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信计划——策展人:邱志杰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613   最后更新:2014/08/26 09:52:12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4-08-26 09:52:12

来源:Vision青年视觉 周逸


邱志杰

策展人


总体艺术工作室的诸位同学:

写完《总体艺术论》的最后一节“贯通之道”之后,有一件事情变得很重要了:我们能不能诚实地告知家人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做的事情的意义何在,我们做的这一摊子事情将如何继续再生产?多大程度上,我们总是认为他们肯定明白不了,所以也不指望奢求他们明白。多大程度上我们是用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来引起他们的期待,换取他们的支持?


我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能够做到彻底地贯通。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有时候就是这么做的:用参加展览、出国、被媒体报道之类的庸俗的成就,来满足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我那时候所从事的有些工作甚至是地下的,但是也一点一点地做了沟通的努力,至今才终于无碍。


如果能够清晰地说服他们,获得他们的支持,那肯定是最没有后顾之忧的状态。那也说明,我们自己是已经把问题真的想清楚了。如果他们不能完全接受,那也不要紧,或许是你自己的理解和表述能力还有问题,或许是你还缺少事实的支持。你和家人之间可以保留和尊重差异,要留出一点空间,双方都还有改变想法的机会。但是拿出真诚的交流态度,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你的家人当初送你到美院考试,读附中或者考前班,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知道你们有艺术才华,希望你们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和自我发展也好,还是仅仅希望你们能够自立生存也好,有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那就是:他们当时所想象的艺术,和你今天所正在学习的艺术,是不太一样的。这种落差应该说是历史环境造成的,国外的美术学院学生的父母,反差应该就不会有这么大。因为美术馆、艺术杂志上的艺术,和学院里教授的最新的艺术之间,落差没那么大。每个同学之间的情况应该也不太一样,上海的同学情况可能会轻松一点,老家在乡下的同学面临的差距可能大一点。但是这不是困难,可能恰恰正是最有潜力的地方。


因此,我们来做这个工作:“和家人谈谈我们的艺术”:


1.和家人谈谈所谓的“当代艺术”。今天你所推崇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你可以举几件作品或者一两个你所喜欢的艺术家做例子。


2.和家人谈谈当代政治热点议题。比如他们怎么看郭美美,怎么看美国打利比亚,怎么看温州动车事故之类。


3.和家人谈谈“当代艺术教育”,告诉他们我们现在所学的和美院里别的专业的同学差别在那里。

4.和家人谈谈你下面一个要做的作品。你准备怎么做,它和你的生活是什么关系?特别是,你在家乡的成长经验和这件作品是什么关系?你和父母共同生活的那些年中,什么经验直接或者间接地滋养了这件作品?


我们号称要用艺术改变世界,在自己身边不敢玩真格的,那就不是艺术家。我们不要做无家可归的“艺术家”,我们来做一回家和万事兴的“家艺术”。我们从回家开始,回乡,回国,回世界。



郭立军

1984   生于山西阳泉

2008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我的信,是2004年我考上大学时,爸爸送我到杭州后他独自返家前留在我宿舍书桌上的一张字条。当时刚去学校报到,没有现成的纸,我爸就从书桌对面墙上撕下来的一张地图上裁了一小块,把信写在了背面。这封信和背面的半张地图伴随我上完大学,接着我北漂来到北京,一直把这封信带在身边。从写信到现在已经八年过去了,这八年对我来说就像一场离开家乡还在继续中的旅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和我说过“把书念好离开我们这个地方”。父母养育子女也同时为了老有所养,但父母催促我离开他们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我觉得他们能让我继续这样在外面漂着,也是为了能让我努力追随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他们迫于生活的种种选择了放弃了他们年轻时候的梦想,所以他们对我自己做的事情看得比我还要珍贵。


买一辆二手车对其空调进行改装,使车内的空调功率增大,可以进行强制冷,强制冷的车在展厅中会使得展厅空气中的水气凝结在车上形成雾再到变成水滴从车上流到地上,一辆不断出汗的车。车内有心电图状的的波浪霓虹灯也可以是我所走过的地图(如图)或一些文字,车内空调制冷是间断性的,所以每当车上的雾气凝结到一定程度观众只能看到车内亮光,看不清具体的内容,只能等到车体温度恢复,文字或图形慢慢显现。


家信计划之《旅行》,装置草图(水彩),76 x1425px,2012



郭奕麟

1985 年生于山西

2004 - 2008 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


现代通讯方式的转变,逐渐影响到人的各个层面,从情感到身体体验。


家信计划之《手机》,摄影,2012



贾宏宇

1982    生于河北省保定

2008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前段时间收到家兄来信问及生活近况。为了使家人放心,我打算拍一张背景显示繁华都市的全身照寄给他们。可就在我便步街头寻找背景的时候,在一个地铁站发现了APM自动拍照机。我索性用它给自己进行了拍摄,自动拍照机提示此照片可以作为我办理身份证,中国护照,及港澳通行证的证件照,并祝我生活更美好!我觉得特好玩,因为我把自己脸部化装成了被街头丧尸啃食后效果。

