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必读艺术书籍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983   最后更新:2015/01/15 20:39:43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5-01-15 20:39:43

来源:艺术世界

《激进艺术小史:八十年代上海记事》

作者:赵川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4 年 1 月

页数:224

定价:39.80 元

这不是一部宏大叙事的中国当代艺术史,而是一层断片、一段小史,一位亲历者必须做出的回顾和评估。虽然书名叫“激进艺术小史”,但内容却是温情脉脉的回忆。作为曾经的亲历者,赵川在多年后提出“激进主义”——而非已惯用几十年的“前卫”、“现代艺术”这样的词汇,以上海为立足点,记录了八十年代前后不同艺术团体、艺术家各自的或相呼应的实验、实践、态度和观点,试图重新挖掘和厘定一整代或更多的艺术家工作的意义。

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作品图片、展出现场照片、艺术家手稿等等,是一本可触可感的中国当代艺术小史,也是值得玩味的城市记忆,更能从中一窥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精神变迁。

《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

作者:【美】古德曼

译者:彭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 年 6 月

定价:32.00 元

语言、逻辑、文化、技术,它们是符号学的四大来源,但是对于艺术而言,更为实用的是索绪尔和皮尔士,前者有助于对传统架上绘画、摄影、装置的图像解析,而后者有助于对大量运用电脑技术的新媒体艺术进行启迪。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两种学说在中国可谓是一冷一热,索绪尔的知名度远大于皮尔士。在此前提下,或许,与皮尔士同为美国人的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一书能够适当地弥合这种落差。

书中并不仅仅局限于皮尔士的一家之说,而是尽可能地顾及各家之言的基础要义。除了简单梳理符号学的各路脉络之外,它的最大意义或许在于将原本凝视着语言和逻辑的符号学,另眼相看了艺术,不仅仅是视觉艺术里的图像,还有声音艺术里的音符。对于无心彻底涉足学术研究,却又有心试图了解符号学的艺术创作者与研究者而言,就如果这本书的副标题“通往符号学理论的道路”开宗明义的那样,它作为一条捷径,足以成为艺术圈人士的入门级基础读物。

《地毯范式——从装饰艺术到“美”术中不可或缺的平面性》

作者:【美】约瑟夫·马谢克

出版社:Edgewise出版社

出版年:2010 年 1 月

页数:134

定价:10.00 美元

如今,“典范”这个术语并没有像它在 1976 年时在知识界风行。当这个术语本身开始具有典范性时,这要归功于汤玛斯·孔恩(Thomas S.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一版,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first version , 1962)。虽然,我现在真的觉得我的旧题目有些过时了,但是值得开心的是它还有一点学术严谨的味道,因为这篇文字确实是我个人最关注的领域中的一篇“开学论文”。

《艺术的隐逸:十七世纪中国的绘画、诗歌和政治》

作者:【美】皮特·史度曼,【美】苏珊·泰

出版社: 帕莱斯特(Prestel)出版社

出版年: 2012 年 11 月

页数: 320 页

定价: 65.00 美元

《艺术的隐逸:十七世纪中国的绘画、诗歌和政治》是首次从政治和社会变迁角度深入探讨17世纪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中归隐主题的著作。这次划时代的展览里出现的珍贵作品,展现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代。17 世纪明末清初的文人雅士,在危机与时代变迁的背景和语境下,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无边的艺术》

作者:【法】保罗·维利里奥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L'arta Perte De Vue

译者:张新木 / 李露露

出版年:2014 年 1 月

页数:90

定价:20.00 元

在《无边的艺术》中,维利里奥对当代艺术的所有批判都指向其自身的这种现实困境。艺术应该如何处理技术的渗透,而不是失去与技术对抗的能力,以便重新寻回本雅明所说的那片行将消逝的灵光?或许,我们需要做的不再是持续不断的解构和突破艺术的疆界,而是再次建立艺术伦理与美学的边界,在感知与技术,客观与非客观,虚拟与真相之间树立分明的区隔。一个真实的时空维度,一种面向实在的言说,一种及物性才是艺术表达的自由所在。

《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

作者:【意】劳拉·拉斯卡罗利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编者:余天琦

译者:洪家春,吴丹,马然

出版年:2014 年 4 月

页数:432

定价:55.00 元

在《私人摄影机》中,拉斯卡罗列同样对散文电影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散文电影,以及诗电影在诸如帕索里尼等导演那里也有着极多的讨论,以探求电影语言的文学传统;最为可贵的是它对一种还没有产生公认标准的电影类型进行了定义,极富开创意义,而且与主观电影结合,成为“私人摄影机”这枚硬币内容和形式的两面。因为主题的明确性,《私人摄影机》不艰涩却十分耐读,可以成为专业电影人和喜爱电影的观众进一步了解影像私人化的优秀读本。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苏伟

评注:卢迎华、苏伟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2014 年 3 月

页数:529

定价:59.8 元

作为一位艺术史专业学者,汉斯·贝尔廷所主要观照的,是艺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理论与逻辑。译者与评述者卢迎华、苏伟引介此书的目的,最终还是希望直面中国艺术史写作与当代艺术的思考。回到我们的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了三十余年,学界迫切希望总结历史,确立规范,但如果面对这样一本书,面对国外学者坚持瓦解历史模式与僵死边界的决心,我们似乎又遭遇了更多的问题,我们似乎重新掉入到黑格尔那个时代,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历史写作;而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一批亲历者与文献持有者,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尊重文献、尊重史实的呼声不绝于耳,而汉斯·贝尔廷的著作,则为我们展现了文献与史实,如何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融入到写作与叙事,并被赋予批判与反思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当代艺术,还远未到被梳理与规范的那一天。

《图像的命运》

作者:【法】雅克·朗西埃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张新木 / 陆洵

出版年:2014 年 1 月

页数:180

定价:35.00 元

在朗西埃看来,“图像的命运”就在影像语言、影像形塑的新感知方式和批评话语这三重场域的永恒缠斗和夹击之下生发出来,它是一个不断打破旧有、生成新奇的辩证博弈过程,具有时间无法停止的流动性和构成性。影像语言是一部电影影像在银幕中之所以如此组织和呈现出来的那种构成方式,是电影导演创作构思的那种独特的风格性要素。影像形塑的新感知方式则是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溢出的自我创造和观众的观影体验的辩证融合,在交互、欣赏和博弈中演员和观众被共同置于一个敞开的境况之中,在不断的自主行动和决断中构建新的影像感知方式。而批评话语连带着社会舆论对一部电影作出评价,它与社会意识形态(不论是以正方还是反方出现)共生。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

作者:巫鸿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毛卫东

出版年:2014 1

页数:288

定价:49.00 元

巫鸿的《荣荣的东村》,不仅给了我们一种看待 90 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视角,也为研究实验艺术提供了一种方法:社会环境变迁如何转化成具体艺术家的内在感情,如何影响他们的作品特质,如何通过个案研究来反映群体状况,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如何合作,不同媒材之间如何互动。除此以外,今天我们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思考:在媒体时代,实验艺术如何被记录?实验艺术的观众在哪里?实验艺术中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怎样展开?实验艺术和官方艺术体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对于这些,巫鸿也只是在书中点到即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