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当代艺术2006年的奇遇
发起人:老大  回复数:0   浏览数:2617   最后更新:2007/01/15 07:01:03 by
[楼主] 老大 2007-01-15 07:01:03
转:中国当代艺术2006年的奇遇
2007-01-09 10:43:13
   中国当代艺术2006年的奇遇
                  来源:新京报
     去年12月11日,首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798艺术区设立了展台。
    中国当代艺术在2006年可以说是全面成功了,在美国和亚洲都积累了足够的人缘和财气。首先是索斯比拍卖行创造了张晓刚作品97万美元的天价神话,然后是接近年底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以2000万人民币热拍。伴随着股票市场的成长,仿佛2006年成了发大财的时候,连美国本土的艺术品市场上也有如波洛克作品1.4亿美元的奇迹,相比之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疯狂似乎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代艺术的公共化

  2006年举办的第三届北京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可以说为北京的新媒体和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作用。伴随着新媒体教育2000年后在全国的兴起,新媒体的主流现象已经形成。年底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从各个方面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共生的关系,并借助大量的政府资源将这一针对当代艺术发展最重要的思路拓展到更公共化的场所。

  798自2002年开始到现在一直试图让自己合法化,在市政府支持文化区域形成的推动下,尤其是2006年的创意产业规划中对798的指认,正式确立了798的地位。798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建筑意义,在其成为艺术区之前静默地沉睡着。当其即将被开发时,艺术家和活动家的努力所形成的社会舆论与国际舆论,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还有一个乌托邦式的艺术社群存在。政府的官方化行为又将这个自由形成的群体集聚地转换成旅游景点,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区域,一系列的开发与整改工作悄然铺开。这可能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2006年最难解释清楚的谜团,艺术需不需要在798发展?现在的798究竟还有没有艺术?

  艺术区疯狂开发浪潮

  伴随798周边的发展,地产业被低端的小业主以画廊的名义开始疯狂开发。在798周边草场地和费家村/索家村艺术区的形成,尤其是环铁艺术区的产生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即形成画廊运营的基本商业模式被打破了。当然艺术家还是比较聪明的,在仍然保留小部分798空间以外再把环铁等地区的空间租下来,作为生产基地和库房,等待事态的成熟作出一定的转型。以798为例,2006年被买卖的空间就经过了798的繁荣,地价从以前的每天每平米4角钱涨到了如今的每天每平米4元钱。艺术家或者不能承受房租压力而撤离798,或者是将房租压力转嫁给后来的租赁者。这标志着798的自由集结文化群落概念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进一步的商业开发。

  巴塞尔主动出击

  2006年9月,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瑞士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中国:世界艺术舞台上的新机遇”的讨论会,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媒体人、画廊主以及美术馆长。巴塞尔的到来,从一方面说是瑞士人再也不能等待中国人了,所以作出主动出击的姿态;另一方面则表明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巴塞尔水准的画廊博览会。大致上这次巴塞尔活动所邀请的嘉宾试图传达出这两个方面的潜台词,但这次论坛讨论的主题却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中国需要怎样运营的博物馆系统”等问题。

  巴塞尔的主动出击可以被完全理解,甚至当来自美国迈阿密巴塞尔的发起人也在谈论着巴塞尔为迈阿密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公关目的。

  而中国需不需要巴塞尔水准的画廊博览会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已经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与10月举办的“艺术北京”虽然占据了大量的画廊资源、场地和政府支持,但是交易额度还是非常低,多少说明了我们还不具备成熟的市场来容纳高规格的画廊博览会。在这一点上我想奉劝同行,不要一味好高骛远,应该在恰当的时间支持适合共同发展的事物。当然,如果巴塞尔真的想来中国也没有问题,不过大概和奥运会以及国际博览会一样,也需要得到较大的政府支持才能得以发展。

  大部分艺术家被市场左右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炙手可热,与当今国际艺术的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英美当代艺术的动向,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和以前的情况已经有所不同,如1996年之前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恰恰就是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而这10年的发展也并没有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更新的活力,却让双年展模式生根开花,铸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道路。尤其是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可以说只有很小部分的艺术家保留了个体的独特性,大部分艺术家都被市场所左右了。

  现场艺术伴随着上述的历史事件曾经在1999年到2004年之间有些回潮的表现,通过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等方面曾经一度繁荣。而如今,现场艺术已经慢慢地消失,除了小部分的艺术家一直坚持着个体、身体、体验的实验之外,多数艺术家已更加现实,无论他们是以何种艺术方式开始创作,现在都拿起了画笔。

  □李振华(北京策展人)

此景可待 去年第三届大山子艺术节开幕,一名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好奇的观众。2007年4月28日开幕的大山子艺术节,主题为“易·移”,将有视觉艺术、建筑设计、音乐戏剧表演等近百个系列艺术活动。本报记者秦斌摄

“创意”欲变创收?

政府支持能否让798艺术区迅速转型为创意产业园

  2006年,北京文化圈最热门的话题非“创意产业”莫属,从艺术家、研究者、媒体人到政府官员,为此召开的会议超过20个。这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刺激,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在年初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政策上已经开始支持和宣传;其次,则是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如今,位于大山子的798艺术区似乎已成为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代表。很少有人想到,四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工厂区,每平方米仅四五角钱租金也相对便宜。两年前,这里的艺术家还在和握有物业的七星集团为了大山子艺术节“明争暗斗”,如今一切都已改变,七星集团也成立了办公室来进行管理和协调,试图为画廊和文化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2007年大山子艺术节也将扩大,改名为“国际当代艺术节”。

  798艺术区虽然租金不断上升,仍然是艺术界最火的投资地点,2006一年来这里新增的画廊至少有30家。

  向创意产业基地方向发展,更明显的变化是政府投资平整了798内的部分坑洼老路,朝阳区也开始把798作为文化品牌进行对外宣传。但是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向,区内有不同的看法,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艺术家认为这里越来越浓的商业氛围已不适合艺术家居住,但是更多的人似乎并不认同,因为在这个全国画廊最集中的地方,可以更频繁地接触到国内外的收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