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 DAY 10 读书日
发起人:王艺盟  回复数:0   浏览数:1636   最后更新:2014/01/22 13:41:43 by 王艺盟
[楼主] 王艺盟 2014-01-22 13:41:43

2014.1.21  DAY 10  读书日

2014-01-22一个人的节日——行为艺术项目

《顾城》

人可以生于蚁,美如神。

70年代的人,怀抱共产主义理想。

文革是一场巨大的戏剧。喜剧开始,悲剧发展,闹剧结尾。

365天没有变化的美景,美丽就会变成可怕。


《无门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从老庄哲学至晚清方术—中国神秘主义研究》

首章七解。隐喻。云雾笼罩下:横看成岭侧成峰。

人类理性再永不安宁的探索。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常圆。这思想深邃,情感丰富的主体精神是短暂脆弱的,那默默无语,寂寂无声的宇宙客体却是长存不衰的——造物者是何等的荒诞啊。哀吾生之须臾,羡天地之无穷。

珀斯卡尔《思想录》知道灵魂是有朽还是不朽,这件事情关系到整个生命。

庄子:生命的个体死了,它的物质仍然静静地散落安息在大自然之中。因此生命如同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嬗替更迁,又有什么值得难过地呢

哲学本身能赐予人一种精神上地安身立命之感。

庄生晓梦迷蝴蝶。

帕斯卡尔:我们一生有一半是在睡梦中度过的,既然我们知道那时的一切是幻想。那么谁又知道一生中我们自以为醒着的那一半,就不是另一场梦了么?这场梦也许我们要死才会醒过来。

文学艺术创作,在一定意义上,纯粹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因此,人精神状态的盛衰与创作成败有一定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条畅其气。


《论黄庭坚书法思想的禅学基础》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生大体上出入于儒与佛(包括“道”),一般以儒学治世,以佛学治心。又认为一个文人当其积极入世时,往往侧重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当其仕途失意、淡出官场时则又逃向佛家或道家。应当说,这种观点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因为儒、释、道在功能上确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是,这种说法又使得佛学总带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消极遁世色彩,而历史的例证又不完全尽然。拿黄庭坚来说,他一生就充满着大起大落、艰辛坎坷,而正是禅学——当然也包括禅学所摄入的儒学仁人品格——使他放旷豁达,意志坚强,并因此而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黄庭坚喜欢以禅论书,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他的书法实践以禅学理论为指导,也是显而易见的。明代李日华评价道:“山谷老人喜书老宿法语,笔力壮健,亦如树古藤缠,水溅石泐,居然衲子风格。此老岂止于佛法有缘,其宿生当从棒喝中锻炼过来。余友曹愚公与延平上人书行草一卷,谛视久之,隐隐令人作山谷想,意其再来也。法道零落之后,此等墨笔,便是护世宝铠,因嘱延平善守,幸勿以外缘视之。”

我们说,黄氏书法受到禅学的影响,指的是他在书法艺术的思维方式上、在对书法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与禅学相近或相一致。关于书法艺术的思维方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对“意”的崇尚和对“悟”的追求,二、“一笔”——书法本体论的确立,三、对“法”的态度,四、对“心”的把握.。

黄庭坚和苏轼、米芾等同为有宋一代“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和苏轼一样,黄氏不仅在创作实践上以直抒胸臆为快,即使在临习古人书作时,也要求以把握古人的“意”为原则,而不是外在形式上的规规形似。当然,之于如何发现自己内在的“意”,以及如何去理解把握古人的“意”,黄氏借鉴了当时禅宗所宗奉的“悟”这一认识原则。

禅宗的“悟”对艺术和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此,“悟”作为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其表现形式大约相当于灵感(兴会)的爆发、审美感受的获得、审美意象的产生。如果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悟”便是对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玩味和领会。此外,也包括对创作规律与技巧的体验和把握。


举报


工作联系:qq42138303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