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影像作品已经开始拥有市场了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203   最后更新:2014/04/10 16:53:12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4-04-10 16:53:12

采访:廖冬云  来源:Hi艺术


一年前在香港巴塞尔现场,某个主要做架上绘画作品的画廊带去了一位年轻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也是该艺术家作品首次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亮相。感觉有些讶异,因为并不是画廊固定签约的艺术家,与在场的工作人员聊起来时,对方说道:“一方面我们得试试,一方面也不能光带好卖的呀。”这话反过来听,即影像作品并不好销售。不过,乐观者不这么看。即将为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操刀策划影像单元“光映现场”的李振华认为是时间和理解的问题,而且迹象显示:影像作品已经开始拥有市场了。<br><br> <br><br>Hi艺术=Hi 李振华=李<br>

一年前在香港巴塞尔现场,某个主要做架上绘画作品的画廊带去了一位年轻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也是该艺术家作品首次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亮相。感觉有些讶异,因为并不是画廊固定签约的艺术家,与在场的工作人员聊起来时,对方说道:“一方面我们得试试,一方面也不能光带好卖的呀。”这话反过来听,即影像作品并不好销售。不过,乐观者不这么看。即将为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操刀策划影像单元“光映现场”的李振华认为是时间和理解的问题,而且迹象显示:影像作品已经开始拥有市场了。


Hi艺术=Hi 李振华=李
架上收藏并不见得比影像收藏的最佳呈现容易

Hi:对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这样的平台,你怎么看其增设“光映现场”这一举动?是否会对促进影像作品的收藏产生积极效应?
李:这应该看巴塞尔博览会整个在倾向上的变化,如2010年后在瑞士巴塞尔博览会出现的大量的基于时间媒介的作品,很多在这个领域的艺术家开始成为整个艺术系统的主流,而“光映现场”的出现,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出现的,并有着更大的历史源流,基于电影的研究和讨论,以及展示,都有着广泛的文化、公众的基础。录像和电影有一个融合的时间,并在2000年之后成为接续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录像艺术之发展,也与90年代后的DV革命接续。录像艺术不但是一个历史时间的开始,也是一个更民众化、社群化,和社会介入性艺术的整体兴起之结果。影像作品的收藏也需要对这一媒介有兴趣的收藏家,现在画廊和拍卖会将成为这个领域兴起的核心推动者。

Hi:最近几年,带影像作品去艺博会的画廊也多起来了,但有这样一重心理,带影像作品仿佛是要传递给外界“我们也不是只看市场”这样的信号。你怎么看?
李:恰恰相反。带影像去其实是一个非常经济的做法,它不需要运输上做大的动作;而且,它传递给外界的信号应该是,影像作品已经开始拥有市场了。

Hi:影像艺术收藏相比架上作品更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李:这在于大家的理解。我觉得一个架上收藏的最佳呈现,并不比影像收藏的最佳呈现更容易,这是大家认知上的误区。另外,影像艺术的收藏需要某些基础的设备知识,和基础的对带有某种技术性审美的需要,以及空间的需求,通常绘画作品的易于悬挂和对空间的易适应,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更容易介入到日常生活和空间的媒介。而影像作品通常通常需要的黑空间,或是某种距离下的观看,就让空间关系上必然的具有不同的需要。这在媒介上是非常不同的,这对每个人来说是因人而异的。不是谁比谁更困难,而是大家在不同的认知情况下对呈现的理解。
杨福东摄影作品《路客再遇》。李振华曾在2009年时在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策划了他的个展“离信之雾”
杨福东摄影作品《路客再遇》。李振华曾在2009年时在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策划了他的个展“离信之雾”
策展人必须关注市场

Hi:作为策展人,你是否反感讨论市场?如何在策展中保持选择的独立性?
李:策展人必须关注市场。因为我觉得只有关注市场,理解市场的运作,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如果市场能够做的事情,一个独立策展人就不需要再做了,这也是保持独立性的需要,一个策展人必须对所有有趣的信息以及市场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Hi:一个艺术家在二级市场的成功,会让你避而远之还是会更加关注?
李:对我来说,不存在所谓的商业艺术家和不商业的艺术家,只存在有创造性和没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引导市场,没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追随市场。我的角色也是一样。

Hi:市场上成功是否会逆向影响展览以及学术讨论中对艺术家的选择?
李:这不一定,并不能说艺术家市场成功就说明他没有创造力,也不能说,学术讨论就因为要跟市场保持距离,就刻意回避。在我的工作中,我更着重讨论每个艺术家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对未来发展的关注。这是我所做的工作,当然,我所做的工作也并不代表每个人都需要这么做。
2013年5月,李振华操刀策划了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开幕展
2013年5月,李振华操刀策划了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开幕展
学术讨论与市场关注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Hi:最近五年内,与影像艺术发展有关的重要展览以及深度的学术讨论有哪些?
李:董冰峰在OCAT策划的“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展以及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影像艺术20年(1988~2011)”,这两个展览都很有代表性,从两个线索比较有深度地探索了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和录像作为一种基于时间的艺术作为一种语言,是怎么在中国这个语境下发生的。这两个展览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研究和策展方面的转型,开始关注艺术和媒介的关系与线索,并基于一个历史的时间。

Hi:你怎么看学术讨论与市场关注之间的关系?市场会追逐学术关注点吗?可有例证。
李:学术讨论与市场关注之间,我觉得没有直接联系,这可能是中国的一个现实吧,大部分时候是分头进行的。市场有可能会追逐学术关注点,但没办法提供例证,因为市场更多地是追求艺术家的事件性以及某些学术标准判断的关系,比如说艺术家是否参加了国际大展、艺术家是否在拍卖场上有些价格的变化,这可能是市场追逐的。这多少也说明了市场和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又不能完全解释艺术市场的很多现象,毕竟艺术在中国的市场有着特别的运作方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