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果:我仍有机会成为“小清新”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129   最后更新:2014/05/19 10:08:59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4-05-19 10:08:59

来源:艺术时代 作者:余果


本文发表在《艺术时代》第37期“专栏”栏目


当我站在某个欧洲的当代美术馆或画廊里时,掏出手机擦一擦油叽叽的屏幕并随便地照上一张。我会发现这种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终于和我在artdaily网站上看到的一样了,这是美图秀秀所不能做到的。

当然,接下来我会想办法搞懂所有作品。我会着重关注最近的作品。如果有老外提醒我某个年轻艺术家最近变的很红,我会在24小时内Google他的所有信息。保持住这样的新鲜感和积极态度十分必要,至少使得一天的迷路和找厕所的尴尬显得有了意义。最关键的是自己对自己的鼓励:“我仍然是有机会成为一个国际范的艺术家的。”

这让我回想起了中学时疯狂淘打口时的状态。当时我对身着绿色校服的自己极不自信。每当星期一升国旗的时候,我就幻想着一个穿着骷髅体恤的青年踩着滑板从校长的讲台上飞过。但后来我不再对这样的幻想自我感动了,因为我明白我的生活其实已经干枯到连幻想都不是自己的了。用朗西埃的说法,我的感性思维仍然是被他者分配着。有过当文艺青年的经历后,使得我更容易理解那些小清新们,分享他们的自我感动就跟嗑一颗瓜子一样容易。

大多数文艺青年最终都会被生活所教育,我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艺术家的职业,它庇护着不少沉迷于自我想象的人。在白盒子中分享个人的想象无可厚非,可以说广义上的艺术活动也就是如此。但在艺术前面加上一个“当代”时,情况就不同了。一些人自己都会急不可耐的要与对生活的朴素想象保持距离,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当代”,但他们却把想象力都转向了“当代”这个模糊的概念本身。所以说在今天很大一部分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实都只是在表达对艺术的想象。

作为总是处于接受信息的一方,是及其被动和压抑的。我们除了“江湖”是自己的外,所有看得见的工作还是得一步一步学习别人。如果哪个商业画廊做的稍微专业点,场地灯光讲究点,布展动点脑子,做点“学术“宣传,选人别太水,在中国能达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就能成为广大艺术青年心中的殿堂了。毕竟多数人还是想把艺术当成个工作,就跟刚毕业的大学生千方百计想进500强一样。所以仅仅几家稍微专业点的画廊,就对年轻人的艺术趣味有着相当大得影响。

但艺术家往往都自命不凡,你把他们说得如此简单,是没人会认的。越是混得好的也越想和普通的文青保持距离。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对当代艺术所了解的信息是优于他人的,而这种差距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自信。再加上能明确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正一步步向国际化的游戏中靠近,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去打断一个领班想升大堂经理的美梦呢?祝他们以后在facebook中的生活越来越高端大气吧。

另外一部分对艺术的想象甚至还被赋予了学术研究的意义,那么这种所谓的从艺术内部的批判能站得住脚吗?在我看来它更多地接近于一种对自我品味的细致分享,奇怪的是已接近于一种藏家式的思维方式了。把展厅当作自己的闺房,收集自己所获得的所有关于艺术的信息,制造自己反复踱步其中的痕迹。

但有时候我也会自相矛盾地理解他们。在我们这代人里,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变得十分困难。除了那些 “走心的”艺术家可以手拉手地在一起坚持“梦想”外,其他的坚持都变得十分虚无。特别是那泥潭般的社会和“江湖”,各行各业都差不多。为了“虚”的东西去打拼,都有说而后困的时候,如果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更加怨恨自己。还不如把标准让给先进的西方去判断吧,相信他们会更公平?或许也更轻松。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