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计划——柏林世界文化中心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650   最后更新:2015/01/09 17:00:29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5-01-09 17:00:29

来源:艺术界LEAP

柏林世界文化中心
2013.01.13 – 2014.12.08

当步入柏林世界文化中心的“人类世观察”展的时候,你第一眼就会注意到一部影片。布鲁诺·拉图尔短暂地出现在这部影片里。在沙漠和机场的场景中,他讲述了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哲学的首要目的就是确保我们不要混淆有生命的生灵和无生命的石头。“之后,我们就进入了人类世,”他说,“我们就像16世纪的教士们一样感到迷茫。”

在去年11月后期九天的研习会里,与会者基于政治、科学、文化和审美等不同立场对人类世的概念做出了评论。所有这些评论意见都希望能从人类世概念的残砖碎瓦之中发展出新的东西。这种跨学科的对话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请想象一下,有50个人围着一张桌子讨论。

本杰明·亚历山大·侯斯比和丹尼斯·波玛·费兰特,现场表演,《茶园》,2014年10月17日

在座的有一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气候学家,她从概率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提醒我们说没有计算模型是正确的,只是其中一些比较有用。接下来,一位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地质学家从岩石、化石和地层分界的角度阐述了意见。对他来说,人类世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相对较新的地质学证据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坐在桌子对面的是一位文化理论家、女性主义评论家,她的兴趣点在于肛门的后自然政治,她从文学批评的视角给出了她的看法。在座的还有一位环境律师,她关注那些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小岛国的权益。她从政策的角度出发,要求我们用“气候变化引起的移民”代替“气候难民”一词。有一位艺术家并没有拘泥于专业,而是用他自己发明的萨满教式的语言探讨了论题。对于他来说,人类世是通向另一维空间的入口,在那里,关于世界的知识成为了知识自己的世界。一位人类学家相当在乎人类世中的“人类”暗指的“我们”。“谁才是这个‘我们’?”她发问。从后殖民研究的视角来看,她建议人类世应该写作“白人世”(注:Anglocene,意指高速发展人类世)。一位科学史专家对此观点表示赞同。考虑到他的专业背景,其实他最有资格主持这个讨论。他认为讨论没有成果,其实首要的事情应该是厘清整个领域。我也在场,不过我是一名建筑师。建筑师的世界就是等着给那些厚颜无耻的家伙们提出设计方案,所以这类没什么实际用处、清谈未来的讨论反而让我们觉得异常的舒坦。

然而,把世界文化中心这次为期九天的研讨讲座活动称为“跨学科的”研习会显然是没有抓住要领。此番围绕人类世主题展开的讨论试图采用一种方式重新整理现有的各种认识,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让人们觉得可以更容易地从自己的专业立场出发阐述观点。诸如“身为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耳石小组提出的“地球认为自己是谁?”此类问题都没有严格的答案,或者说,至少没法用专业的语言回答。

接着一个问题是耳石小组在世界文化中心举办的展览的标题,该问题为探讨跨学科知识的产生提出了一个建议。该展览展出了那些对地震很敏感的人或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感官预测地震的人在1993年到2007年间寄给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百封信件。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们对这些来信一笑了之,把它们全部扔进了垃圾桶。一位“感觉”到这些信件重要性的办公室秘书把它们又捡了回来。在人类世研习会上,很显然我们没有一个人敢把从桌子对面送过来的“信件”扔掉。毫无疑问的是,虽然那些信件经常不知所云,但它们在围绕人类世概念而积累起来的思想档案中占有一席之地。最没法理解的东西往往最有启发性。(文/赛斯·丹尼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