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投资:2006年度艺术家(三)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2   浏览数:2141   最后更新:2007/02/27 05:30:06 by
[楼主] 牧羊人 2007-02-27 03:18:22
当代艺术与投资:2006年度艺术家(三)


作者;卢迎华等



汪建伟Wang Jianwei



汪建伟的作品《生活在别处》是他19971999年完成的单屏录像,其实更加像纪录片,来自其关注的多个以城市为主题的角度,整个计划《日常生活的建筑》一直没能真正完成,《生活在别处》从制作到今天已经整整10年了。2000年汪建伟开始其戏剧创作《屏风》多媒体戏剧,成为在布鲁塞尔艺术节惟一的中国艺术家剧作作品。2003年多媒体戏剧《仪式》先后于英国的当代艺术中心ICA展演10场,然后巡回到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展演10场。以上的陈述是为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观察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范围和方法上有什么样的变化,伴随着时间的线索,艺术家的作品和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汪建伟说:“这种实验最初产生于2000年,第一个多媒体作品是‘屏风’。对于我来讲,多媒体的概念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即知识综合、不同的知识与学科经验是否与艺术有关,同时,它决定了多媒体形态的‘合法性’,即是否存在一种综合知识背景的理解方式;第二,它的空间属性,由建筑空间引入的重叠空间概念使剧场的属性与功能变得模糊;第三,是它的技术与工具意义,但重要的是它们能否构成一种共时的状态,而不是技术的线形拼贴。共时性空间使它改变了传统的叙述方式,同时,拒绝了现代艺术过分的样式和规则,使空间变得更加从容和具可选择性,准确地说,它生产了不同结构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它在观念准备与呈现方式上既连接又颠覆,部分与部分之间始终处于关系的状态,各自的发展既连续又突然终止,在意义的制造与消解之间徘徊,在不确定的反复中呈现一种‘关系’,另一种?存在还是阅读?”

著名的知识分子研究专家爱德华·希尔斯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路易斯·科塞更明确宣称,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生活的人”。

美籍阿拉伯裔文化批评家艾德华·萨义德的界定是:“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原则:在涉及自由与正义时,全人类都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何有意或无意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

福柯的概念:“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

萨特举例说明: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马克斯·韦伯的界定最小气:知识分子仅限于那些因为赫然成就而被誉为“文化瑰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体的精神领袖。

以上引述了多个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重要的在于说明艺术家的知识分子倾向在汪建伟的作品中重要的位置。另外我不想说汪建伟是一个重要或者不重要、商业或者不商业、成功或者不成功的艺术家,但是在当代艺术的角度,他作品的当代性与当代中国的问题却是紧密相连的。



王卫Wang Wei



如果可以把艺术家比喻成运动员的话,王卫是属于长跑型的并且发挥稳定的那种类型,他对待创作和思考态度严谨,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虽然在这个艺术家的发展轨迹中没有太多的起伏波动,但他的每次新作总是值得期待,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个后劲十足的艺术家。尤其难得的是相比大多数以图式为标签的中国艺术家,王卫一直以来致力于发展一种不以固定的视觉符号而以一种思考方法为线索的深刻且丰富的创作体系,而且这个创作体系已经证实能够生发出无限的潜质。2000年左右,他参与了强调现场和表演的“后感性”小组的一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他的工作围绕着如何对空间和人们在空间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干扰甚至重新界定的方向展开。这是一项充满变数和可能性的工作。在这种工作方式中,他总是从对展览的空间进行全面的研究开始,拍照、测量、记忆、想象。在初步的调研之后,他开始思考的是如何进入空间,并在空间中制造空间、障碍、幻象、通道甚至迷宫。空间不再是一个中性词,一个任何形态的空间在王卫的眼中都有可能被干预、被改造、被重组或被复制。他用木板、脚手架、灯箱等材料实现着对空间和现实的转化。2005年至2006年,王卫联合七位同样活跃在北京的艺术家组成“联合现场”,该艺术小组继续对以空间和时间为基础的现场性和跨领域的艺术创作形式进行研究和实验,为中国单一的艺术现状注入新的活力。2006年秋,他受邀赴美国参加为期6周的驻村和展览项目“琥珀宫殿”,在旧金山的一个艺术空间用脚手架搭建中国传统园林的亭子和走廊,不仅把室外空间搬进室内空间,而且有效地把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物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形态之中,这种文化土壤的错位突出的不是一种文化冲突的可能性,而是一种文化对话的新希望。



