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6   浏览数:3368   最后更新:2015/04/10 11:54:21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5-03-20 22:16:20

来源:凤凰艺术

艺术家王功新的个展“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于今天(3月20日)在OCAT上海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取消了以往惯常采用的“策展人&艺术家”二元结构,给予艺术家以更多自由去建立展览空间和作品间的语境联系


  • 解读历史 展览新作

▲ “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OCAT上海馆外景

▲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左起:艺术家王功新、艺术家、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OCAT当代艺术中心&研究中心执行馆长、艺评家黄专、香港M+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艺评家皮力

▲ 黄专主持开幕式

▲艺术家王功新致辞

▲举杯共祝开幕成功

▲ 《布鲁克林的天空-在北京挖个洞》,文献摄影,黑白,20张,25x20cm,1995年

▲ 录像装置作品,电视机、有声、30平米空间。


王功新在北京自家四合院的房屋中挖了一个三米多深的洞,在井底放置了一台电视机,播放着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家中拍摄的影像。屏幕中除了天空什么都没有,有声音不断从井底传出,并重复着一句话:“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天空中有点云,有什么好看的!”这是艺术家在纽约生活了八年之后,1995年回到北京家中完成的第一件影像作品。在美国有一句人人皆知的俚语:“挖个洞到中国去。“这件作品涉及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双向审视问题,晴朗的天空似乎暗示着看客和被看人们的状态。在此呈献给观众的29张黑白文献摄影,纪录了此作品在1995年3月的制作过程和展示现场。

▲《谁的画室》,9频道录像装置作品,9屏幕(400x230cm)、木画架、9台HD投影机、9台HD同步播放机、无声,时间:9分钟,2015年

▲《雷哥的故事》,8频道录像装置作品,8台60寸高清电视屏幕,8台HD同步播放器,8频道声音,时间:6分59秒,2015年


王功新,1960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最早从事媒体创作的艺术家和重要代表,也是中国首家新媒体艺术空间“藏酷”的创办人。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意识,本能地选取最为熟悉和充满历史意味的视觉材料,以诠释当代环境下生产的“因果”作用和当下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状况。


绘画创作出身的王功新对架上艺术仍抱有的敏感度和怀旧感,既是他在传统架上艺术和影像艺术间游走的情绪缩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两种艺术媒介的控制力和创作张力。


王功新创作首件影像作品至今已逾二十周年。本次展览将以新作与记录文献并存的方式——三组多屏录像装置和一组摄影文献——向观众展现艺术家影像艺术的创作起点和最新的工作状态。

▲ 《布鲁克林的天空》


摄影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是对1995年所作同名录像装置的创作过程、完成状态和展出现场的文献记录,该作品也是王功新从绘画艺术向媒体艺术衍变的转身之作;

▲ 《谁的画室》展出效果


《谁的画室》(2014年)借用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代表作《画室》中的“情景”及构成的元素,采用多媒体影像投射搭建了一个近似的画室场景,将《画室》中的场景转换为当下现实的景观,“移境”于展厅的现场;

▲ 《雷哥的故事》展出效果


《雷哥的故事》(2014年)试图唤起观众对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摄影作品《读书的雷锋》的联想。原作中雷锋读书的“经典”形象被王功新借用到不同种族、年龄和身份的人群身上,并伴随作品播放时间的推移,在某一时间同步显现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

▲ 《上拍的血色》展出效果


《上拍的血色》(2014年)将中国画家王式廊五十年代“革命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作品《血衣》中的人物和场景渐渐显现。王功新将《血衣》中的基本人物和构图因素,与当下生活中的艺术品拍卖场景进行重组,五个巨幅屏幕搭建的声像装置作品呈现出一个“叠加”或“错乱”的“真实”空间,营造出“心像”的“在场”。


王功新的作品从媒介中挖掘语言的深度及张力,用影像的语言渗透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展示给我们记忆与幻像,现实与感知,虚无和存在,观看与阻隔之间的断裂。他选用了艺术史、革命史和革命艺术史中三件著名作品为切入点,将分别代表“图像”、“偶像”和“现像”的历史进行解构。


