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滔个展“回家”研讨会
发起人:yishuwenyi  回复数:1   浏览数:1190   最后更新:2015/05/04 10:48:03 by yishuwenyi
[楼主] yishuwenyi 2015-05-04 10:47:28

4月25日下午3点,“蒋文滔个展——回家”于上空间成功开幕,各界好友前来祝贺。

展览现场

▲开场行为舞蹈《回家》

▲策展人简斌(左)和艺术家蒋文滔(右)

▲蒋文滔和策展人长风(右)

研讨会

     上午11:00于上空间开展了本次展览主题的研讨会,长风(策展人,艺术家)、高栋(策展人,媒体人,艺术家)、简斌(媒体人,策展人,作家)、姜涛(艺术家)、郭宇宽(策展人、评论家)、朱晴(青年评论家,策展人)、99网媒体人列席,并就“回家”这一主题做了轻松又深刻的探讨,同时也衍生出很多新鲜的想法,现将研讨会内容精编如下:

●由春运引发的思考

郭宇宽:这次蒋老师的创作是把编织袋,孩子,方便面和春节回家的旅程连在一起的线索很打动我。春节回家是全民族的痛点,但是这个痛点又随着高铁的发达而慢慢消退,而且可能对于80后90后来说,春节不怎么回老家了,蒋老师的这个系列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主题,这个时代主题在我看来也是历史的关键。我关注伤痕的线索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怎么去面对社会的伤痛,并怎样用新的语言来转化它。现在可能大家看到这个主题也许感触不是很深,因为我们距离它太近了,但是多年后作品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将是一个时代所沉淀下来的东西,蒋老师创作的意义和捕捉时代的敏感也会体现出来。

朱晴:蒋老师找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话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记忆,我想请各位老师对这个主题的成立与否先做一个探讨。

高栋:我很害怕用“艺术”这个词去形容文滔的绘画,我觉得更多是一种经历,波普也好,挪用也好,调侃也好,这些东西是一种定义——而定义是一种限制,我们不要去定义。

     文滔画的是生活,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关键是我们经历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引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同样的经历,刘小东也画过春运,王宏剑也画过春运,唯心所现就是看作者对经历的东西的看法,文滔的画你一看就看得懂,他的画是向你走来的,无形中沟通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在与观者对话。更出色的一点是,他的画不带有回家的痛苦和迷茫,且所有的画里面都带有一个字:梦。回家是美好的,在轮回中,人慢慢地成熟,长大。编织袋也好,船票也好,文滔借助这些东西来表达出了比回家更广地东西。

    手法在文滔的画里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他用合理的语言表达了合适的东西。在我看来,绘画的技术不一定能留下来,能留下来的就是用合理的东西表现合理的题材,即以合适的手法针对合适的人群符合合适的当下时代,否则任何一个超越了,就是无用的,什么能超越并留下来——就是“和谐”。

     文滔的画里面有平涂,有装饰,有国画,还有竹子甚至印象派点彩的东西——这些所有的技术不是孤立的,用的合理就是和谐,最终在我们心里产生的东西,就是共同的和谐。文滔的画中抓住了大家的心情,哪怕买不上票,哪怕是吃着泡面,但不是诚惶诚恐的,而是好玩的,能表现出这样的心情,就足够了。有时候不是一个大题材把人打动,而是抓住人的心理。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画面轻松但是能读出一丝孤寂感,春节回家的上亿大军里,每个人内心其实也是孤独的。文滔能提炼出人山人海里每个人是孤寂的,甚至有着防范,但是他把防范化解了,他把孤独化成美好了。这已经非常好了。

姜涛:我觉得春运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节日,虽然现在无论是中西方,节日多少都已经变质了。我很喜欢那张作品的名字《心经——船票》,心经是个热词,我们几个朋友去建了一个佛堂,我们到这个年龄了,我们疲惫了,什么都经历以后我们想回家了,就不止是春运了,我们实际上是想过节了,中国人喜欢大圆满,伤痕美学带有一种碰撞,传统与无可阻挡的西方的介入。回家更多的是心里面要找到一个家。文滔对四川的家的感觉不是那么轻,他的漂泊经历已经使他随遇而安了。

     你们看到他的主题里都是娃娃,他两三年以来绘画中用的借体不是女人就是女孩。编织袋的出现我觉得也是对财富的理解,是与当下这个浮华拜金的时代的东西是不相讨好的东西,这也是对伤痕感的解读。

▲《心经——船票》

●对于女性的借体的探讨

高栋:真正的艺术家不走个性,大师级的艺术家绝对不是走个性的,只有还没有认识到艺术的本质时才是走个性的,我们说“艺术需要典型形象”不是说艺术需要个性,大师的画是共性的,人们产生共鸣的,提炼之后才出现的典型。这就说到载体问题了,有人问张益萌的作品《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归来》都是女性?比如《秋菊打官司》为什么要女性一次次去面对法官,还要挺着大肚子,走山路,他说因为弱势群体容易产生共鸣和同情,这是艺术手法。女性也好,小孩子也好,也是文滔用在画面中合适的手法。

