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认同:对岳敏君绘画的再解读 转贴
发起人:4八路  回复数:0   浏览数:2610   最后更新:2007/02/10 11:41:44 by
[楼主] 4八路 2007-02-10 11:41:44
虚假认同:对岳敏君绘画的再解读






相关连接:
岳敏君主页
2006 年3月31日,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举行首次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其中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虽然苏富比有着三次在香港拍卖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功经验,但是把中国当代艺术品如此集中地拿到纽约拍卖还是首次。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整场拍卖中独领风骚,包揽成交价格前三位。岳敏君的作品位列第二位,他的《狮子》估价为10万~15万美元,实际拍卖价格为56.48万美元。创下了个人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当这幅作品一锤定音式,全场响起了掌声。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介绍的主人公——岳敏君。对于他在艺术市场上所取得的成功,我们暂不作讨论,因为好的艺术与市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且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对岳敏君艺术的否定,相反,我喜欢他的作品。我只关心他的绘画本身,画面以内的东西,而不是画外。
岳敏君是以自我形象为原型进行创作,画面上的“我”面部表情很夸张,嘴巴很大。放声大笑时,几乎可以看到满嘴的牙齿。眼睛也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儿。面部表情的夸张,肢体动作的有趣,形成了岳敏君自己的绘画语言,熟悉的人已经认同了这种样式,这种视觉图像使人感到轻松,它不带有任何深刻的意义而使观众易于理解,这也是读图时代为观众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感,匆匆而过,一饱眼福足亦。但我认为岳敏君的绘画还不仅如此,他那自我“假面具”背后似乎藏着另外的东西。
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戴着面具生活在自己并不认同甚至反感的生活方式中,现实的生活与内心的精神世界日益疏远,他们为就业苦学选择毫无兴趣的热门专业,为前程选择政治信仰,追求崇高又嘲弄崇高,抨击假恶丑却又为畸形的成功捷径所诱惑,目标价值的与自我认同的不断分裂。面对如此的虚假认同的局面,青年应该正视社会的阴暗面,正视成长的烦恼,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这也正是当代一些青年人所表现出的“虚假认同”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论述“自我实现的人”一章中,谈到关于“虚假”的问题,生活中的人常常以一个经过伪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扮演着不同的形象。他也谈到,所有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说些“违心的话”,以避免对他人不必要的冒犯;承担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去做的工作。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处在强大的从众压力之中,这种压力有时明显,有时隐蔽,但却始终存在。从岳敏君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以自己的形象为画面主体,以“假面具”似的表情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样的形象有时独立出现;有时又以集体的面目亮相。“他”开口大笑,紧闭双眼;动作夸张,但却充满自信。“他”总出现在某种场合中。这些场合可以说是1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其中有关于生存状态的、有关于成长历史的、有关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有关于男女性别的、有关于全球化下的经济与政治事件的。但所有这些场合都在这种“假面具”的人放大夸张下变成了一场场的游戏,在这样的形象中,眼睛总是紧闭的,外界发生的事似乎并不重要。某种自恋、自信、熟识一切而无睹的自己占据着世界的中心。而这种表面的 “自我”掩盖不了内心的精神空白以及对生活,社会的烦恼和无奈。
在批评家栗宪庭和岳敏君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生活经历对岳敏君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对今后创作的影响。他说道:“那是1993年在圆明园画的,现在想起来和小时候的文化环境有关系,当时受的是大一统的教育。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单位的大院里,接触的社会很少,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很清楚,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是别人告诉你的。你应该做有什么理想的人,该听谁的话,每天的行为举止,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当时我觉得那样生活才是正常和有希望的。我中学毕业以后就参加了工作,那时的单位尽管有点封闭,可是人和人的关系勾心斗角,比如领导和领导,领导和工人,工人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很怪。那时我就想,人和人的关系不像上学时所学的那种东西,就有一种疑问。后来85年上大学以后,也是抱着理想的感觉,长大了要报效祖国,为国家要作出什么贡献,激励自己学习的劲头。后来由于整个社会的变化,这些东西都开始在自己的心里有些虚妄的感觉了。还有1989年,那年正好我大学毕业,赶上6•4天安门事件,有一种失落感,理想主义的失落。尽管没有那么理想,但是还是有一种好像被蒙骗了好几十年的感觉,对社会有不满的情绪。那时已经有一些艺术家开始做有失落感觉的作品了,他们给我一些启发,我开始做一排排的人,一排排的人有一点力量感,也有一种嘲笑的感觉,符合我那时的心态,也发泄了内心的不愉快。”
毫无疑问,传统文化对青年一代奉献,克己,守规的人生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创伤,老一辈的人生价值观与新一代的享乐观相冲突,这两种人生角色是错位的,青年人穿梭于两种角色间但无法退出这个舞台,只有戴着假面具逃避现实,而面具的背后是错乱的精神世界和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和有意无意的逃避。当代青年处在这样一种境地,既自恋又自卑,既狂妄又收敛,既坚信又怀疑,生存的顾虑与角色的错位交织心头,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这便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遗传本能和欲望,而“自我”代表了理性和判断,既满足“自我”又要符合现实。而“超我”去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只有三者处于平衡状态,人才能表里如一,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青年一代三者失去平衡,将会导致多重人格或者人格分裂.
对于虚假认同心理的普遍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虚假认同心理是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产物。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指在一定时期中,多种价值观并存,其中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体现了青年人的价值追求和选择。而他形成了青年过分关注自我,弘扬个性,使他们在成长中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评判体系,集体,他人的概念退去,自我变得清晰,所有事都和自己无关,也毫无社会责任感可言。这种过分的关注自我,逐渐就形成一种自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虚假认同作为一种消极的对策心理,其所倡导的消极避世观已经在青年一代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于生活中的一切常常加以掩饰,这是一种不良的隐性状态。其次,对现实世界的失落与无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剥夺会引起疾病和萎缩。而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无疑是社会赋予青年一代的角色认同,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他们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硕博士学位,职业资格证书,四六级证书,获奖证书等等,沉重的负担使他们性格变形扭曲,价值观歪斜,在微笑的表面下,不堪负重,甚至全面崩溃。再次是角色错位。只有个人的观念与理想同那个时代相一致时,他们才能找回自我。而在传统克己奉公,舍已为人的观念下却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于是只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沉溺于世俗快乐的追逐之中。
让我们再次回到岳敏君绘画的本身,再次重新审视他的作品,首先是自画像,咧着大嘴,面带笑容,露出牙齿,做出古怪的动作.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两个人,有时是许多人,数量的重复增强了视觉效果,也加大了作品的震撼力.同时也流露出当代青年的心理状态,自嘲,自恋,自我否定的同时面带笑容,无所是事,玩事不恭的背后放声大笑.这是岳敏君的真实写照,还是当代青年的真实写照.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他的作品更多的关照现实才如此受到欢迎,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
杨涛,男,1977年10月生于山西临汾,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学硕士,1999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他的批评观点是:1批评家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被金钱奴役。2发现好的艺术家。3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人人都是批评家。4不要迷信批评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