知道毕业18年,熊庆华仍然在画,在一个根本没人谈论油画的地方,在老乡们的不解和不屑里,在无人支持的困窘里,画了一满屋子。

    同学感动地把这些画拍下来,放到了凯迪网——熊庆华的命运因此改变,崇拜者,购画者,艺术机构纷纷找上门来。画了28年,旁人就一句话,然而这28年的酸甜苦辣,唯有亲历者方知其味。有多少人过早归顺了强悍的命运?只有极少人抓住适当的时机,做回真正的自己。

    想起陈美,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10岁与爱乐乐团合作,12岁与莫扎特合奏团巡演,拿过英国杰出青年奖。但她说这条路是她母亲安排的,甚至不惜与之决裂,转型当了一名滑雪运动员——“我从14岁就幻想能天天在滑雪场打工”。

    熊庆华不知道陈美。他寡言,内向,村子以外的事情基本不关心。但他被绘画中同样的激情支撑着,从未偏离。农活完了,他就窝在画室。冬天手上长冻疮,夏天一身痱子,省吃俭用骑上四小时的破车去村外面买支绘画笔,颠簸80多里路经过五个镇子到市区买本毕加索……一身酸痛回家,跟自己发誓说再也不去了,只要钱一攒够,他马上又跳上那辆哐当哐当的自行车。

▲凯迪网贴出的第一幅作品,惊艳了凯迪网友

都云画者痴,谁解其中味

    他从小爱画画,画过素描、水粉,漫画、国画,有一天看到毕加索的《女学生》,目不能移,小宇宙都被颠覆,玩了六年的立体主义,2007年厌倦后转攻油画。

    一幅油画如果画得顺畅,就两三天。超过一周还没完成,暂时搁置。有的构思,他尝试用不同风格来表现,从丙烯到油画,撕掉四五幅,才得一幅。直到今天,在哪里看到一幅好画,或者自己妙手偶得,他会长久地欣赏,那种愉悦感,就像云上漫步。

    “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 文森特 . 威廉 . 梵高的这些话,说出了熊庆华的感受。有激情就不苦。某种激情如蜡烛,风吹即灭;而熊庆华的激情,更像他画室外的月光,美好、冷静,持久存在。

用温柔的方式表达愤怒

    有风格的新生的东西,必然会引来争议。熊庆华的绘画刚放到凯迪网时,也遇到反面意见。比如说绘画不够真实,明暗处理不够,色彩纯度不够……他置之一笑。绘画路上一直野生野长,迷惘处只有自己苦苦摸索。

    这位曾以农民身份行走于岁月的画家,不属于过去的、当下的任何一个流派。他是自己的提问者,点火者,灭火者。

    熊庆华在各种书籍报刊里游历了一趟世界美术史,试过了各种题材,最后决定专心描绘“正在消逝的美丽乡村”——他不是背着画架下乡的写生者,而是这片土地的记录者和建设者。他比任何画家都更了解自己的乡村。

    “农村就是我的天地。这里天高地阔,自由自在,可以天牛行空!时代变化太快,希望世界偶尔放慢脚步回头看看,反思一下。”
在表现形式上,熊庆华不同于 1980 年罗立中凭借油画《父亲》开创的“乡土写实”画派,也偏离 1991 年“艺术拯救现实”理想破灭后的学院派“玩世现实主义”,更与市场经济中诞生的“艳俗艺术”泾渭分明。

▲《露天电影》

▲《灭火》

    《露天电影》用立体主义来表现“瞠目结舌”的观众,恰到好处;《灭火》创作新奇,将儿童式感知用超现实手法来表现,“火焰”变成颗颗宝石,而“水”从木桶里长出银色根须;《捕鱼》里象征丰收喜悦的五彩鱼,与饱经风霜的渔民形成力量的对峙,造型简朴;《不羁的牛》里,一头载重的牛奋蹄抗争,竟至腾云驾雾,与仰望的人高下对比……每一幅画的背后,是他对“千篇一律的新农村建设”的愤怒,对乡村旧生活和传统习俗的无限怀恋,对农民和打工者的生活态度的解读,对“不羁”“自由”“信仰”“温暖”等等情感的个人诉求。

▲《捕鱼》

▲《不羁的牛系列》

    熊庆华有一种罕见的纯粹,以不变应万变。他画叉鱼、摔跤、掏鸟窝、斗地主,画身边熟悉而又远离的生活,主题、颜色、造型都是纯粹的,却创造出一个无限世界,能照见一个人的独特精神与态度。

    从少年到渔民,生活波折动荡,但这个态度始终不变,他要求每一件作品都有创造力,有好玩的新的地方,否则宁肯撕掉。所以今天我们能在他的画里看到超现实主义的魔幻,儿童的意趣,农民的朴素,画家的革命——一切都充满生机勃勃的野性之美。他立足偏远,坚持朝着精神的远方跋涉,并画出一条崭新的地平线,建造了一个可供同路人思索和创建的全新空间。

莫愁前路无知己

    熊庆华不愿提及的,是他的两次外出。27岁,熊庆华第一次南下深圳打工。被职介所骗了150块,后来进了家五金厂。走在路上魂不守舍,经常转到广州美术学院。在校门外站很久,看看那些谈笑风生的人,又叹口气回到工厂的流水线。一个多月后,他忍无可忍逃回了家。

    30岁,他又怀着希望去了趟大芬村,但“有些人对我说,他们要的是商品不是艺术。我又没有文凭。”他也庆幸被拒绝,没有成为一名临摹工。

    这位世俗的“失败者”再次归来,做了送奶工,“早上工作两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画画了。”那段时期他迷上漫画,有时昼夜不睡地画,忘记生活的打击。他还曾挑了几张漫画寄给某家杂志社,连退稿信都没收到。

▲《母亲河》

    生活中他不爱多说,不高兴了也就是把自己反锁起来,继续画画。现在又爱上了摄影。为了拍翠鸟,一只小斑鸠,他会静等几个小时。“摄影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这个熟悉的世界,原来还有这么多美。”路上,他会遇到误入捕网的鸟儿,“就悄悄把这些小家伙放走”。

    熊庆华种过一棵樟树,从小苗到两米高的树秧,却被修路的人给挖了。他找去打了一架,还输了——这就是他能回忆起的疯狂。

    熊庆华在博客转载了画家宋达的《成为大画家的21个条件》,包括:

1、朝思暮想当大画家、大艺术家,包括暗夜梦和白日梦。

2、画画不是谋生或出名手段而是志趣。

3、对绘画艺术有着敏锐的判断能力,明显超过身边的同学和老师。

4、兴趣要多,诱惑要少;生活从简,思维从深。

5、画家成堆的地方,很难造就鹤立鸡群的艺术家,如同荆棘丛生的地方长不出好庄稼……

    他笑,“我觉得我的条件 80% 符合!”

▲《风车》

    所谓天长地久,为什么长久?因为天地从不考虑自己,而是润泽万物,这就是大格局。熊庆华用自己的生命,润泽绘画,这也是他为什么能走得长久的原因。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沙发:1楼] yishuwenyi 2015-05-05 11:36:43

《拔河》

返回页首

帖子已锁定,不允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