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物 “物体系”登陆民生现代美术馆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2   浏览数:1579   最后更新:2015/03/31 13:21:36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5-03-29 22:41:04

来源:Hi艺术  作者:史伟

“物”,的确是宏大宽泛的概念,却也颇为有趣,对恋物癖患者尤甚。而当“物体系”作为一档展览之名时,略显晦涩,乍一听似乎直接链接到物理学、天文学术语,直到亲见作品,并非星系般遥不可及。3月29日下午,艾民任总策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哲学家汪民安任学术主持的“物体系”群展在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展出44位国内一线当代艺术家的涉及油画、雕塑、装置、影像、摄影、动画在内的多类型作品共计60余件。开幕当天,李青、王郁洋、张恩利、隋建国、王鲁炎等艺术家,以及9平米美术馆策展人张冰、Mao Space负责人毛文采、长征空间卢杰等前往助阵,这个周末,没老板徐震、设计上海、民生“物体系”将艺术圈的视线成功聚焦魔都。

展览现场

王鲁炎装置作品《Q电扇-80年代的风》

仇晓飞装置、综合材料、绘画《样板间-厕所》

作品来源于艺术家本人,或借展于画廊等机构,分布于美术馆一楼的两大展厅区域,艺术家对物的思考视角多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初看下来,发现所有作品中剔除掉人物形象的参与,仅是各类型“物”以多样化的面貌出场,无一例外;而且,现成品占了不少比例。对此,汪民安表示,物也会与人发生关联,他的有意而为旨在以更纯粹、直接的形式彰显“物”的物质性特征。

该项目是汪民安在学者身份之外的策展生涯首秀,展览之所以命名为“物体系”,据他介绍,半个世纪以来哲学界始终在围绕“哲学语言学”、“人作为主体”两大问题激烈交锋,而进入21世纪以来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开始出现,这种转向令他产生强烈兴趣,并策划了此次展览。

张恩利作品《大管子》

杨心广作品《小香系列之老李》与《虫子》,以擅长的木头、石块为材,创作出的一棵树、镂刻的石块

薛松装置《山水-可口可乐瓶A》

刘韡作品 《看见的就是我的》系列包括电冰箱、饼铛、洗衣机等

冷广敏作品《屏风的五个方向》

隋建国装置《殛》(工业橡胶带、铁钉)

展览开幕前汪民安与艺术家隋建国、王鲁炎、张恩利围绕“物”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谈。四位从哲学研究者、艺术家创作的角度分享了诸多观点,也激发出了更多令人值得深思的话题。

冷静在于微妙的差异关系
角度:物与人
代表:张恩利

张恩利早期作品中具备人物形象,在2000年之后其创作几乎只有物,或说静物。该转向背后的原因正是他对物的理解。物体是我们的亲戚。它告诉你关于人的一切,包括其生活、其心态。物告知我们的永远多于我们对物的了解。画物就像是画他自己,物是拟人化的一种存在。物是人按照某些价值与审美对材料属性进行的主动设计。物有生命、意识、情感,具有能动性。

他对物的态度是不人性化、不神性化,不怀旧,静物未必仅是静物。他称自己的创作是一种冷静,这种冷静与传统静物有别,也不是抒情表达,他称这一“微妙的差异关系”非常重要。他说人很难将它处理的异常干净,虽然理论层面容易实现。

陈劭雄作品《墨水东西》

王郁洋作品《呼吸-灭火器》 听说蒙到了不少人

象征与失控
角度:物与物
代表:隋建国

隋建国作为雕塑家,他的工作性质需要时刻感受物的存在,他自称“恋物癖”。东西方在对待物的态度与做法上是迥然不同的,东方人不加干涉与控制,西方尤其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后,会更看重研究物。以他的创作为例,1989年至1996年期间创作的作品主要基于两种媒材的相遇、互相产生作用力,进而生发出某种结构组合,形成了第三种物。本次展出的创作于1996年的装置作品《殛》是钉与胶皮之间的被动穿刺,承载着他的生活经验与感受,他表示“象征性”是那段时间作品的解读。而在2006开始至今的作品中,他又重新回归材料本身,很在意并着力呈现某种失控状态,比如他闭着眼睛捏塑泥,物与物相接触,物为人所控,这两种情形下的创造物是不同的。

耿建翌装置《2床》

何翔宇作品的局部《可乐计划-提取物》

物极必反
角度:物的悖论
代表:王鲁炎

王鲁炎的创作始终在凸显某种悖论。他认为,物之所以为物,取决于其参照物对象。物是人类智性的产物,受制于人的认知。在90年代中期,他的自行车作品传达一种背道而驰的理念,亦如人们认知世界的初衷与结果一般。此次展出的一件作品为80年代的国产电风扇,机器内部线包、风扇叶经他改造后,风扇正面无风,背面有风,他希望可以重返那个发生了太多事情的80年代。他说,已知的判断可被质疑,甚至从相反的角度作出解释,这是他对物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表示,作品越来越被多种视角解读,解读的可能性越多作品就越成功。作品的生命力及价值也会在引发的讨论中提升,这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李景湖装置《海风》

胡介鸣装置作品《几十天和几十年》

给予物多重开放性解读
代表:汪民安

汪民安也分享了他对物的理解。比如,物的本质是在时间中不断改变,有其产生或起源、终结或命运。胡介鸣的两件一组的作品《几十天和几十年》(装置和摄影)以实物及图片的方式再现一个月之内木桌腐朽的过程。一件物体的融化是马秋莎在作品《红白黄》体现的某种物质性。杨振中作品《快感穿过肉身5-6号》按摩椅褪去“外衣”赤裸面对观众“工作”,彰显的也是物的内在属性。洪浩作品《我的东西》将80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之物密集堆积,是从消费主义角度对物的阐释。《物尽其用》中,宋冬将妈妈与堆积如山的物品并置,强调的是人与物之间是彼此拥有的关系。又比如,冷广敏、李青的作品画面中就保留了屏风、窗户等实物,这本身就体现了物的物质性属性。汪民安希望“物体系”成为一个研究性的展览项目,启发人们对物展开更多角度的思考与解读,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每个物体都具有特殊的存在感。

此外,他分享了一些哲学大师对于物的见地。比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本源》一书中讨论梵高的一双鞋子,他认为鞋子可以反观艺术家的整个人生、神圣的世界。又如,德里达甚至在两双鞋子中看出了老夫老妻、伴侣般相濡以沫的画面感。

该项目展出至6月28日。据悉,民生美术馆在5月还将举办以物为题的国际研讨会。
[沙发:1楼] guest 2015-03-31 12:16:34
搞得像群众运动陈列室
[板凳:2楼] guest 2015-03-31 13:21:36
看完出来眼圈都红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