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机--葛磊个展
发起人:东方四绝  回复数:0   浏览数:1872   最后更新:2007/03/26 02:22:25 by
[楼主] 东方四绝 2007-03-26 02:22:25
打火机--葛磊个展
作者:H2艺术空…   文章来源:自助投稿   点击数:
138   更新时间:2007-3-22

[打火机] 葛磊个展
H2艺术空间个展计划2号
策展人:鲍栋
展览主办:H2艺术空间
展览地点:中国重庆501艺术基地H2艺术空间
展览时间:2007年03月11日-2007年03月18日

打火机的修辞
欧盟“CR法案”(Child Resistance Law)将从2007年3月1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案规定,凡向欧盟市场出口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加装防儿童开启装置。此外,所有新奇打火机,包括加装了防止儿童开启装置的新奇打火机将不得进入欧盟市场。
2006年10月24日,欧盟代表在中方打火机厂商召开的“欧盟打火机CR标准应对研讨会”上解释了该法案的内容。该法案中提及的一次性打火机着重指的是普及率高的打火机,而普及率的定义就落实到了销售价格上,而2欧元不知为何就成为了一个门槛。考虑到中国的打火机产量已占世界的65%,而且在欧盟打火机进口国中,中国几乎是唯一生产低于2欧元打火机的国家,这条由欧盟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并提出,由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投票通过的法案,完全是专门针对中国而设的贸易壁垒。
在此之前,中国生产的皮鞋、圆珠笔、眼镜、拉链、电熨斗、吸尘器、电池、胸罩、袜子……已逐一经历了类似的遭遇,这次正好轮到了打火机,因此有论者指出虽然欧盟这次用CR法案打着“安全”的旗号,“但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小商品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发展势头”。
CR法案的执行势必会影响中国的打火机贸易,而且已经影响了,据温州烟具协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下半年,温州打火机企业的订单下滑了30%,宁波方面则尚无具体数据。宁波和温州是中国的两大打火机生产基地,前者生产的塑料一次性打火机占世界市场份额70%左右,后者生产的金属打火机也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更是新奇打火机的主要产地。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商务部认为CR法案有违WTO/TBT协定原则,并要求与欧盟有关方面积极磋商,不管如何,争执都要到谈判桌上解决。
与此相比,欧洲人在1840年对类似情况的反应则要激烈的多,面对清政府的“禁烟”政策,英国人的解决方式是战争,那场战争被当时英国议会中的反战派议员称为“鸦片战争”。
战争的结果众人皆知,对英国人来说,其战果之一就是包括宁波在内的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既敲开了中国市场的门户,使中国成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地,但也带动了这些开埠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中国被迫如此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如今,现代化的道路早已从被迫走向了自觉,它被中国人概括为“发展”,但被加上了“和平”,不管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的如何,或如何走,起码人们已经看到中国的小商品开始“倾销”于西方,而宁波的打火机则是其中最廉价、最广泛,也是最惹人注意的一员。
以上的文字并不是对这个展览的外部阐释,它们只是在汇集一些事实和观点,以交待打火机,这个展览的核心物的现实遭遇与历史成因,作为这个展览的发生的文化场景,因此这段文字本身就是展览的一个部分。
打火机成为核心物,既因为它是展览关注的对象,也因为它是生发作品的现成品。
作为日常用品的打火机,并不仅仅具有打火的机械功能,在活生生的文化现场中,打火机生产商把打火机设计成装饰品以及各种有趣的小东西,正是这些设计使得葛磊的作品成为了可能。
廉价的一次性打火机上总是印着一些“漂亮”的图像,宠物、花卉、名车、名牌,明星,当然最多的还是美女,这些图像炫耀着中国平民、大众性的审美口味,试图使那些成本低廉的、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的打火机更具诱惑力一些,类似于唐人街上密密麻麻的霓虹灯招牌。这些打火机上的图像构成了中国当代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现实,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特点:市井消费主义。它们既不全是咄咄逼人的时尚,也不全是腐朽沉滞的传统。这些图像背后的文化趣味一直在暗暗流传,这使得它们更像是民间文化而不是大众文化,它们不同于中国结、红灯笼那些玩意,它们不是主流媒体生产出来的,而是依靠依然庞大的市井社会流传下来的,可以说,它们才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传统,至少是我们应该正视的文化事实。
可这样的事实一直被忽视,传统一直被低估,所谓中国传统文化,起码是世俗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起码在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是与西方文化发生着关系的事实也一直被低估。当代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杂糅,也因为其杂糅性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试图用龙、茶叶、瓷器、刺绣、中国红、汉服、繁体字来替代这种正在现场的文化是不应该,也是不可能的。
这些文化一直游离于话语争斗的中心领域,游荡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消费意识形态之外,也不受各式知识分子话语的左右,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无孔不入,连打火机上的这一小块地方都不放过。
这种无孔不入的草根精神也出现于中国的小商品出口中,中国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占据着欧美市场的局面很难说不与这样的文化的相关。而欧美地区屡次针对中国的小商品而设置贸易壁垒也说明了,这种文化的世界性传播成为了事实,虽然西方社会正在抵制它。
在葛磊的作品中,打火机使欧盟的会旗和中国的国旗构成了一体,形成了一个纪念碑的正反两面,一面是露出了一次性打火机的蓝色十二星旗,一面是露出了那些打火机上的美女图的五星红旗。在另一件作品中,12个印着黄五角星打火机排列在一张木包装箱板上,模仿着一面欧盟国旗,木板上的标签说明这是一件从宁波(打火机生产地)到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所在地)的随机行李。在展览结束之后,葛磊计划把这面打火机的欧盟旗邮寄给欧盟总部,使这一打“Made in China”且价格低至0.03欧元的一次性塑料打火机再次“进入”欧洲。如果说,这两件作品是对CR法案的现实针对的话,那么另外两件作品则是对这条法案的历史批判。
出现在这两件作品中的打火机是仿造成殖民时代大炮模样的新奇打火机。西方人对殖民时代的怀旧——工业、军事的强势,以及英雄主义——典型地体现在这些大炮形象上,因此大众文化中的大炮形象实际上是殖民时代的表征之一。这些大炮打火机在市场上是相当畅销的,有着丰富的款式和精巧的制作,这意味着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也潜在地认同着大炮形象背后的殖民怀旧吗?这是文化的殖民状况还是后殖民状况?
葛磊并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把那些大炮与别的事物(一张仿造的清朝的海防图、一件当代的木包装箱)装配到一起。大炮布置在《宁波府海防舆图》上,我们能够看到1842年宁波战役的示意图,大炮也摆放在长条形包装箱中,仿佛是英军战舰的侧舷,炮口从射击孔处窥视着观众。但我们要意识到,担当主角的大炮虽然有着近代西洋武器的外表,但它们却是当代中国生产出来并销往欧洲的打火机。
以CR法案为契机,展览中的四件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讨论着中国世界身份的历史转变问题,但其潜在的言说姿态是不明朗的,是对CR法案的讽刺,对中国经济不断壮大的沾沾自喜?是对“自由贸易”概念的批判?或者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判断?
但这种含混不明与其说是葛磊带来的,还不如说是历史,历史叙事的开放性所固有的,也是视觉艺术这种非语言的话语实践的不确定性所固有的,更是对思想僭越艺术的谨慎提防。或者,我们也许可以把当代艺术理解为一种非语言性的思想形式,因为,思想未必非得看起来是一本书,它也可以是一件艺术作品。
                                                                                                          鲍栋
                                                                                                        2007年3月
现场图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