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晴:“美术馆不是小众趣味的”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1   浏览数:2085   最后更新:2007/03/04 06:32:51 by guest
[楼主] 叮叮 2007-03-04 05:56:54
专访张晴:“美术馆不是小众趣味的”



作者:博艺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6-8-1 23:30:55 点击开始打印

--------------------------------------------------------------------------------
页面地址是:[url]http://www.boyie.com/news/articleview/2006-8-1/article_view_1500.htm
--------------------------------------------------------------------------------

2006年07月31日 15:16:16  来源:经济观察报

  现在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的广告已经遍及上海美术馆周边,各色的牌子上都旗帜鲜明地打出了“超设计”的口号,这个解释起来要稍费些周章的主题在九月到十一月的上海会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几位来自各个国家的策展人的工作也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不过这时的双年展总协调人,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却是最忙的时候,作品运输、布展、联系,诸如此类。现在无论是国际运输、国际保险、金融、合同、法律,他都了如指掌。

  1996 年就开始运做的上海双年展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国际声誉,也是国内双年展里最有历史和代表性的一个。它由上海文广局下属的上海美术馆主办,这点不同国内其他的几个双年展和三年展主办方身份,“其实美术馆本身就是个官方机构,官方也是学术的。在上海,政府一直很支持双年展,中国现在的国情,能够对一个双年展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投资,这是一个时代的昌明。没有政府资金赞助,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张晴说。

  张晴从1999 年进入上海美术馆工作就一直在为双年展的事情奔波,他的头衔之一是“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2000 年,上海双年展第一次名正言顺地把自己叫做“国际双年展”请来国外的策展人参与策展,“说到双年展,必须得讲这一段历史,你才知道这个的渊源。我们的尝试在当时国内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没有人请过国际策展人队伍,”张晴说,“我们前两届也做了油画和水墨,但是一直有一个抱负,做一个国际的双年展。任何东西都要有功能,双年展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点,学术性、国际性、当代性。你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在国际的平台上才是站得住脚的,卡塞尔、威尼斯都是这样做判断的,有一个潜在的国际规则,不然你就是自己玩自己的。”

  2000 年时国内对“策展人”的身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他们的概念和做法都是从英文的“策展人”里而来,从博物馆学上演化出来的。从那时起,每次策展人名单都由上海双年展的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没有所谓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策展人,”谈到选择策展人时张晴说,“我们会考察他们在自己领域的学术成绩、著作等等,跟我们的主题和方向是否合适,一切都根据国际上的规矩来做,因为每个人的研究方向不一样,资源就要不断重新组合。”

  比起馆里的常规展览,双年展的概念和作品显然更新和有力,也更加国际化,但“双年展”到底是一个两年一次的“事件”,常规展览则是细水长流,两头都要紧,这点张晴想得很明白,“你说什么叫好展览,什么叫坏展览。美术馆是社会的美术馆,美术馆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全社会的人来享受艺术,不是造个象牙塔,把人拒之门外。为什么在国外你看到年轻人约会也到美术馆,父母推着童车在里边走,还有老人在那里歇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态,这就对头了。”张晴说,美术馆不是小众趣味的,他们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口味,美术馆的教育推广部担负的就是把民众带进美术馆的责任——老人免票,给小孩准备的童车,跟部队结对子,让外地打工人员的子女有机会来看展览。“你知道我们最受欢迎的展览是什么吗?一个老太太收集的一个小脚穿的鞋子,观众人山人海,《新民晚报》那么大张的报道,你说这是不是艺术,它已经超越艺术没法说好坏了。所以不要拿美术馆跟画廊比,但是话说回来,也只有美术馆有这个能力,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组织上,到实现的能力上,没有任何组织可以取代的。哪个画廊也做不起来双年展,只有上海美术馆可以。”

  在即将到来的九月份,各个名头的“双年展”也会陆续开幕,紧邻的MoCA 上海当代艺术馆的新闻发布会上并不讳言他们讨的时间上的这个巧——渐渐有了国际声誉的上海双年展吸引大量外国艺术家到上海,也正是给了其他的画廊和艺术馆一个展示的机会,九月的“档期”会像是上海的一个大艺术节,繁荣、活跃,展览和艺术活动不断。(郭娟)
[沙发:1楼] guest 2007-03-04 06:32:51
美术馆就是小众的玩意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