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和生态环境:沙多·宾大维雕塑艺术展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435   最后更新:2007/03/15 02:38:37 by
[楼主] 牧羊人 2007-03-15 02:38:37
关注人和生态环境:沙多·宾大维雕塑艺术展

《春去秋来》 最高28cm 上漆的不锈钢 2004年

关键字:关注人和生态环境:沙多·宾大维雕塑艺术展
广东美术馆将于2007年3月9日至4月1日在该馆1、4号展厅及南雕塑园举办“隐形现实:沙多·宾大维雕塑展”。该展由香港千年奇观有限公司的叶丽萍女士策划组织。本展览的艺术家沙多·宾大维(Zadok Ben-David) 是英籍以色列人,1949年出生于也门一个银饰匠家庭。70年代初期,他就读于以色列巴撒尼艺术设计学院,1975年就读于英国里丁大学美术系,1976年在伦敦圣马丁美术学院学习雕塑高级课程,师从菲立普·金(Philip King)、安东尼·卡罗(Antony Caro)等著名英国雕塑家。1977年至1985年间在英国的艺术学院担任雕塑教师。1988年代表以色列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沙多70至80年代参与了英国的雕塑复兴运动。1977年至今,他在英国、葡萄牙、以色列等国制作公共雕塑,许多大型作品被陈列于英国美林雕塑公园、巴黎皇家宫殿等重要的公共场所。
沙多这次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作品共16件,分四个部分,而前三个部分在作品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观众只要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思考,并结合人类历史和当代全球性的气候、环境等问题来沉思一番,那么每个部分以及每件作品的意义就会凸显出来。这三个部分的主题分别是:1.寻根探源; 2.欲望-恶果-反思; 3.展望。
艺术家拟定的展览名称主题词是“隐形现实”,这包含有“人体内部”、“生态系统内部”、“隐患”等意思,也指艺术家将常人不会注意的生物学、生态学等科学观念呈现给观众。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展览主题就是: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紧迫问题,而人及其发展应符合整个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把抽象的科学观念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沙多却能运用他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将抽象的观念转换成十分形象的视觉语言。
展览第一部分是几乎占满整个1号展厅的大型雕塑装置《进化及其理论》,主题是“寻根探源”,整件装置有史诗一般的宏伟之感。展厅的地面均匀地铺了一层白色的细沙,细沙之上摆放着250件独立的雕塑,其中大部分是西方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的科学实验示意图(如磁场、热辐射、光的反射等)。这些科学实验示意图代表了人类的科学发现,因为科学发现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19世纪是一个有着许多重大科学发现的光辉时代,这些发现被应用于同时期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导致人类大规模的扩张和掠夺行为。科学技术属于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智慧的体现,人类也因此自傲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这种观念恐怕使人长期轻视了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整件装置作品里还穿插着高大的猩猩、类人猿或者现代人的形象,似乎要提醒我们人首先是生物物种的一种,人从自然中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品的标题是《进化及其理论》,意味着那系列猿及人的形象代表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这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进化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然选择”的伟力,各类物种“适者生存”。这件作品将科学实验和进化系列并置在一起,意在让我们进行寻根探源式的反思。
第二部分在4号展厅,其中有大雕塑和一些精致的小雕塑群。大雕塑是一些人的形象,人的外形轮廓线内布满象树枝又象血管的线条。这些人的形象是没有着衣的,也没有个性,代表了人的生物性。小雕塑群里有人、树和鸟的形象。观众可以按历史发展的逻辑,将这一部分再细分成3组来理解,主题分别是“欲望”、“恶果”和“反思”。在第一组里,《胃口》和《究竟多高才够》隐喻了人类无尽的欲望,以及在工业革命一百多年以来对大自然的大肆掠夺。《如何捕捉兔子》以及《秋天的影子》等几组小树暗示了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捕乱杀、对森林植被的乱砍滥伐。在第二组里,《方格内的麻烦》展示了人和各种鸟类共处的景象,暗示了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但人对森林和湿地大规模的破坏掠夺了鸟类的生存空间。那各色各样的鸟则暗示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出去了》展现人的血管网络脱离人的身体,表示人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造成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人类掠夺自然无异于剥夺人自己的生命。在第三组里,《完全开放》和《人形中的树》展示人体内象树枝一样的血管网络,《内部风景》则展示人的身体内各种内脏器官。这几件作品强调了人的生物性,比如人和其它动植物一样是由细胞组成的、具有严整结构的生物体,而人的生物性恐怕是城市中的现代人常常忽略的方面。人无论怎样聪慧和伟大,首先都只是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环而已,人在人口数量和行为上都受生态链上其它因素的制约。由一大一小两个人构成的《相对小些》表现了大自然和人之间如同母子一样的关系;在这里,大自然以人的形象出现,这有“天人合一”的意味,也寓意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就象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需要维持平衡和良性循环。第三组作品暗示了近几十年来人类在饱尝环境污染等恶果之后对人和大自然关系的反思: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使人获得了维系生命和生活的一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并非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为所欲为的。
第三部分是一件3米高的雕塑《秋天的花朵》,主题是“展望”,由艺术家捐赠给广东美术馆收藏,将长期陈列于美术馆的南雕塑园里。这棵由许多人形组成的美丽的树就象一个童话般的比喻,十分诗意地向人们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非常欣赏的诗句:“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件作品还暗示了人要与自然相协调,要贴贴服服地顺应自然规律来发展,因为“适者生存”。如今的生态建筑、绿色产品、生态城市等观念无疑是这一认识的体现。
最后第四部分是一件录像装置《艺术》:海浪翻滚而来,艺术家稳稳地站立在海浪中毫不动摇,隐喻艺术家在后现代各种新奇的艺术潮流的冲击中坚定自己的艺术信念,决不随波逐流。而沙多的艺术也因此而呈现出持续的活力和与众不同的面貌。艺术家认为艺术不应过于虚无,而应用十分直观的形象来表达思想、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当然,沙多也使用新的艺术语言,比如录像和大型的装置。沙多这个展览中的所有雕塑都用金属片或金属板切割成形,所以立体的雕塑看上去就象平面的剪纸。这种清新、奇幻的视觉魅力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人们思考蕴涵在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