新作和“被借用”图像间不止是一种“前因后果”的时间逻辑关系,王功新的独特视角更使得他的作品与“原作”之间拉开距离,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绘画和录像之间形成了一种解构和重构再结合的“王式”风格。


籍此《在·现》展览之际,希望观众可以从中探寻到王功新廿年间的创作线索,回溯历史(图像艺术史和艺术家创作史),解读新作。


  • 论坛《现实主义与当代性》现场直击

▲ 论坛学术主持人皮力

▲ 论坛现场

▲ 论坛现场

▲ 论坛现场,左起:巫鸿、皮力、田霏宇、黄专

▲ 论坛现场,汪民安诠释原作与王功新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从当代哲学的角度诠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首先,关于现实主义的特点是画里面包含绝对真理,服从真理,对真理的绝对忠诚,才能获得所谓的主体性;其次,多样性和“一”特殊的辩证关系,无限的多达成普遍的“一”,反之亦然。

▲ 艺术家王功新在论坛上发言

▲ 嘉宾黄专在现场讨论了“现实主义作为国家遗产”的课题。并一阵见血的指出中国的当代艺术被作为冷战遗产、国家遗产应该如何呈现给西方是很关键的。

▲ 嘉宾田霏宇讨论了“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现实关系”的话题

▲ 论坛嘉宾巫鸿发言

▲ 特邀嘉宾费大为现场即兴发言,多角度诠释“现实主义”

▲ 特邀嘉宾吕澎现场即兴发言,从历史的角度,具有针对性的谈“现实主义”

▲特邀嘉宾凯伦·史密斯现场即兴发言,她认为“现实主义”不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巫鸿则接过凯伦·史密斯的话题,用几个个案来说明“现实主义”在当代艺术范畴内的延续。

▲论坛结束,合影,左起:田霏宇、吕澎、巫鸿、黄专、费大为、王功新、舒可文、汪民安、凯伦·史密斯、皮力

▲嘉宾合影:艺术家朱昱、策展人秦思源、艺术家何岸

▲嘉宾合影:策展人刘畑、艺术家邱志杰、PSA教育部主任张琍莉

▲艺术评论人、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舒可文与策展人、艺评家吕澎

艺术家姜杰、OCAT当代艺术中心总馆长栾倩、Art021艺术总监周颖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楠楠、艺术策划人张文嘉

艺术家徐震、王友身与友人

艺术家展望与艺术家杨牧石

艺术家、香格纳画廊总监施勇和友人


论坛:《现实主义与当代性》

论坛时间:2015年3月20日,14:30-17:00

论坛主持:皮力

论坛嘉宾:黄专、田霏宇、汪民安、王功新

开幕式:2015年3月20日,18:00-21:00

地点:OCAT上海馆,上海市闸北区文安路30号

展览论坛信息简介:现实主义与当代性

时间:2015年3月20日(周五)14:30-17:00

地点:OCAT上海馆公共教育空间(闸北区文安路30号)

主持:皮力

主讲嘉宾:黄专、田霏宇、王功新、汪民安、巫鸿


  • 王功新的自述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布鲁克林的天空》——一件在家“挖井”的作品让我与“影像”这玩意儿结了缘。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它一直伴随着我的艺术创作。


从起初对新媒介的好奇、技艺的迷恋,到对其自身语言的探究与把控,至今,用影像言语表达已经成为我与朋友、公众的交流及共处的生活方式及手段;生活中由它而纠结、思考、亢奋,并时常会有一种莫名的依恋感!不知下一个二十年会不会“喜新厌旧”?哈哈!或与之“白头到老”?


