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札记:我们从没有自己的空间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1   浏览数:2662   最后更新:2014/12/22 04:06:00 by guest
[楼主] 愣头青 2014-11-28 09:38:54

来源:289艺术

文、图丨李泊岩

责任编辑丨度度

2012年的冬天,在我一个人耍酷一般地完成了自娱自乐的展览“我和你婊子很像”后,我立即给付帅打电话,问他要不要一块儿干。付帅看了我发微博的照片后,当即答应,开心地和我一块去五大道一处废弃的老洋楼看了新的场地,没过几天,我们就折腾出一个展览,参展的还有何情和祁震,展览叫“请进”。意思是这个展览可能没人看,结果,开幕当天真的没有一个观众。我们的开幕是我们4个人在诚基中心的小饭馆里吃盖浇饭。

再生空间计划第六次展览《不在》,任瀚和他的作品《无题》

去吃饭的路上,祁震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项目,我说,我觉得和画廊里感觉不一样。的确,那天我们都冻傻了。

祁震明白我说的意思,他在微博里写到:“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热情很高。这项活动旨在探讨艺术与废弃空间的关系,并尝试突破当今由画廊、批评与美术馆建构起来的当代艺术圈子。”现在回头看,这个想法基本还是在实现中的。

坦率地说,那时候我还不太了解什么叫策划展览,整个展览在实施过程中,完全就是想当然的。真正煞有介事的想搞大一点,是第三次“你们都好吗”

再生空间计划第六次展览《不在》,野城作品《墙地车》

那次展览召集了10个艺术家,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大仓库实施的,这个场地条件很好,空间大,有气势,我期待很久了。那次除了付帅和祁震,任瀚、卢正昕、高露迪等人的加入,也给整个事件很大推动。展览前后大家在我家聊了一些很中肯的话,像是互相作品的建议、整个事件未来可能的走向,需要做什么,我记得那时候才正式确定名字叫“再生空间计划”的。

再生空间计划第六次展览《不在》,付帅和他的作品《悬浮》


其实这个名字听上去就是一个项目的名字,后来任瀚告诉我,法国有个画廊就叫什么项目,大概也是从做项目开始的。那时候,我就有坚持做好这个项目的愿望了。几次深夜和付帅聊天,把未来一年我们想要做的事情都聊了出来。那时候身体真好,烟抽的很凶。

再生空间计划第三次展览《你们都好吗》,高露迪作品《泵》

付帅那时候住在美院,没有女朋友,总是能深夜接待我,我就把想法都跟他说,他被我彻底拖下水了。那一年的春节,我策划了第四次展览,付帅当时在太原老家,高露迪在郑州,我太太孙怿刚从老家南通回来,我请他们3个人在3个不同的城市寻找3个废墟。结果3个废墟真的特别不同,3个人用3种方式做了3个作品,展览叫做“你看!你看!你看!”其实根本谁也看不见谁,而且开幕的时间是大年三十,我打赌,全国那天只有我们这一个展览开幕。

再生空间尖山计划,李泊岩作品《一点一点》

同一时间,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是我过去骑自行车旅行时,在山东借宿的一个酒吧的老板,他在网上看了我们的项目,想邀请我们去淄博做一场。那时候他正打算开一间新酒吧,刚刚搞定的场地有七八百平米。吃住路费和作品材料费全都包了,我心想,这是一次福利啊!我张罗刚刚认识这些艺术家参加,有时间的基本都去了。从这个展览开始,我发现组织这样的展览,尤其是超过10个人参加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张罗已经很难搞定了。看场地、分布场地、写文案、做海报、宣传、协调工人、吃饭、安排日程等等,比我之前想像的事情多多了。展览顺利开幕了,巨大的《通道》海报贴在入门处,我第一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请大家ktv,我记得只有任瀚没唱。

