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电脑是我的工作室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160   最后更新:2015/01/26 22:46:28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15-01-26 22:46:28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得主林科将一台旧笔记本电脑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在虚拟空间进行探索。无聊还是有趣?听听林科自己怎么说



《电子乐总让人跳舞02》,2011年(视频作品片段)

该作品目前正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二届CAFA 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中展出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林科很忙,7月底在北京杨画廊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LinK”,12月在上海成为旨在奖掖青年媒体艺术家的“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首届大奖获得者,同时忙于筹备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出——已于1月15日开幕的“第二届CAFA 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中有两件林科的作品,2011年的《电子乐总让人跳舞02》和2014年的《下载下雨01》。

林科,1984年出生于浙江温州,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同年与同学和朋友张乐华、李明等人一起组成“双飞”艺术小组。现居北京,以一台2008年产的15寸MacBook Pro为“工作室”和主要创作工具,在电脑里进行图像实验。


Q:获得 “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 之后,更多人关注你的创作了,外界通常把你定义为“新媒体艺术家”,但你其实也进行过雕塑和装置的创作,以及纯文字形式的“笑话”创作。你怎样定义你自己?

A:无论我写笑话还是录声音,它只是一个文字或者一个声音,其实跟我找到的材料是一样的,就像我脑中有一个概念我想把它写下来,但写下来之后它又变成另外一个东西,然后你又能找到它表面上的那种新的可能性,这是我的创作方式,或者说是思维习惯。

任何材料对我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例如在OCAT上海馆“2014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入围展”中我的作品《Today》,就是一个针对一张图片的创作。我先把自己的作品PS到一个展厅,感受它被观看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我再去想象后面的呈现。图像只是一种素材,在我处理这张图像的时候,电脑的背景音乐恰好就是现场播放的那首歌,展示的时候我就把音乐也放在视频里面,所有一切都和我创作的那一个时刻有关系

《Today》,2012年(视频作品截图)

该作品目前正在OCAT上海馆“2014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入围展”中展出


Q: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你绝大部分作品都在你的2008年产15寸MacBook Pro里产生,能否谈谈你的工作方法?

A:刚毕业时做过一些类似装置、雕塑的作品,但那时候没有工作室,只能用3D软件做一些模型。慢慢的我发现那不是独一无二的,经常遇到想法撞车的情况,甚至是在网络上看到和自己想到的一模一样的、已经被实现出来的想法。

于是我开始完全凭着自己的爱好做作品。“电脑就是我的工作室”一开始只是一个玩笑,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它真的可以是这样一个地方。工作室并不等于要每天打卡上班,也不是每天堆积劳动,而是一种状态,我可以在里面沉淀某些想法。

网络世界总是存在一些入口,你可以通过它们遨游电子世界,你每天的访问都是一些路径,通过不同的链接,在这条路上会发现一些景点。



《闪电02》,2014年

林科的笔记本电脑用了五六年,内部出现故障,导致屏幕会时不时地闪一下,就像一道闪电。林科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闪电02》和《闪电01》。他认为当你面对电脑久了,你们之间似乎也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情关联。“我觉得电子世界也有它的造型法则,闪电也是一种图像,下载就和下雨是一样的。”


Q:所以使用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创作,一开始是出于比较现实的成本考虑?你如何定义“创作”这件事?有些人会认为你通过玩文件夹和电脑桌面等方式“创作”过于简单,也很无聊。

A:成本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在这样的创作方式里面很自如。“艺术家”是一个标签,只是一种身份的认证。也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人在跟我做差不多的事情,但他不是艺术家,而我是,于是我做的这些事情就会在某种语境中被认可。

我是专业艺术学院出身的,创作是我的一种常态,很多时候我是把做的事情先假想成是一个作品。当你知道了很多创作方法和经典案例,以及作品的套路,你会对这些事情产生排斥,去想办法回避它。我在电脑里面的这些“作品”,开始我也并不确定它们是否能叫做“作品”。这些东西我会拿出来和我的老师、朋友交流,有人喜欢,有人会说“真无聊”。我也是在交流中慢慢测试不同人的反应。

2014年7月底,林科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LinK”,在北京杨画廊


Q:你的作品不少是基于网络产生,试过把它们上传到不同的社交媒体吗?反应如何?

A:我觉得如果在国外的话可能会有更多交流。我试过把作品传到优酷和土豆上,比如2011年的《鲁滨逊漂流记》,当时一直有人在下面留言骂我傻逼、脑子有问题。可是现在我再传作品到网络上都没人在下面讨论了,可能大家的接受度变高了。撰文/吴建儒

《鲁滨逊漂流记》,2011年(视频作品截图)

这件作品是林科运用电脑文件夹创作的典型代表,被分享到优酷之后收获很多恶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