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霏宇:艺博会并没有实质的策展理念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3   浏览数:1632   最后更新:2015/03/24 13:37:33 by guest
[楼主] 橡皮擦 2015-03-24 10:05:45

来源:Hi艺术  胡婷婷

近十年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经历着不断地探索与梳理。同样,田霏宇以一名外籍从业人员的身份成功策划国际艺术杂志《艺术论坛》(《Artforum》)进入中国的项目并兼职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亚洲顾问、从《艺术界LEAP》编辑总监到现任UCCA馆长,一步步融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我们此次以去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聚焦:中国”单元为契机,邀约田霏宇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解读艺博会。

策展人田霏宇与军械库艺博会常务董事 Noah Horowitz、K11 Art Foundation创始人郑志刚以及参加艺术家、画廊负责人和藏家大合影


Hi艺术=Hi  田霏宇=田

影响力最大化

——————
Hi:从2008年ART HK到加入巴塞尔,香港艺博会最大的变化?
田:无论是ART HK,还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每一届我都有参加。自从2013年首届香港巴塞尔团队运营的变化还是蛮明显的,例如整体服务与观众体验的过程,确实是上了一个台阶。这中间肯定少不了办展方背后的工作和对细节的把控,比如说展厅的灯光设计、展墙分布、观看路线和配套的特殊单元,当然最核心的就是巴塞尔的眼光所决定的画廊质量。在这里面我们也会看到瑞士政府的支持和对品牌效应的长期考量,它们并没有一味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更多的是在追求影响力最大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之前ART HK的讲座单元设置在展厅侧面的会议室里,直至巴塞尔进驻后,这个单元的报告厅直接安排在了一楼展厅的入口位置(相当于八个展位的空间),这也体现了巴塞尔的大方与专业性。其实艺博会有一个很怪的现象,无论你做的多好,办展方最终的营业额都大致相同,艺博会的收入大致都来自于租展位和拉赞助。

2015年香港巴塞尔一如既往的高人气

2015年香港巴塞尔期间举办的“不动而动——日益全球化的机构”座谈会现场图


Hi:艺博会天生具有的一种灵活性,例如将其平台拓展至策展人策划的艺术项目、演讲、圆桌讨论等内容,其目的是?
田:就拿巴塞尔艺博会来说,这部分的展览项目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其实就是在承担着艺术教育的角色,持续性的对市场培育。特别是在香港特定的跨文化语境当中,每年的巴塞尔总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前往,进而促成有效的交流。

2014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聚焦:中国”单元现场


商业与策展之间的平衡

——————————

Hi:作为第十六届军械库艺术展“聚焦·中国”展区的策展人,你在策划该单元时,哪方面的因素是你最为关注的?
田: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美术馆、双年展和艺博会所举办的展览性质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博览会其实就是一个商业的展示,在某种层度上它是缺乏策展理念的。它逐渐成为许多城市接近当代艺术的途径,以及观众体验当代艺术的窗口。去年我在策划军械库的展览时候,其实就是在思考如何起到一点策展的作用。但是在策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现实的考虑,但它并不能说明是在阻挡你的工作,因为这就是参与艺博会的基本条件。它跟平时在非营利机构做一些相对纯粹和学术的展览是不同的,一开始进入艺博会的策展单元时,就会思考与商业的关系。无论是去年我策划的军械库“聚焦·中国”的单元;香港巴塞尔今年李振华策展的“光映现场”单元还是澳大利亚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策划的Encounters单元等等,其实它们考虑最多还是商业与策展之间的平衡。

2012年3月 由田霏宇策划的顾德新大型回顾展“重要的不是肉”现场

2014年1月 由UCCA馆长田霏宇和UCCA首席策展人蔡秉桥联合策划的展览“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Hi:在艺博会的平台里,策展人发挥的空间有多大呢?
田:策展人在艺博会和常规展览里的工作并没有可比性。我在做军械库策展人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北京与纽约之间的关系,更加看重的是如何运用这个平台,改变纽约当代艺术对中国的认识。当然,策展人在艺博会的平台并不会直接参与到销售的环节,但是不可避免策展人有可能会被商业的倾向工具化,他的立场有时会变得比较被动。

2014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现场图


并没有实质的策展理念

——————————

Hi:策展人的单元会不会将双年展的学术部分稀释了?
田:我不觉得。但可能会有一个宏观的趋势:艺博会越来越像过去的双年展;双年展越来越像美术馆了。当然,双年展的背后它是需要当地政府或是非营利性质的基金会去支撑,才可以持续下去。虽然全球范围内的双年展已经数不胜数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更多。相对来说,我会比较排斥将艺博会经历写进自己简历中的艺术家,因为它并不是一件什么光荣的事情。

2014年长征空间携带艺术家展望与徐震的作品参加瑞士巴塞尔“艺术无限”单元

瑞士巴塞尔2014年外景图


Hi:从全球范围的艺博会来看,它所形成的艺术效应体现在?
田:最近我刚从马德里参加ARCO艺博会回来,它代表了南欧与拉美市场的当代艺术的趋势。如果从西方艺博会的发展史来看,ARCO确实功不可没,它最早发明了艺术博览会的模式,例如VIP Program的概念,演讲系列的活动等。进入20世纪初期,巴塞尔艺博会总监萨穆尔·凯勒(Samuel Keller)意识到了艺术市场全球化的趋势,随后开创了迈阿密巴塞尔,打开了拉美市场。直到2011年5月6日,宣布收购ART HK。巴塞尔的“艺术无限”(Unlimited)单元,就像一个艺博会里的双年展,但是归结到最后你会发现它还是画廊单元的分支,并没有实质的策展理念。

地域性的品牌效应

———————

Hi:回到国内的艺博会,它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田:从国内作品进出口的政策上来讲,面临着很实际的挑战:高昂的摊位费、繁琐的审查制度、海关抽查等等。对于艺博会仅展出数日的商业活动来讲,许多国际画廊的流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相对来讲,上海ART021做的还不错,挺健康的。

藏匿在日本3000多个岛屿里,安藤忠雄亲自打造的冈山直岛美术馆,已然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旅游之地。


Hi:未来又会有哪些新兴的艺术生态出现吗?
田:我觉得所谓的“目的地式美术馆”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趋势,一般它们会建立在城市比较偏僻的地方,自然的风景和艺术体验是它们存在的优势。例如像日本的直岛美术馆、法国南部的一个酒庄也开设了美术馆等等,有点类似一个雕塑公园的形式。它们对于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操作层面来说,也比建立美术馆更加灵活。还有一个趋势可能有点类似“柏林画廊周末”的形式,利用现成的画廊资源,错开艺博会的高峰期,打造地域性的品牌效应。我觉得这样的模式同样适用于国内。


特别鸣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沙发:1楼] guest 2015-03-24 11:35:04
扯淡加卖乖
[板凳:2楼] guest 2015-03-24 13:34:57
没有简历的艺术家你喜欢吗,天飞雨
[地板:3楼] guest 2015-03-24 13:37:29
记者做策展,嘿嘿,时代的特色。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