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宇:大家放大了我作品中的文学因素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2252   最后更新:2014/09/11 13:48:36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4-09-11 13:48:36

来源:798艺术微信


注:原文标题《段建宇:深层次的想象力》


《梅兰竹菊》 180×25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段建宇的作品有十分浓郁的中国乡土气息,但是这种本土化的味道通过她的细心打磨和幽默化处理,变成了一幅幅极具文学气息、引人入胜的绘画作品。充满趣味是画作的视觉代名词,她从一个说故事的人华丽转身为编制美与梦境的人。她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模式,将多元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将原本严肃的题材以生机盎然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在段建宇的画作中,她似乎带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小说式的世界,就连它们的名字也是诗意的。像《万水千山都是情》、《乡恋》、《带着西瓜去旅行》、《不用谢》和《姨妈的表姨父是厨师》,从题目来看就想让人一探究竟。她的画面中有农夫、动物、解放军、美女、圣诞老人和村庄等等,有些组合不乏荒诞而幽默,这系列画作运用的都是中国当代比较常见的主题,还有典型的传统元素,它们并置在一起,达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和谐。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元素,段建宇都将它完全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重新表达出来。她的画是生活的剪影,精炼的插图,并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很多生活场景和社会事件都太过理想化和完美化,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如《万水千山都是情》这个系列,老百姓慰问解放军是常见的创作题材,段建宇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主义的理解添加在这个严肃而正式的题材之上。画面中老百姓用杂技的方式迎接解放军,旁边的树丛中甚至有伸出的腿来捧出香蕉,诗意的题目下,却是真实的人性和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些思维模式和习惯。最近,段建宇正在创作一些以花鸟为代表的传统题材,她认为经常创作的主题是需要转换的,国画的题材也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关键是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梅兰竹菊2》 180×25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IART:2014 年的新作品《爱之歌》,《梅兰竹菊》系列和《诗》延续了你以往的绘画风格,请详细介绍一下这几幅作品。


段建宇:这几张画都比较抒情, 画的时候比较放松。我的绘画,线索有很多条,每个系列所要求的绘画方式不完全相同,比如说有一个线索是从主旋律绘画题材来的,画面需要要求我在表达的手法上,尽量通俗易懂,含蓄,冷静,不做太多笔触上的宣泄。你说的延续,其实是某一个线索语言方式的延续,不过我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很放松。但需要警惕的是,每个时期不要重复太多这种画。


IART:在欣赏你的作品时,浪漫又精致的画面带给了观者丰富的想象力。《一双绣花鞋》、《带着西瓜去旅行》、《姨妈的表姨父是厨师》,这些名字更像是一本本小说,充满了叙事性。你希望你的画作被观众们用文学式的方法来解读和鉴赏吗?


段建宇:如果观众自然而然地愿意从文学的方式来介入一个绘画作品的解读时,我也不反对。但作为创作者,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讲一个故事。画画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喜爱文学的阶段,现在当大家都在大谈法国新小说时,我真想偷偷退出来,因为觉得一窝蜂有点俗和不好意思。一个艺术工作者,文学的阅读是必然的功课,我也说过很多次了,文学在我绘画中的作用在于我考量绘画与现实的关系时,我在搭建画面与现实这个关系的结构时是有用的,我对文字的引用(一些文本性作品)也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一些绘画作品的需要,文字给画面要营造的处境的一点线索,一个引子。在一些作品中,比如《姨妈的表姨父是厨师》,从题目到笔触的处理,画面景物与人物的安排,都要处理得更抽象和不明确,但《万水千山都是情》、《回家》、《乡恋》和《姐姐》中,画面平铺直叙,文学性的解读是可以的。


IART:你对文学的喜爱是否影响到了自身的绘画语言?


段建宇:不影响,只会添砖加瓦。是大家放大了我作品中的文学性因素。我作品有很多线索,其中有些是研究绘画语言的。


IART:“美”是一个话题,每一个人对它的解答都不尽相同。你在《一双绣花鞋》的画布中绣花;在《姨妈的表姨父是厨师》中,你为画作加上剪裁的幕布,你似乎在为观众编织一个以画布为核心的立体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想让观众领略到的“美”是什么?


段建宇:我一系列作品都在讨论美,比如《艺术女神刚刚醒来》,《美与美的历程》,《美与美术馆》,包括一些作品中文字的引入,美在中国,饱含着这块土地的丰富涵义和错综复杂的指向,里面掺杂着历史,习惯,人情等,里面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我对这个东西的厚度感兴趣。


《中外静物选02》 180×25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IART:你画作中的用色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的组合规则,请谈一谈你是如何处理画面中的颜色运用的,颜色的运用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何种作用?


段建宇:我学画的过程中对很多好的画家感兴趣过。这些学习都会留下一些习惯,还有我对民间和业余画家、门外汉画家的作品感兴趣,他们身上有一种原始的、天然的、没经过训练的特别能打动人的东西(我始终对天真有偏好)。我也希望作品能吸取到他们的一些能量。再一点,需要什么颜色,什么笔触,什么技法的表达,主要跟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为了表达主题所需要的东西,绘画因素都要为它服务。


IART: 生活气息浓厚使你作品中的山水、人物和动植物等与众不同,既欢快又带有一丝戏谑。看似熟识的生活、劳动场景,因为独到的笔触而增加了不少民俗风格。你想表达的生活方式也如画中所绘一般吗?


段建宇:我喜欢地域带来的特殊感受,以我为例,我是河南人,我就对这个地方人特殊的音容笑貌和风土人情带来的特殊的气味特别熟悉,我在表达这个地方的创作时,怎么处理土坡,怎么处理人物的动作,都会在笔触和颜色上有一种主动性。我想要达到的就是一种绘画的独特性,我讨厌时髦,流行,人云亦云,也没想过和国际接轨(好滑稽的提法),土就土吧。


IART:你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喜欢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那么,你是如何将日常观察到的景物反映到画布上的?绘画与视觉经验的关联性又是什么?


段建宇:那可能是那个阶段的一个想法吧,我不排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主要看我要表达的那组绘画需要什么手法,我讨厌简单的弱智的现实主义手法,比如很多主旋律绘画。还有一个我说过很多次都不好意思再说的话:我看一个创作好不好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艺术家怎么搭建现实与绘画的关系这个结构的,这也是能看出高低的一个指标。采访/ 编辑:吕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