此次呈现给大家的三件多屏影像新作,是我对二十年来自身艺术工作的检讨、梳理和思考。它们涵盖了我从影像表达方式上对艺术中的“现实”与“再现”之意义的重新思考和尝试。


三件作品同时引用了在我自身成长经验中有着深刻形象印记的三幅艺术品: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画室》、文革中《读书的雷锋》的一张摄影、中国“革命的现实主义”画家王式廓的代表作《血衣》。


借用的意图仅是找到记忆里“烙印”的元素:对以往“情景”的心里铭刻、驯化的“图型”印记、心存“物像”的叠加。以便检测在由虚拟的“实像”与“幻像”所构成的“现实景观”之中显现的状态,同时在以影像搭建的时空与视频同步播放状态的语境中,探讨“心像”的“在场”及“真实”再现的可能。


二十年来让我欣慰的是在探索影像艺术的路程上有着一起成长、坚持,并着迷于影像艺术之魅力的老哥们和新友们。一路走来,我们艰辛并快乐着!


  • 从展览前言看张培力眼中的王功新


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的张培力在本次展览中为艺术家王功新撰写了展览前言。对于王功新和他的创作,张培力是这么描述的:


“1995年无论对于王功新还是对中国录像艺术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王功新从美国返回北京生活,并创作了对中国录像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这件作品也奠定了他的创作基调:幽默、朴素,以异想天开和富有张力的语言诉诸记忆、现实、时间、空间等严肃命题。


20多年来,王功新在录像艺术的创作上从未停止脚步。他的作品深具现实感,又有着对媒体技术和语言的敏感,不仅始终能很好地把握以及转换影像、声音、空间和内在语言之间的关系,使作品直接诉诸感官,回避种种故弄玄虚、夸夸其谈和卖弄技术;同时,影像对于现实又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性和干预性。


20多年前,王功新在中国艺术家中最早使用影像数字编辑技术,让许多人都欣羡不已。其实,与很多早年开始录像创作的艺术家一样,王功新也是从学习绘画开始他的艺术道路。不同的是,他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又在美国接受了艺术教育并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使他具有了开阔的视野和语言上永不满足的态度。他在创作上的持续不断的精力和活力,是对他的同代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的激励。


毫无疑问,王功新是中国录像艺术的先驱,他的重要成就和贡献使他得到了广泛的尊敬。无论是他的早期探索还是当今的创作实践,对中国录像艺术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展览简介

▲ 展览主题海报


展览时间:2015年3月21日至5月24日

论坛:《现实主义与当代性》

论坛时间:2015年3月20日,14:30-17:00

论坛主持:皮力

论坛嘉宾:黄专、田霏宇、汪民安、王功新

开幕式:2015年3月20日,18:00-21:00

地点:OCAT上海馆,上海市闸北区文安路30号

[沙发:1楼] guest 2015-03-21 15:09:17
退休老干部 ,们
[板凳:2楼] guest 2015-03-22 14:13:06
比林天苗差多了,又一组向京广慈的组合
[地板:3楼] guest 2015-03-22 22:02:08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回望起点,观照记忆

 

影像艺术家王功新个展“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今日于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三组多屏录像装置新作和一组摄影文献《布鲁克林的天空—在北京挖个洞》并置,呈现艺术家的影像艺术创作起点和现在的工作状态


《上拍的血色》,王功新,5频道录像装置作品,8分钟,2015年(视频由王功新提供)


“形象的记忆在每个人的内心和经验里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 在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上海馆)开幕的“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呈现了影像艺术家王功新一直思考的问题。三组多屏录像装置新作《谁的画室》、《雷哥的故事》、《上拍的血色》和一组摄影文献《布鲁克林的天空—在北京挖个洞》并置,呈现了艺术家的影像艺术创作起点和现在的工作状态。

 

这恰好是王功新开始影像艺术创作二十年整,1995年3月,他在北京自家四合院的房屋中挖了一个3米多深的洞,并在井底放置了一台电视机,播放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家中拍摄的影像。此后至今,影像一直是王功新的主要创作语言。“特别有意思,像冥冥中的安排。由于某些技术原因展览曾数次推延,直到日子定下来后我才注意到这是我开始影像艺术整整二十年,甚至连日期也几乎重合。我和张培力(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也是在他来我家参观《布鲁克林的天空》时相识。所以借由个展日子的确立,我也开始反观这二十年。”王功新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的采访时说道。

《布鲁克林的天空》记录摄影。电视屏幕中除了天空别无他物,一个声音不断重复着:“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天空中有点云,有什么好看的!”

