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等待:陈传兴封存40年照片首面世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733   最后更新:2015/04/02 21:34:50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5-04-02 21:34:50

来源:凤凰艺术


3月27日,陈传兴的个人展览“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个人精神史第一部”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未有烛而后至”引自《礼记·少仪》,少年执烛立于暗夜长路等待未知陌生宾客,为迟到的赴宴者引路。年过花甲的“执烛少年”陈传兴在四十年后,终于等到这近百幅作品的首次露面。

▲ “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礼记,少仪》


此次展出的八十余幅照片,来自陈传兴1973至1978年间在台湾的游走与“观望”。经过四十年的沉淀才将作品示人,陈传兴认为这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他说:“这是生命历程的一个反思,透过这个生命历程的反思做一个展览的形式,给大家做一个共享的一个分享。随着时间这样过去,伦理的隐藏在作品后面的底下的那些意义,慢慢一层一层的浮现。我在等待我是不是可以真的了解这些作品,每次看都增加一些我自己不了解,他们跟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所以等待也是等待一个他向我打开的,这次展览是我祈求他们走出来,这些作品或者这些照片不是我的作品也不是我的照片。”

而谈及为何时隔四十年,终于将作品示人,陈传兴表示因为有两个急迫性。一个急迫要归于时代——一个时代消失了,网络时代到来了,让艺术家感到越来越被淘汰了;另外一个急迫性来自于艺术家的年龄。“要不是有这个急迫性,我想还是会让他一直留在黑暗里面。”陈传兴这样说。

▲ 陈传兴,小镇相馆,1974年

▲ 陈传兴,月波水榭,1974年


策展人翁桢琪认为可将陈传兴的此次展览比作一个场夜宴,昔日的执烛少年同时也是宴会的主人,同时,他向网友们做了陈传兴本次展览四个部分的解读。

第一是哀悼死亡和黑暗,这个部分实际上是艺术领域基本应该面对的东西,那就是极限和无限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关于光线,此处的光线不是启蒙之光,而是伦理的光线,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互相照亮或者互相灰暗互相填充互相激活的若隐若现的光。

▲ 陈传兴,旅客群像,1976年

▲ 陈传兴,幕后武生与乐师,1978年

▲ 陈传兴,小孩与残影,观音山,1974年


第三个环节是摄影的物质性,陈老师恭恭敬敬的把这个物质性的银盐拿出来,意味着提醒我们影像的界面影像的介质技术本身他的历史性。

第四个环节是伦理的部分,这个展览实际上给出的是和我们的艺术机制和我们今天所现行的日常机制之间有折射和牵引的关系,这个是最核心的部分。

▲ 陈传兴,招魂四联作IV,1975年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摄影的银盐时代逐渐被淡忘,陈传兴试图通过此次展览,追溯影像在历史中所呈现的意义,重新考量影像与我们的关系。


  • 展览信息:


展览:“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个人精神史第一部”


艺术总监:王璜生

展览总监:蔡萌

摄影者/祈请者:陈传兴

策展人:刘潇/翁桢琪

策展助理:黄碧赫


时间:2015年3月27日——4月26日

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展厅A


(凤凰艺术 杜雨晨 李凯报道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责编Rosali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