颜磊Yan Lei



说颜磊是个有争议性的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他洞悉艺术领域的游戏规则,一方面既乐得被这些规则牵着鼻子走并从中获利,又善于玩弄并能够驾驭于这些游戏规则之上。虽然很多人将颜磊归于“复制”绘画的一类,他的确开创了一种绘画的方法,即将其所选择的图案喷绘在画布上,用色块分解每一幅绘画,编号上色,他也毫不掩饰他的绘画都是由工人代笔这一事实。这种剥离了艺术家的个人情绪和手工感,以及流水线式的制作方式和大批量的生产既形成了艺术家标志式的创作方法论,也难免使人们对他的作品褒贬不一。他的年产量更令人瞠目结舌,达到200多幅,而且据说艺术家本人的目标是每天能用这种方法创作出一幅画作。但说服我们把颜磊列入这个名单的既不是艺术家惊人的产量,也不是他借此积累起来的财富,我们从颜磊所选择的图像,包括以他的绘画方法重新演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的方式看到了一种态度,这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人文立场和独立审视的态度。虽然身处艺术界,他一直以其独到的方式保持与体制化的警戒、怀疑和距离,不断地去挑战和定义这个领域的底线和边界,并在这种实验中完成艺术家的独立思考。2003年,他参加了深圳雕塑展,在这个展览中,他提交的方案是在深圳寻找并租赁一块高尔夫球场大小的土地,在展览持续的两年中,一直把这块地空置。这是一个精妙的想法,带有极大的挑衅性。在深圳这个完全新兴城市中,房地产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昂的地价、丰硕的利润和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思维使颜磊的这个方案面临着强大的阻力。最后的结果——颜磊得到了一块比他要求面积小得多的场地的两年使用权——是一种妥协,但艺术家以他个人的智慧撞击着现实的铜墙铁壁。2006年,颜磊和他的老搭档洪浩合作了一件作品“泰康计划”,再次检验和质疑体制和公共制度的形成。这些精彩的举措让颜磊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赵半狄Zhao Bandi



10年前,赵半狄就开始把自己的形象和熊猫结合在一起。这10年间,赵半狄通过利用熊猫这一中性的形象符号,已经把自己的形象社会普及化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从而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自己的“粉丝”。赵半狄的所有这些工作并不主要是着眼于自我形象的设计上,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自我形象的设计在社会中建立起一个个人作用的基础。毫无疑问,赵半狄是一个非常社会型的艺术家。

赵半狄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做一个社会螺丝钉的角色成为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特殊的和必要的要求。个人的社会存在意识烙在了每一个走过那段时间的人们的生活里。大多数人在近20年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走到了一个相反的对立面中,寻找自我成为一种不加思索的本能和自然的选择。而赵半狄却要在自我的本能意识和自我的社会属性之间建立
[沙发:1楼] guest 2007-02-27 05:23:43
如果可以把艺术家比喻成运动员的话,王卫是属于那种拉汽车滚树桩型的并且发挥超级稳定的那种类型,他对待创作和思考态度严谨,没有变化,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的道路上原地踏步。虽然在这个艺术家的发展轨迹中没有起伏波动,但他的每次新作总是似曾相识,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个憨厚的艺术家。

尤其难得的是相比大多数以图式为标签的中国艺术家,王卫一直以来致力于发展一种更为固定的视觉符号而以一种思考方法为线索的重复且单调的创作体系,而且这个创作体系已经被他人证实走到头了。
[板凳:2楼] guest 2007-02-27 05:30:06
[quote]引用第1楼guest2007-02-27 13:23发表的:
如果可以把艺术家比喻成运动员的话,王卫是属于那种拉汽车滚树桩型的并且发挥超级稳定的那种类型,他对待创作和思考态度严谨,没有变化,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的道路上原地踏步。虽然在这个艺术家的发展轨迹中没有起伏波动,但他的每次新作总是似曾相识,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个憨厚的艺术家。

尤其难得的是相比大多数以图式为标签的中国艺术家,王卫一直以来致力于发展一种更为固定的视觉符号而以一种思考方法为线索的重复且单调的创作体系,而且这个创作体系已经被他人证实走到头了。[/quote]


牛的,可以贴到“我们是否也来谈谈作品”那个帖子里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