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一下国内景观摄影那么火的源头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2442   最后更新:2014/03/29 13:02:36 by 另存为
[楼主] 另存为 2014-03-29 13:02:36

来源:影像视觉 文:刘张铂泷


History Images

摄影 Sze Tsung Leong


Sze Tsung Leong的中文名是梁思聪[1],第一次看到他的照片再加上他的名字的时候反应就是,他是不是和梁思成先生有亲戚关系?不过查了一下发现梁思聪是生于墨西哥的华裔,家族离开中国有好几代了(不过梁思成先生的叔叔梁启勋也有一个女儿叫梁思聪)。


八卦打住,进入正题。梁思聪1994年的时候第一次到北京,那会北京的四合院和老街坊还有很多,2001年再来北京的时候他本以为还能再见到这些老建筑,结果发现城市发展把这些老建筑已经摧毁殆尽了,于是2002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决定拍下这些场景,他将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为History Images(历史影像),表明了他纪录历史的态度。


梁思聪把自己的拍摄方式称为城市考古学,通过大画幅相机的宽广视野呈现出每一个细节,照片通常都是在很高的地方拍摄,能够看出城市的肌理,画面看起来虽然很冷静客观,不过构图都是精心考虑过的,四合院被高楼大厦包围,正在施工的建筑现场,一个老的城市正在被抹去,新的城市在废墟之上兴起。

这一系列的照片起源于北京,之后他又走访了中国的许多城市,比如上海、重庆、平遥、广州、厦门……整个过程花了4、5年的时间。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想到一个近些年来很热门的摄影类型,就是景观摄影,这一名称出自居伊·德波的名作《景观社会》。


景观摄影在国内的兴起大约就是梁思聪拍摄后的这个时期,如梁思聪所说,90年代后期到2000年的初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加速的时期,王军所写的《城记》于2003年出版,很快就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个话题的关注。


自从梁思聪之后,许多国内外的摄影师都开始以类似的方式拍摄中国的城市变迁,外国的著名摄影师有Nadav Kander[2]、Michael Wolf[3],中国的早期实践者诸如曾翰[4]、颜长江[5]等等。

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多跟随这种风格拍摄的摄影师的作品都趋于相同,都用大画幅相机,都是高视角,都是阴沉的天空,甚至取景都会出现相同的。景观摄影从最初的震撼也逐渐变成了乏味的重复。


有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在国外并没有“景观摄影”这个定义,Charlotte Cotton在The Photographas Contemporary Art一书中将这种类型的照片归在Deadpan(无表情摄影,非常形象)一栏下面,而如果要追寻历史源头的话,可以追溯到1975年的展览New Topographics: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新地形:人类改变的风景照片),以前介绍过的Becher夫妇、Stephen Shore都参与了这个展览。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景观摄影的意义何在?梁思聪称之为考古学,就像展示地层断面一样,展示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从New Topographics的角度说,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性质,摄影师的拍摄一个系列照片类似于做一次学术研究。如今,景观摄影的热潮已经开始褪去,但是城市变化的脚步不会停下,留给我们思考的是,接下来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有效地反映这种变化呢?


[1]Sze Tsung Leong(梁思聪)

华裔摄影师(1970-),生于墨西哥,现居纽约,2005年获得古根汉姆研究基金。他一直以摄影的方式关注城市变迁,代表作有History Images、Horizons。


[2]Nadav Kander(纳达夫·坎达尔)

英国摄影师、导演(1961-),擅长人像及风光摄影。代表作有Yangtze、The Long River、Obama’s People等。


[3]Michael Wolf(迈克尔·沃尔夫)

德国摄影师(1954-),现居香港。他的作品长期关注城市建筑和居民生活。代表作有Hong Kong、Life in Cities、The Real Toy Story等。


[4]曾翰

中国艺术家、策展人(1974-),曾任《城市画报》图片总监。代表作有《超真实中国》、《酷山水》、《叫魂》等。


[5]颜长江

中国摄影师、策展人(1968-),现居广州市,任《羊城晚报》编辑中心图片总监。代表作有《纸人》、《夜间动物园》、《三峡》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