再生空间计划第三次展览《你们都好吗》,祁震作品《清扫》

“通道”展览后,我特别理性地想了想这几个月做的事情,当然又和付帅聊了好几个晚上,抽掉了好几包烟。我决定成立团队,得有人和我一起做,我觉得不唱歌的任瀚和我在性格及理念上互补,我邀他加入了。还有卢正昕,她是大姐般的人物,尤其是小事情做了很多。我们一起策划了“不会画画的厨子不是好画家”。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大众参与进来,所以我想到了吃,让大家可以吃掉“艺术家菜”。果然,展览开幕来了几百人,饭菜一扫而光。

再生空间计划第三次展览《你们都好吗》,姜骁作品《XII》

探索替代空间展览的实践没有停下。我们尝试在更多替代空间做展览,以完成不同角度产生的理念。同年春天,废墟的第五次展览在一片瓦砾上实施了。那次展览叫“从这边走”,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障碍”这一主题。接着,任瀚主持的“尖山计划”作为再生空间计划的第二个项目诞生了。这是一个在固定废墟场地中的自助化个展项目。劳伦•麦卡蒂(Lauren McCarty)、潘丽、高源、王鲁参与了这个项目。

再生空间尖山计划,王鲁作品《GARDEN》

慢慢的,我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了,毕竟做非营利的艺术机构不能完全靠哥们义气。我决定去欧洲看看,看看欧洲人怎么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哥本哈根和柏林参观了很多私人的画廊、空间和美术馆,真的受到了冲击,整个环境特别好,而且公众的参与度很高。回来后我和付帅说,“再生空间计划”还是太幼稚了。

再生空间计划第一次展览《我和你婊子很像》,李泊岩作品《男人和女人》

于是,我对当代艺术走向公众的问题花了很多心思。我们发起了一些新的项目和合作项目。比如,我们试图做“私人定制”的“三口项目”,我们邀请艺术家进入他人家庭内部进行创作,试图让当代艺术走出神坛一般的博物馆;还同BTTI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合作了关于艺术教育的展览和讲座系列,我们尝试让当代艺术更主动地切入不同的人群中。

年底,我们在北京做了“不在”,场地是一个废弃的公司,本身就很具有艺术感,在黑桥附近。那次展览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支持和参与,开幕的时候何情、清水惠美和李山(Alessandro Rolandi)的行为很出跳,这可能是开幕观众最多的一次。从这次展览开始,我发现我不能再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再生空间计划”的展览里了,因为我在组织活动的同时,很难兼顾创作。我觉得,这是好事,标志着“再生空间计划”从小伙伴凑热闹的阶段彻底过去了。

说到管理,其实是艺术家都不太擅长的一件事情,我也不懂管理,但是随着展览的深入,我的身份自然而然的越来越明确,我就是一个管理者。当然,我还必须明确,“再生空间计划”到底是什么?刚一开始有艺术展邀请我们参加,以为我们是小组,我回绝了,因为肯定不是小组,尽管刚一开始参展的艺术家比较局限,显得有点像小组。在“不在”之后,我更加明确了一些东西。首先,没有空间是我们的特点,回想起来,如果我们有一个固定的空间,我们对替代空间这个路子的探索不会深远。其次,“再生空间计划”应该走向项目管理化,要做有链接性的不同的项目。再有,就是要保证非营利的属性。

从今年的几个展览来看,“到灯塔去”、“个体历程”、“飞地”、“1-3-301”等,最明显的进步,是团队配合的熟练度。

我想到有次搭任瀚的车从北京回天津,他说:“好多艺术家在废墟或者别的替代空间里做过作品,但是后来都没有形成体系。”我觉得说得对,我和“再生空间计划”的其他管理者都知道,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颠覆某种既有的画廊或空间的体制,而是在艺术不常出现的地方试图做得有些体系而已。我们没有自己的空间,但却在空间以外做了一些空间里做不了的事情。


作者简介


李泊岩,艺术家、策展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任教于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和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发起并策划“再生空间计划”。


[沙发:1楼] guest 2014-12-22 04:06:0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