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出版专著,与23人共同讨论当代艺术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3   浏览数:1964   最后更新:2014/09/08 15:03:35 by guest
[楼主] 蜜蜂窝 2014-08-15 16:05:23

来源:艺术与财富微信


封面图片:《动机:23个艺术人》作者王上采访艺术家徐震



正在美国读高中的王上是中国艺术家王功新和林天苗之子,去年 王上为他的新书《动机23个艺术人》采访了23位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负责人。这本书详尽了的记录了一位18岁少年与艺术界重要艺术家的对话,在呈现当代艺术今天的整体风貌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90后对于当代艺术的认知,具有海外学习背景,90后,这些构成了这本书的特点,不同于国内艺术史学生的文化视野,年轻人遇上了艺术界的老一代人,其中会有如何的碰撞,这都是令读者期待的事情,目前这本书在798尤伦斯艺术商店有售。



动机


王上


此书中这些受访的“大人们”在我还穿纸尿裤的时候就都认识我。看他们的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唤起我童年和少年的回忆。那时父母经常抱着或背着我参加各种聚会,那是北京早期的艺术活动,许多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时刻。对我来说那些怀旧、快乐而亲切的感觉,其实与“家“的内涵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成长的这18年里,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最迅猛的发展。也正是在妈妈怀我的时候,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


采访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一方面利用父母的关系和影响,可以走捷径,能够轻松采访到这些知名艺术圈内的人士,而其他人则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这样梦寐以求的机会;可是另一方面,我需要证明自己是合格的采访者,同时向他们展示,我可以辨别父母的资源中能够被合理利用的边界在哪里。


在网络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和社交媒体绚丽多元的全球化时代,面对多种选择和诱惑,作为90后,我只有努力工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我还是无法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这也是我要做这个采访项目的目的之一,即了解艺术圈里里外外的细节,试着体会被采访者从事艺术的真实感觉。


我的父母很开明,他们对我未来的事业没有刻意规划,只希望我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有人可能会说,生长在自由和宽容的家庭,我很幸运;但有时候我宁愿能够锁定目标,按固定路线前行,而不是有一大堆机会摆在面前,让我自己徘徊不定,茫然不知所措。


这些如今已功成名就的艺术界“大人们“,在上世纪70-80年代职业选择的机会极有限,社会很封闭。尽管如此,当年的这些年轻人选择了只有能激发他们创造力和激情的——当代艺术。这让我很好奇,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从哪里获得的信心去"玩"当代艺术的?他们做艺术时有没有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排挤和压力?他们的思想是怎么促使他们稳步前进的?他们是怎样形成自己的艺术观点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又是怎样把中国当代艺术从地下的状态带到目前成为全球性市场竞争者的状态的?


采访的原本并不是想了解每个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哲学问题,只想了解他们/她们是怎样把持着他们的艺术态度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的。但是在采访了几个艺术家之后,我开始着迷并理解艺术家最日常的生活和他们艺术哲学之间特殊而复杂的关系。


采访预约经常是这个项目中最难的一个阶段。当我和艺术家约定采访时间时,有些人会拒绝我;有些要求我先发采访的问题给他们看;有些要求在接受采访前要和他们聊一聊才行;有些则揶揄我是否利用了父母的关系;还有的艺术家专门约在特殊场所(足底按摩馆)接受采访。原来,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探讨艺术(它是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尊重每个人的决定,我理解他们的选择里所包含的学术定位和学术内涵。特别是有的艺术家宁愿花2个小时通电话和我解释他不能够接受采访的学术理由(其实我20分钟就可以采访完毕),可见他们对自己艺术坚定不移的立场和信念,也加深了我对艺术严肃性的理解。在采访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把我当成小孩儿,看来需要再花一些时间,证明我现在可以谈论艺术以及复杂的思想了。肯定有一些人不愿意或者用不着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还是觉得我的采访不如那些专业人士;可是实际的情形是,当面对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而不是记者或专业人士,真正把话题展开的时候,他们的坦率和放松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内容或话题,我相信他们不会在那些“正式的”采访中触及。


最重要的是,访谈让我从一个17岁少年的角度了解到,为什么在相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下,不同的艺术家从事艺术的信念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有些艺术家惧怕改变;而另一些艺术家则轻易地改变自己,或经常改变自己的艺术方式体现自己的虚无情绪;但还是有人耐得住寂寞,自信而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原则。让我没想到的是,采访的过程重新定义了我对艺术界限的认识,艺术疆界在我面前不断扩展,越放越大,由“小我”渐渐放大到“大世界”。同样,访谈的话题也更加多种多样,比如,东西方哲学与艺术体系差异的话题;自我身份认知和多重文化身份的话题;女性主义的话题;政治性的话题以及艺术家与市场关系的话题等等。采访过程让我感觉到,艺术家、企业家、哲学家、科学家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他们之间似乎都有一些共性。个人在未来想要取得成功,需要逐渐具备综合的跨界能力才行。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幸运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童年和父母对我未来方向的全面支持和宽容;感谢所有接受采访、不接受采访的每一位艺术界人士;感谢李小加(叔叔)给我精神上的支持;感谢外公给我在中国传统知识上的补充;感谢感谢林东威(干爹)对我的鼓励;感谢王志坚(姨父)给我的建议;感谢梁红岩帮助;感谢何叶子(姐姐)对本书设计的建议;感谢林天放(姨妈)给我的帮助。要感谢太多的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可能呈现在你们面前。


[沙发:1楼] guest 2014-09-07 15:31:42
18岁帅小伙,前途无量!
[板凳:2楼] guest 2014-09-08 13:54:42
楼上是话糙离不糙。年轻人应该做点更新鲜更有活力更有想象力的事,看看你这书里的名单。。。三岁看到老,没戏
[地板:3楼] guest 2014-09-08 15:03:35
重金打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