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世间本无师徒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2   浏览数:1186   最后更新:2014/06/12 22:53:48 by guest
[楼主] 蜜蜂窝 2014-06-11 11:57:34

来源:艺术世界微信


本文内容节选自邱志杰个人博客,经其授权发表。段落出处包括《深港建筑双年展马拉松对话》,《2013 散记关于教学》,《央美实验艺术教育大会笔记 2》,《在中国美院当代艺术教育与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给毕业生的一封信》《我的老师是艺术家?》。

问题

眼下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主要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扩招导致更多的人有机会受到教育,底盘大了,本来应该获得更好的人才,可是在学院中看不出来。其实是把过去在进入艺术学院之前的淘汰机制转移到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来进行了。


教育产业化会导致科目设置更符合短期的社会需求,比如各家美术学院膨胀的部分主要是设计专业。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短期内看不见社会效益的专业就没有用处,比如美术史和评论这样的专业。

长远的教育构想和投入才能支撑长远的成就。教育依然是一项国家需要进行投入的事业,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是远远不够的。

学院

学院应该贡献学派。美术学院应该有能力成为新模式的文化生产基地。

其实一所学院,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同学。只要把一群志同道合智力相当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可交换经验和论辩,从而形成交互启蒙的共同体。这就是没有教师的学院。这一套方法坚持下去,这批学生会有出息的。

我们要看到学院对自由的保护能力。在学院之外,我们并不自由。甚至于在最形而下的层面上,学院也是学生们最不用考虑卖画的时候,在他离开学院之后,他其实就再也无法自由和浪费了。

学院既要和江湖的风浪连接,不能成为封闭的温室,学院也要和江湖的风潮相对疏离,保留它的学术反省能力。

学院和江湖的最理想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一个学生急巴巴地想成为最流行的艺术明星,急着结交策展人和画廊老板,天天从当代艺术杂志和网站中观察风潮,那是胸无大志。

邱志杰,《乌托邦地图》,绘画,2011



工作室

一个工作室必须尽量地旗帜宣明。公开的用它明确的学术选择和人文理想来吸引它的参与者,学生的自由体现在是否选择进入这样一个工作室,以及离开这个工作室之后的未来发展之中。在认同了这样一种学术思想进入一个工作室之后,则相应地不强调个性和自由,而强调合作和合力。

实际上,是师生们在共同完成一种学术使命。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不是自由的赐予者,而是合作的呼吁者。或者说,是一个诱惑者。

教学

我从观念上就不认为花时间教学是浪费。你不来教书的时候,你在北京上海混圈子,参加的那么多开幕式和开幕式之后的饭局,其实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没有营养的。混圈子换来的交情果真对你的事业有帮助吗?

在学院中,面对着初识艺术的学生,这些二十岁的年轻人总是提问着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艺术,这算不算艺术。而这样的问题,你在当代艺术圈内混久了,你就慢慢丧失提问的能力了,你就慢慢不好意思问了,特别是在那些开幕饭局上,你们只能讲讲段子不是吗?

让我们的学生冷静下来,站在更高的更根本的问题之上,培养大器晚成的大艺术家,让他们去开创艺术界的新局面,而不是急于根据现有的成功学模式造星,这才是我们应该从事的教育。

师生

世间本无师徒,只有程度不同的弟子。我们的关系其实不是老师和学生,而是师兄弟。我只不过比你们早上路若干年,或许多一点经验,而已。

我们共同拥有的真正的老师是传统、现实和可能性。

其实每一次课程,只要能秉承无知者的态度,我们所处理的,就永远都是不够有把握的话题。这样,教学就变成了一个较有经验的师兄,带着一群较没有经验的师弟师妹们的共同摸索。

毕业

今天的毕业生面临两种力量:成功学的诱惑和蚁民化生活的威胁。

只有继续实验,继续学习,你才是真正地自我尊重的人。人必须自我尊重,这是起码的心理卫生。校园生涯即将结束,自学即将展开,自我学习就意味着自我发展,这是最大的自尊。

如果你是决心在具体的生涯中持续学习,并且准备把持续的学习当作终身的事情,那么,动不动就跑回来考研究生就不是有出息的做法。

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就地得到解决,如果你没有能力在具体的事务中解决如何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你在一个脱产状态里也一样做不到。

不要把考研当作逃避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的一种避风港。或者把考研当作延缓家庭压力扑面而来的一种耍赖。

出发吧,去改变中国。去改造世界。在战斗中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完成,建功立业。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回来考研。

[沙发:1楼] guest 2014-06-12 17:35:01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回来考研
[板凳:2楼] guest 2014-06-12 22:53:4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