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什么用?阿兰‧德波顿出新书《艺术的慰藉》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1897   最后更新:2014/07/09 08:57:52 by 之乎者也
[楼主] 之乎者也 2014-07-09 08:57:52

来源:意外艺术


现代世界认为艺术非常重要,是一种与人生意义极为接近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与艺术的邂逅却不一定都顺利无阻。我们可能在参观过备受尊崇的美术馆和展览之后,觉得无甚感动,甚至心中充满困惑,彷佛少了些什么,纳闷着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种足以改变人生的体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转而责怪自己,认定问题一定出在自己的学识或感受能力不足。

英国最受欢迎的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减省了这份担忧,他认为问题在于艺术界教导、贩卖与呈现艺术品的方式。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艺术体制一直不愿回答艺术有什么用处,以致削弱了我们与艺术的关系。说来实在不公平,想要了解艺术有何用处的问题竟然被人贴上了缺乏耐心、不具正当性,甚至有点不礼貌的标签。

       于是联手艺术史家约翰•阿姆斯特朗整理出了艺术的慰藉≫ (Art as Therapy) 。在这本包含上百张珍贵精美彩图的新作中,阿兰‧德波顿选取一贯的人性视角,为我们解答了上述关于艺术的大哉问:只要对我们具有疗愈效果,就可以算是重要的艺术作品。


个体避无可避的瘢痕


繁体版译为《艺术的慰藉》,2014年7月已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发行。


新书早知道,疗治早见效。它提到人类有各种心理缺陷,着重体现在:

1、 我们常忘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无法把握重要但稍纵即逝的体验。


2、我们很容易失去希望。我们对人世的负面面向过于敏感。我们经常错失正当的成功机会,只因为看不见继续坚持特定事物的合理性。


3、我们倾向于觉得自己孤立无援、遭到迫害。原因是我们对于遭遇多少困难算是正常怀有不切实际的观点。我们太容易恐慌,总是误判自己遭遇的问题所带有的意义。我们很寂寞──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说话的对象,而是因为我们身周的人无法秉持真诚与耐心去深切了解我们的辛苦。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部分原因是我们呈现自身痛苦的方式──不论这样的痛苦是来自充满裂缝的感情关系、对别人的嫉妒还是雄心壮志不得实现──通常显得可鄙而且羞耻。我们不但受苦,而且还觉得自己的受苦缺乏尊严。


4、我们缺乏平衡,也经常看不见自己最佳的面向。我们不只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不同的自我构成,而且我们也体认到这些自我有优劣之别。我们较佳的自我太常只在偶然的情况下出现,而且也都出现得太迟;在我们最崇高的抱负当中,我们总是摆脱不了意志力薄弱的问题。我们不是不知道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只是没办法将自己时隐时现的最佳洞见付诸实践,原因是这些洞见并未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


5、我们很不容易被了解:我们在自己眼中充满神秘,因此根本无法向别人说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因为自己认为适当的原因而获得别人喜欢。


6、我们排拒许多能带给我们重要收获的经验、民族、地方与时代,只因它们表面上看来不合乎脾胃,无法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的判断力总是肤浅又充满偏见。我们怀着强烈的防卫心态,而轻易为各种事物贴上“陌生”的标签。


7、我们因为熟悉而麻木并且生活在一个强调光鲜亮丽的商业世界里。因此,我们经常对平凡单调的人生感到不满;总是担忧自己错过了真正的人生。


艺术难以估量的疗效



简体版又名《艺术的疗效》,20148月即将由广西美术出版社推出。


阿兰‧德波顿与约翰阿姆斯特朗告诉我们,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因应个人最私密又平凡的难题:我的工作为什么没有为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别人的人生为什么看起来比较光鲜亮丽?我该怎么改善我的感情关系?政治为什么如此令人沮丧?

本书为艺术的诠释提出一种新方法:把艺术视为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许多问题提出强而有力的解决方法。


1、矫正健忘:艺术能够把经验的果实变得令人难忘,而且还能不断以新面貌重现。


2、散播希望:艺术让我们随时都能看得到令人愉悦开心的事物。


3、呈现有尊严的哀愁:艺术提醒我们,哀愁在美好人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比较不会对自己遭遇的困难感到恐慌。


4、协助我们取得平衡:艺术以异常清晰的象征体现我们良好特性的本质,引导我们发挥自己最优秀的潜力。


5、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艺术能够帮助我们辨识出对我们具有核心重要性,却又难以形诸言词的事物。我们可以拿起艺术作品,以困惑但认真的态度说:“这就是我。”


6、扩展我们的经验:艺术是他人的经验透过极度精致的方式累积而成的结果。我们在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他文化的鲜明范例,因此亲近艺术作品能够扩展我们对自己以及世界的概念。


7、唤醒麻木的心灵:艺术能够剥开我们的外壳,把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泥沼中拉出来,不再对自己身周的一切视而不见。


       除此以外,该书还以上述七点为基础,讨论艺术重点何在、该怎样创作、研究、买卖、展示,以及循技术、政治、历史、惊吓及疗愈等观点,探索怎样才算是一件好作品等,还待你一探究竟啦。

永不毕业的人生学校




阿兰·德波顿1969年生于瑞士,现居伦敦。2009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命为荣誉院士,2011年获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于伦敦大学取得哲学硕士的他,始终将普及生活哲学视如己任。2008年,他创办了“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以爬梳书籍、研习课程与讲座等方式为日常生活提供新概念,帮你成为更好的人。该校在伦敦、墨尔本与里约热内卢都设有分支,不容小觑。举个例子,经过五年的累积,“书目治疗”服务已经把700多剂“药方”结集出版,进一步拓宽了传播面积。

       最后,让意公子引用作者的原话来结尾吧——“你要是热爱艺术的话,应该怎么做?我们的答案是:要努力找出你喜欢的艺术品中的价值,然后去实现这些价值,让它们在这个世界中变得更加生动。要爱艺术很容易,想爱上艺术真正热爱的东西有些难。但关键在于:努力去爱上我们热爱的艺术家热爱的东西。不要只是热爱艺术家,不要只爱他们创作的作品。要爱他们所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