本次展览中,20张黑白文献摄影记录了《布鲁克林的天空》的制作过程和展示现场


三件新作,分别引用了源于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画室》、文革中《读书的雷锋》的一张摄影以及中国“革命的现实主义”画家王式廓的代表作《血衣》。作品中明显的社会与时代印记,并非艺术家刻意将社会性和批判性带入作品,王功新说:“从表面上看我又把革命现实主义搬了回来,但我更关注的是人们对形象的接受和记忆的状态。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真正影像,和在我们记忆中的影像是什么关系?”他进一步说道,“这与我的个人经验和教育经历有关,这些革命现实主义、英雄主义是我无法摆脱的。当我在纽约,想要转变进入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企图把它们忘掉。但这20年走来,这些东西到底清理掉了没有,留下了多少,这些东西对我的影响有多少?我用三件作品,以三种方式将之显现出来。尽管也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情景——《谁的画室》

《画室》,居斯塔夫·库尔贝,油画,361x598cm,1855年


《画室》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居斯塔夫. 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库尔贝利用此类的系列作品发表了”现实主义”的宣言。画家的立意在于展示自己从184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生涯,并寄寓一种意味深远的社会哲理。王功新介绍道:“他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当时在我们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很有限的可以接触到的国外艺术。所以在我内心深处,他埋得很深。而今天,我把他调出来,想看看他对我到底还有多大的影响。”

 

 

《谁的画室》展览现场,王功新,9 频道录像装置作品,9分钟,2015年

 

图形——《雷哥的故事》

《学习的雷锋》,张峻,1960年代


《学习的雷锋》摄于1960年代,表现在中国妇孺皆知的道德楷模雷锋的形象,其短暂的人生蕴含着巨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价值。这张图片在很多人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 王功新说:“在这张照片中,书能看清楚,人得乐着,光线还要好,构图还有讲究。某种程度,就那个主题来讲,那是某种程度上的完美。不管喜欢不喜欢,他都在你的记忆里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我也在检验,我后来在拍东西的时候也是这个角度,那我们受教育,被驯化的一个视觉习惯。”

 

《雷哥的故事》同步播放着8个不同人种、年龄、身份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用不同媒介,阅读娱乐的情景。(王功新, 8 频道录像装置作品,6分59秒,2015年)


物象——《上拍的血色》

《血衣》油画素描稿, 王式廓,192 × 345cm


《血衣》是中国画家王式廊1950年代“革命的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作品,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斗地主”的大会场景。王功新将此作品中的基本人物和构图因素与当下生活中艺术品拍卖场景进行了叠加和重组。他说:“《血衣》对我也有深刻的影响。我是从第三个角度来阐述我们所说的形象记忆。有时候这也是留在我内心里的一种场景,在我有了更新的记忆,比如见过了拍卖场后,会出现一种叠加。叠加以后这种记忆碎片似的拼凑,都是局部性的叙事,整个碎片又变成老电影似的、结合的拍卖现场。这是从我个人经历的角度,阐述了一个关于形象记忆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存在是什么状态”

 

 

 

 

《上拍的血色》,王功新,5 频道录像装置作品,8分钟,2015年


同时,王功新着意强调了设备支持对于影像艺术家的重要性。“按惯例二十周年可以是个回顾展,但我主观上不太愿意做回顾,另外,索尼公司这些高清机器设备支持的先决条件使得我有了更强烈的冲动去创作新作品。”撰文/Yifei



展览信息

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

3月21日 - 5月24日

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


论坛:现实主义与当代性

3月20日,14:30-17:00

主持:皮力

嘉宾:黄专、田霏宇、汪民安、王功新、巫鸿

[4楼] guest 2015-04-07 23:47:55
不多见的好展!大师之作!!!
[5楼] guest 2015-04-09 18:50:02
[6楼] guest 2015-04-10 11:54:21
越高清,越幻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