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愉快而肤浅地看展览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2   浏览数:1610   最后更新:2014/11/21 08:24:29 by lizklzk
[楼主] 无厘头 2014-11-20 22:03:28

来源:艺术财经 文:小糙

小编从业多年,好歹每年看过的展览不下上百,对作品的认识上是否资深不敢说,跑腿倒也跑得身强力壮、治肾亏不含糖。但夜深人静时拿出包里的车马费,啊不,新闻稿细细研读,发觉这钱赚得实在劳心费力,尤其伤自尊的莫过于解读新闻稿:一篇儿几百字读下来,字个个都认识,词个个都会念,就是连起来不特么知道在说什么。不禁深感凄风冷雨中,多少开幕如梦;作品万紫千红,随绕口令吹落,蓦然回首中,智商宛如烟云。

===人家是闪闪分明的分割线了啦==

今日小编在长征空间看了个好展,雕塑家展望新作“应形”,展出新系列的作品与展望早期各个时期雕塑:写实、“中山装”(1993年)、“假山石”(1995年—持续进行)和“镜花园”(2004-2005)是一脉相承的。均在此基础上作了长足的突破。


不过新闻稿里一段展叔的自述依然读得小编舌头打结,小编站在广大读者的利益上高瞻远瞩,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这段拗口文字粗浅的翻译一下,以便大家端着微信再次细细品赏,愉快地感受作品本身的乐趣。

“这里没有与社会问题对应的所指,也没有美术史的上下文脉,我知道我不可以先对自己预设一个文化之套、形象之套,再让眼见的东西钻入这个套子,那无异于闭上自己发现的眼睛,”


先涨点儿姿势,“能指”和“所指”,原是语言学的术语。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比如“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tri: [英、] tri []就是它的“能指”,而“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你脑子里各种树就是“tree”的“所指”。到艺术上,能指所指简单讲就是作品“表现什么”、“如何表现”的问题,当然,更有学问的德里达指出, 这种一对一关系的硬伤在于语言和文化情境本身就有相当的不稳定性。比如这样:

上下文:context,简单说就是语境。大艺术学者某某某认为,艺术要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关注中才有意义,不存在没有前提的艺术。另一大牛人维特根某某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对它,人们只能保持沉默(真会给偷懒找理由)。几拨人为此撕逼几十年,是为后话。


那么展叔说的到底咋理解?

基本大约似乎可以是:这作品不搞政治社会反映、赞美、批判那个调调,也不玩儿美术史经典的解构、结构和再解构(老子不是拆迁队),记住一句话,我这新意义新形式,保准你没见过就是。要万一你看出来了些苗头,不是我说你,换个眼镜吧。

这个让小编想到达利画里的马腿人腿,可能近视又加深了。

===人家是闪闪分明的分割线了啦==

“用石膏凝固有思想的观念,我必须谦卑地把自己隐藏在形的后面,随形而行,适应形的出现而不是要求形符合我的意愿,要以无形的我面对眼前形形色色的、我不一定懂的‘上帝’,然后不假思索地借助照相设备捕捉所有出现的形。由于它可能不在我的经验意识当中,我必须接受‘暂时什么都不是’这个理念,但它的确存在。”


这段没啥术语要解释,不过对雕、塑、形的概念,还需要再涨涨姿势。这三者是雕塑这种艺术的精髓。米开朗基罗代表的雕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与美杜莎用目光把人变成石头相反,他用锤子和凿子甩掉禁锢的石头,把人形从“石头的牢狱”中解放出来,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唤醒的意味,相当于“减法”。而塑,则是在软质材料上的加减并用,贾科梅蒂把那一个个泥稿似的人物塑像改来改去,就是希望能够捕捉形本身的真实存在。“不是一种缺损退让,而是一种敏感聚拢。”而“形”,历来被看作一切雕塑的表达方式建立的基础,“应物,象形是也”,南齐谢赫《六法论》里,指画家的描绘一定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那么展叔又在说个啥呢?

这系列作品看似没什么具体实物形状可以参考,展叔用的是石膏“塑”的形式为主,后期又使用雕来创作成品(据称每件作品分别会有汉白玉和青铜版本),而他自个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这个“暂时什么都不是”的“形”做了很好的解释,(为何不把这段放进新闻稿呀,画廊PR我谴责你),展叔前些年一直在用不锈钢制作假山石,摆在展厅里一打灯,就成了“石头形状的镜子”。人倒影其中就产生许多变化莫测的反射效果(脑补歪七扭八的哈哈镜),这些倒影看到了经验中看不到的形,超出展叔的想象。


展叔是研习美术史的高手,一般人看到镜中扭曲的自己会砸了镜子,但展叔却想起“美术史出现过的经典场面”,尤其在对着假山石拍照时,展叔的“肉体因素常常躲不开要进入风景……带着好奇我开始观察我的裸体在石镜中的反射变化”(哦呦,让人羞羞的哎),总之,展叔看到自己的肉体变成畸形怪异,成为超越人类想象的和不可预知的形状,由此,想到上帝、佛祖、外星人,或者啥也没想到……“我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形蜷伏在某个角落的深渊中,犹如我的灵魂躲在那里”,(裸体照镜子时容易与灵魂对话,我懂)。于是展叔灵光乍现,掏出相机啪啪啪,跟着形捏捏捏,拿出锤子凿凿凿,抡起刻刀造造造……于是,成了!至于“应物”,偏不应实物,“象形”,偏不像实形,就是这么任性。

小编用肉体亲身体验了一下扭曲的效果,果然⋯

===人家是闪闪分明的分割线了啦==

“打破常规雕塑作品所能表达内容的极限,弥补了二维的“像”与三维的“形”之间的空白领域,为“像”创造了体量、细节、质地,让最终成形之物既属于这个世界又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段姿势不用小编来涨,对于二维、三维、四维到n维,最近被评的热火朝天的《星际穿越》给大家补了不少物理基础。(小编好想赶紧写完去二刷电影啊)。展叔的二三维之间的空白,大约可能似乎就是在西方雕塑立体三维的形和类似中国平面绘画中的二维展现,“自然界没有一块石头是立体四方的,看上去他们都是被视觉平面加工过的斜立方”,展叔意味深长。不过小编肤浅地认为,在弯镜子上捕捉到似形非形之物,当然“属于又不属于这个世界”,反正小编没见过,说不定就是“虫洞”,建议大伙儿去长征空间来来回回多看几回,万一被你的负能量感染打开虫洞,随时穿越都不是问题。

展讯:

应形展望雕塑新作展

2014.11.20-2015.2.2

长征空间

[沙发:1楼] guest 2014-11-20 23:39:08
展望这个展览很失败,不管你如何圆概念,作品自己会说话,就一个现代主义玩烂的抽象雕塑展,在镜面中假装有形无形,仍然都是视觉,意淫推理出一个三维尸体,跟那些潜意识把梦景做雕塑一个鬼样。还不如直接在你那扭曲不锈钢镜面上搞点摄影。
[板凳:2楼] lizklzk 2014-11-21 08:24:29
唧唧歪歪写你嘛好多字 多发点图 什么都解决了 我阅读困难你非得让我看得抓狂
丰富真挚的感情,敏锐细腻的感受,贴切熟练的技术,仗义豁达的品格,开阔明确的眼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