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在伦敦ICA的最近个展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0   浏览数:1666   最后更新:2014/03/24 09:24:50 by wangxiaoer97
[楼主] wangxiaoer97 2014-03-24 09:24:50

来源:小径分叉的美术馆 文:一旁


Liquidity Inc


Hito·Steyerl在伦敦ICA的最近个展中,囊括了其近三年来创作的三组视频作品,以及两场以录像形式呈现的讲座式表演。Steyerl是艺术家也是作家,早期分别在日本和德国学习电影,之后在维也纳艺术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Steyerl的创作从早期的纪录故事短片,到如今的更为复杂的视频作品、散文合辑与讲座式表演,无一不在模糊艺术家与理论学者这双重身份之间的联系。

ICA的剧场展厅被三件视频划分成三个空间。占据中央的是艺术家2014年的最新作品 《Liquidity Inc》(2014)。在整个作品营造的庞杂的视觉语言结构里,诸多事物的联系和演进似乎都可以以流动性(liquidity)作为隐喻。流动性似乎更加常见于金融用语,强调贸易流通的效率,而借用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所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这一观点, 其又可以指涉当今社会个体的不稳定性与身份的不断转变。全片的引子来自于李小龙早期采访中的一句话“Be Water, my friend (如水而行)”,而故事则大致围绕着主角Jacob Wood发生:一位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丢掉了饭碗的金融顾问,在此变故之后却成为了擂台拳击手。从银行家到拳击手的转变,看似滑稽,但在股市中的沉浮和擂台上的颠立,只不过是在不同平台上的不同表演而已。流动性的主题,在视频中被天气预报片段,日本名画《神奈川沖浪里》的gif图像,地下丝绒乐队的一首经典曲目《Ocean》等视听因素所不断强化。而流动性本身,也不仅仅事关海浪与风暴,还有政治气象和经济走向。 Jacob Wood身上的另一条线索则是其身份:作为越战末期婴儿空运行动中抵达美国的越南婴儿。而在这种整体的流动中,最糟糕的状态,可能正如主角Jacob Wood 自己所言及的“You don’t want to be frozen(你不想被冻结)”。身体的冻结,资本的冻结,信息的冻结,都成为落后于流动社会的消极状态。

How Not to Be Seen


第二件作品《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 .MOV File》是一位教授在讲解在当代图像社会中如何做到“隐形”的视频教程。在后维基解密的年代,如何隐形于信息之中(How to be invisible?)成为了每个人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Steyerl在作品中展示了“隐形”的几种途径:融入到虚拟图像世界中,成为虚拟建筑展示中人形的一员;或是给自己涂上绿漆,以便融入摄影棚里背后的绿屏。然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视频里所强调的,便是做到比图像像素更小,从而消失在任何探测仪器之中。这件作品触及了当今艺术创作中最为热门的一个主题——无人机(drone),它的灵活性事关图像,权力,战争,看似与艺术扯不上关系,却又切中了当今视觉艺术创作的多个核心问题。而Steyerl的作品并没有停留在揭露和“艺术化”的层面上,艺术家找到了美国空军在加州沙漠中所弃用的飞机解析度测试目标,在这个现存地点用诙谐的表演方式去讨论人与像素,这两个信息社会中最小个体的关联。



在所谓的后网络时代,Steyerl关注的不仅是网络如何影响图像,更不断询问图像如何在这个时代被不断的传播、循环以及再创作。她以复杂的图像组合来探索图像政治;同时,在其写作中强调的“弱图像”(Poor Image)——在数据化之后清晰度欠佳的图像——却能更灵活的穿梭于媒体与社交网络,从而影响到人与图像的关系。

Guards




最后一件作品《Guards》更能反映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中心:对美术馆体系的反思。而在故事形式上,这件作品也更近似于她早期的纪录片创作。直立的长方形屏幕上呈现的是芝加哥美术馆警卫的故事:这些警卫原本来自于城市生活的一线,而现在则工作在看似最为安全的文化空间,即美术馆之中,巡逻在画作之间。几位警卫讲述了他们之前巡逻中的经历,回忆着一些案发现场的工作。而真正构成亮点的则是警卫们在美术馆空间里,重现他们与作案者对峙的情形。“Run my Wall”, 其中一个警卫作持枪状,缓慢的前行,不断重复着这句巡逻时的俗语。Steyerl对图像的使用并没有在这个更为直接的纪录片式作品中被淡化,当警卫行走于空无他人的美术馆空间里,原本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大幅画作,就被美国街头的动态图像所取代,意在进一步质疑墙内外人们对巡逻与侦查之间区别的理解。



紧接在这个作品背后的,是艺术家参加2013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讲座式表演作品《博物馆,还是战场?》(Is the Museum a Battlefield,2013)。Steyerl从一颗子弹出发,质询军械贸易、艺术赞助与博物馆间的关系。另一个讲座中《I Dreamed a Dream》 (2013)中,艺术家更是充分调动了其幽默的语言风格,从《悲惨世界》中耳熟能详的主题曲说起,通过对革命与军火制造进行比较,讨论当今社会中的无处不在的艺术生产,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艺术项目?”Steyerl的创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语言与图像双关意义的捕捉,这一点在她的讲座式表演中表现的尤其鲜明。而贯穿于她写作之中的是事物间的互文性:博物馆是战场,而战场也正是博物馆。这样的循环逻辑在一个讲座之中显然是有效的,它能带领听众从A到B再回到A,从而串联起整个演讲的叙述性,并到达通过图像的联系和传播来观察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的内部逻辑的目的。

三个相关视频链接:
Guards
讲座式表演:Is the Museum a BattlefieldI Dreamed a Drea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