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力对话李宇春:扯淡是伟大的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3   浏览数:1461   最后更新:2015/02/11 16:25:25 by guest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15-02-11 10:52:00

来源:芭莎艺术


导言

1987年,浙江美院的同班同学张培力和王广义毕业3年。一个在杭州成立“浙江池社”,一个在哈尔滨成立“北方艺术群体”;一个正在放下绘画尝试录像艺术,一个刚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作品。平时两人每周都有书信往来,谈论最近的艺术观点、哲学书籍和进行中的创作。没事的时候,两人会相约去北京,在《中国美术报》编辑部住下,每天喝大酒讨论艺术,发稿费的时候高高兴兴去吃一碗兰州拉面。“1987年,就是喝最廉价的酒,谈论最高的问题”,王广义这么形容。当被问到说起1987年会想起什么的时候,张培力说了“书信”,王广义说了“兰州拉面”,仿佛是一种“历史友情”的巧合。

张培力×《芭莎艺术》
扯淡是伟大的

《芭莎艺术》:1987年刚好是而立之年?

张培力:对,那年我儿子出生。那几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我跟耿建翌几个在杭州做“85新空间”,刚毕业比较焦虑。

《芭莎艺术》:焦虑?

张培力:“文革”刚结束,开始接触外国画册,才知道中国处在什么位置,这让我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我们就很像小山村一个没离开过村子的年轻人,有一天终于去了县城,第一次吃到西瓜看到电视。他再回到这个村子之后发现自己待不下去了,但又不确定是不是要再回到县城,很尴尬。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惑——我们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这没有解决现实的落差。

《芭莎艺术》:除了落差有没有其他的感觉?

张培力:中间出现了几次“周折”,比如 “反精神污染”。举个例子,那时候小区的居委会会经常进屋以检查卫生的名义进行“政治搜查”,我们一个被美院开除的学生画的人体画每次都会被居委会收走。这种“周折”不断地提醒我对这个社会不要有太多的幻想,很纠结。

《芭莎艺术》:1987年做了很多新尝试?

张培力:我们这批人那时候一直折腾,因为自己当时对很多东西还是觉得不太满足。所有艺术家创造新东西的动力都来自于不满,他们要消除历史上挡在他们前面的东西。使命和伟大的责任感都是扯淡,但是扯淡也是伟大的,只是不要弄得太神圣。

《芭莎艺术》:怎么理解“八五新潮”这代人的“使命感”?

张培力:艺术家去思考问题会带上历史、社会和哲学的因素,有时这些因素会让艺术家有错觉,觉得自己在历史中承担了某种使命。这种幻觉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我自己也有,但很多年后回过头看发现只是一种幻觉。艺术家沉浸在一种伟大的角色中。某天一件很具体的小事就会让他的这种幻觉荡然无存。所有幻觉到8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彻底的清算。但“八五新潮”仍然代表使命感,一种豪迈的、悲壮的、自我塑造的这样的一种精神。就算它幻灭了。

李宇春
速问速答

李宇春:用的第一台摄像机是美国产的还是日本产的?

张培力:日本。

李宇春:第一部录像作品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张培力:彩色的。

李宇春:你认为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张培力:很难。

李宇春:1987年时喜欢欧美电影还是香港电影?

张培力:欧洲电影。

李宇春:摄影和录像哪一个更能表现时间的痕迹?

张培力:都可以。

李宇春:中国现在的年青一代有创意有思想吗?

张培力:有。

李宇春:你觉得八十年代和现在哪个时代更美好?

张培力:现在。

李宇春:一说起1987想到什么?

张培力:给朋友们写的书信。

张培力的1987年信物——书信

对张培力来说,书信代表了那时人跟人交往的距离,他怀念那种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深入,甚至对象的局限。“微信和微博更像表演和自我包装”,他说,沟通的方式,也是某种时代性格吧。

[沙发:1楼] guest 2015-02-11 11:05:50
一帮老狗早就想成为商业景观了,80年代的坚持是今天挂起来卖的好广告词。替春哥涨身价背书站台,找春哥吆喝真是找对人了,绝配。
[板凳:2楼] guest 2015-02-11 13:55:01
还在想使命感和神圣的事,脑瘤够大的了
[地板:3楼] guest 2015-02-11 16:25:25
老艺术家都喜欢李宇春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