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艺术圈的人去逛草场地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2466   最后更新:2013/12/27 10:56:00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3-12-27 10:56:00

来源:VICE中国 作者:罗冉


草场地位于北京东北郊机场辅路,曾是王公贵族驰马狩猎的地方;如今,对无拘无束的包容让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在这里扎堆聚集,艺术区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本来人就不多的草场地出现了空旷的迹象;但即便如此,大部分艺术展馆仍坚守了下来。

我来到这里,是因为听说从11月30日开始的每天早晨,一位特别有名的艺术家(这里就不说他名字了)都会在 “艺术文件仓库” 门外的自行车车篮中放置一束鲜花,作为自己的一个作品。

我敲开了他工作室的大门,几经周折进去之后说:“我就问一个问题,三分钟就可以。”

他慈祥的脸坏坏地笑了:“开始。”

“你为什么用这么唯美的方式?”

“这个自行车是一个德国人留下的。我把它锁到门口了,每天买个鲜花放在车筐里,想拿它作为一个表达: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被无端示众是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每个人都很看重自由,那么买上漂亮的鲜花放在那,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仪式吧。自由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但它有时会缺失。”

听起来云里雾里的。

从他工作室出来,我又穿过一栋栋模样相同的灰色建筑,凭借号码找到了艺术家何云昌的工作室。2009年,何云昌曾将体内因手术取出的肋骨和四百多克黄金组合制成了一根项链,取名叫 “夜光”。

何云昌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家,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目视他从楼上下来,有一种 “妖魔鬼怪” 走过来的感觉。他有种与生俱来的冷幽默,倾听他阴阳怪气地讲话,如果不像傻子一样地乐简直天理不容。


我不是艺术圈的人,和艺术家聊天也有点吃力,但这里的氛围却和游客云集的 “创意区” 和 “艺术区” 们大相径庭:看着叫卖的路边摊、曲里拐弯的道路和灰尘弥漫的工地,都与草场地的 “艺术区” 名号格格不入。你仿佛难逃如来佛的手掌心,吭哧吭哧地走了半天,也出不去这个地盘;但不用走出去,也可以把什么事情都解决,因为这里面充斥着吃穿住行的丰富选择。

市井气息浓郁的百姓人家与艺术家们做邻居,他们的生存也依附着草场地艺术区。晌午,借着温暖带给居民们的好心情,我让他们聊了聊艺术家们带给草场地的变化:

包租婆在晒太阳

“我们这儿现在有另一个名儿,“小香港”,哈哈哈。晚上这条街灯火辉煌的,可漂亮了,卖什么的都有。这些艺术家来了挺好,他们把这里都包了才好呐!我们就都住楼房去了!还有,他们来了,这有了很多艺术培训学校,好多小年轻都租我们的房子,就跟财神爷似的花钱。但他们素质都挺高,都挺有礼貌。我们跟他们学了不少,他们有什么事我们也都尽量帮着解决。反正这里人的整体素质都提高了。”

厨师小伙在太阳底下抽烟

”搞艺术的人经常来我们这吃饭,生意肯定是红火了。但房价涨了,结果我们还那样,但房主们赚了。搞艺术的人着装也挺时髦的。我平常不太看艺术,但看他们在那创作艺术挺好玩的。”

小卖部大妈没生意

“没变化。超市、小卖部都随他们来了变多了,可生意还是难做。我们还是该干嘛干嘛,没影响。”

居民大爷在盯着房屋装修

“他们来了可好啊,带动了我们村儿的经济。治安也好多了,小姐那块儿,警察抄了好几次。我们这现在也没什么偷东西的。他们在村里搞艺术,基础设施好了,感觉我们也跟着沾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