●表达什么与怎样表达

简斌:文滔兄的转型可以说非常成功,从丘陵系列到迷情系列,麻将游戏系列,七彩梦系列再到今天的回家系列。我做展览对艺术家会有两个要求:其一,艺术家要有独特的思想和语言符号,第二就是艺术家要有普世的人文关怀,这两点的缺失艺术家的作品是干枯的和社会现实脱离的。

     表达什么是图像的问题,这一点文滔已经非常成熟;怎样表达是图示的问题,要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注,这一点文滔也做到了。文滔没有去宏大地叙事,人人在宏观面前都是无法碰撞,挑战,超越和解决地。文滔作品里小船代表船票,风车和翅膀代表机票,候车室代表车票,都是一票难求。为什么作品里是女人的形象,因为男人都排队买票去接水去了,女人要看孩子看包包啊!我们讲少小离家老大回,现在我们出去是为了讨生活,我和文滔都是四川出生的,我们对于北京都是过客,根是在四川的。

●对编织袋的多重解读

简斌:大家去北站西站去看,最多的就是编织袋,他们把所有的家当一装就回去了,一年的所藏,家里所需的一切,都带回去了,他们也买不起行李箱,他们带回去就是一种价值体现。编织袋还有很多种体验:可坐可躺,还可以向沙发一样舒服。回家,人很疲惫,但是心情是喜悦的。他们为了省钱也不会在车上吃饭,所以方便面就是一个特别的符号,吃方便面就很香。文滔从一个社会现象的旁观者,进入者到亲身的实践者,再到最后的成熟的思考者,这三者的身份转换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成熟的表达,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长风:我认识文滔也十来年了,之前很喜欢他大头娃娃的系列,尤其是用头发的造型来表达思绪,今天是第一次看他回家系列,也呈现了头发的造型,还出现了新的符号。在我看来,在农村织土布是用梭子,这个横竖的造型和编织袋是一样的,这一点在农村上也很契合,编织袋的颜色也和土步也是一样的,从这一点去理解也很有意思。还有那种大帐篷也是类似编织袋,这都跟城市里的民工有关系,代表了底层的大众的共性。文滔拿编织袋编织成船等各种形象,这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以我看来是用很小的东西来表达梦想,事实上他的作品都有梦的存在。其实四川也不是你的家——故乡是你回不去的地方。我有一个朋友对家的理解很好:能给你愉快的地方,就是你的家。暂时的家也是家,只要能带给你快乐。

朱晴:蒋老师的编织袋有中国特色。

▲现场行为装置编织袋

●浪漫主义的色调

朱晴:蒋老师的作品里充满了感情,母亲,孩子,哪里快乐哪里是家,而且还有家人陪伴,这个是充满感情的。

长风:他比较泛,不是特指,他的作品给人以很轻松很浪漫的感觉。

朱晴:说起浪漫我想引申一下,什么是浪漫主义,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脱,你的精神能否超越现实的苦难,所以这种作品说大了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在历史中,在西方中的演绎是想通的。

长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就是反应现实和表现现实,反过来说就是影响现实,他不像现实主义,文滔的作品还有很多现实的题材,他的生活状态也罢,经历也罢是两者的糅合,他的路会越走越宽。

郭宇宽:说起浪漫主义我想起了一部动画片:《飞屋环行记》,就是一个人到了年老了失去了老伴,就去历险,气球带着房子一起走了,像把所有的烦恼都打包走了,这个编织袋也像这样的一个形象,什么都装走了,这里面有一个超越现实的繁琐。

长风:像布袋和尚,什么都打包走了。

●他评

可夫:“满中国都在问“你爸爸去哪了”?妈妈又去哪了?快问你爷爷奶奶去哪了,都是些脑残玩死的活法。看看德国佬怎么说你( 吕佩尔茨:实话说,这次北京之行令我非常失望,因为我没有看到典型的中国特色。我看到的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跟洛杉矶和纽约没什么两样。大街上的中国人都身穿体恤衫和牛仔裤,运动休闲鞋,跟德国街头景象一模一样。不过,在北京期间我结识了作品售价高出我一倍的中国名画家,与他们一道饮酒吃饭,畅谈,只是没有体会到一点异国请调,没有任何历险和新奇的感觉)。昨天好友蒋文滔个展,名字叫“回家”。我觉得非常及时,和现状很贴切,回家的人都是爱家的人,都是有当担有责任心的人,都是没有迷路的人,都是在反省内心的人。家是一个信仰,回家才有灵魂的安顿。文化也是要回家的,没有自己根源的东西那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罢了。祝贺蒋文滔展览成功。

▲艺术家可夫(左)和蒋文滔

或许蒋文滔老师也希望他的作品里的编织袋能打包走我们一切烦忧,对于春运我想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蒋老师的作品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

欢迎大家参观《回家》——蒋文滔个展,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7日。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陶瓷三街上空间(东京画廊东侧20米)


[沙发:1楼] yishuwenyi 2015-05-04 10:48:0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