家信计划之《食物》,照片,2012-8-9



李良勇

1986   出生于河南濮阳

2008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看到家里的来信,深刻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莫能助,告诫自己一切都要自立。只身在外,要用真心感受、承受与调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如同机械制造一般不厌其烦,才有可能输出属于自己的新鲜血液,滋养自己。艺术创作也是一样,用心经营,独自感受创作中的得失,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是对父母养育自己的一种回报。


家信计划之 寸心千古,油画,2012



牛珂

1982   生于山东

2007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11年,我步行从北京走回山东老家。当天已经很晚却还没有走到休息地点的时候,便会百感交集,陪伴我的只有时有时无的路灯和来回匆忙的车灯。“宁做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也不要做那只兔子”,知子莫若父,父亲的信让我确信,一步一步的践行才能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近。“精卫填海”有两个意思,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也比喻徒劳,不自量力!又如何?

家信计划之指山,摄影,120 x 90 cm,2012-8-6



谭彬

1989年生于河南商丘,现居杭州

2007—2011年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

2011年至今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硕士研究生


我是个清瘦的人,体格却也是结实,但毕竟看上去羸弱,所以,家里来信、来电,必定嘱咐注意身体、小心肠胃等等。我的回信,就是去医院拍了个X光片,对应的24根肋骨上,我写满了从28日3时至29日3时这二十四个小时干的事儿。托马斯曼的《魔山》里面把X光叫做“内部肖像”,这个作品姑且就当做我这一天的“内部肖像”的留念罢,作为回信,也嘱父母勿念之。


家信计划之《2012年7月28日留念》,菲林照片,2012



汤南南

1969   出生于中国福建云霄

1995    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2004    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并从事影像、绘画创作


这件作品实际上是装置草图——两个站在高处的人 。一边是用切割好的巨石以科学方法垒积起来的高台。另一边则用天然顽石随意垒成,不稳处以松枝固,底座的一部分还是悬空的,看上去遥遥欲坠,但一点不防碍远望者的潇洒身姿。


他们形象模糊,分不清年龄身份,他似乎在对望,也象在攀比高低,但是如果有机会做成装置,我希望他们是在眺望远处,最好是远处的青草, 因为不管观看者的位置是高是低、是哪个朝向,他们总觉得远处的青草更青。


以此回应父亲。

家信计划之《远处的青草》,装置草图,2012



王贵琳

1985   生于辽宁大连

2008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一棵被劈开成三瓣的樟树树干,其中一片落在远处,余下两片所组成的树干内部,沿着树杈生长相反的方向,长出两把斧头。这两把斧头从内部乱斗,将树干几乎掏空以致劈开。树干周围散落着樟木的碎屑,以及包着这些樟木碎屑的药材提包。有的没有捆绑而散开。


家信计划之《樟木》,装置,2012



宋振

1983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

现居杭州


与父亲一起回到山西省洪桐县,找到家族中老人们一直谈起的大槐树,收集掉落在地上的大槐树叶,晒干所有树叶,铺满整个展厅地面,厚度为50厘米。在墙面的四壁安装4排风力装置,通过控制风力风速的强弱,使展厅中的树叶形成“沙丘”效果,四个方向的风分别间隔吹起,在不同的时段干树叶会呈现出不同的“沙丘”阵型。展厅中央悬挂着一个铜铸的钟,造型为作者的闭目头像,与真人等大,头像钟随风摆动,钟声持续不断。


家信计划之《大槐树下》,装置效果图,干槐树叶、头像铜钟、风力装置,2012



赵婧妍

1985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总体艺术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现居杭州

她总是在搜集成长过程中不断代谢的“成长垃圾”并以此作为创作材料,作品多关注于成长、生命轨迹等题材


我用一系列的小剧场玩具作为回信。老家的父母整理房间,收拾出很多我从小到大用过的旧东西,这些裹挟着成长记忆的旧物,记录下我生命最初20年的点滴。我用这些“成长的代谢物”作为材料,以小剧场的方式记录我远离父母之后的独立生活,每个场景对应的是生活中会遇到的状况或者困扰,如果生活中充满了不可预期的际遇,我要开始学着强大内心来保护自己,开始学着成长……


家信计划之《最可怕的事情大都来自内心》,装置,2012



曾晓嵛

1986年生于福建漳州

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总体艺术系


我的老家有这么些风俗,初到他乡带着自家的水和米,下饭时一起煮了吃掉,就能避免水土不服。老人们在庙里烧香拜佛,为远方的亲人求平安符随身携带。这是我母亲的来信,千叮万嘱莫过于平安健康,而我回答最多的不是“我很好”就是索性寄回一张看起来很好的生活照。但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母亲似乎都想知道每一刻、每一天的我过得如何。


照片记录了特定的生命形态,而在我的“回信”里,相框中的照片被置换成一张日程备忘表,我希望它是另一种“照片”,打破图像和针对性文字固有的时效和时空,成为关于我的动态与延续;或许这能让他者明白我在此地为家的另一种健康平安。知了是家的声音,是乡愁也是回答。


家信计划之《惊蛰如故》,装置,201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