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2006当代艺术文献展
发起人:北门骞  回复数:2   浏览数:2461   最后更新:2007/01/13 03:06:44 by
[楼主] 北门骞 2007-01-11 12:01:11
文字文字
质疑2006当代艺术文献展

年终岁末,美术圈的一出重头戏,无疑属于刚刚结束的“2006年当代艺术文献展”;这不仅在于其举办地是在中华世纪坛这一仅次于中国美术馆的场所;还在于给国内一位达骨灰级的名人吴冠中颁发了最高“文献奖”,及其“新人奖”这等提老携幼的美举;更在于它几乎云集了国内一线的批评家;其专业性之浓、之正让人不由得不刮目相看。而抢人气的又在于其展览宗旨,是向吾国内外时下火得不行的收藏家(自然也包括炒家了)提供一流的权威和学术平台。我个人透过各类媒体热闹无比的报道,对这么个岁末“大戏”,无需去现场观赏,已经知道其基本面貌;因为里面被咱们批评家所“保送”的各路艺术家,都是上了吾国艺坛“封鬼榜”的。说起来,被美术圈内大伙私下所不屑的官方展上是这拨人,国际上凡涉及中国艺术展的是这拨人,国内大大小小“学术展”的同样是这拨人。所以对这拨人而言,这2006年末,又一次被慧眼独识的批评家“保送”至“文献”大展,不过是让自己作品没闲着,用辆车或用飞机载着,从一展地托运到另一展地而已,就象与熟妇做爱,没啥。对吾国众多的艺术看客来说,也不过是自已眼球从以往冠于“双年展”、“油画大展”,这次转换成了“文献展”,仅仅是几个词语间眨巴一下。对钱比较敏感的一部分看客,比如我周围一些同行,则立马感叹起来:哇靠,又给这拨人逮着一个卖好价钱的机会啦。而我个人却意识到:现在被各种画廊和拍卖会,也被他们批评家自己高举起的“策展人时代”晾到一边去的批评家队伍,经过一段时间人还在,心不死后,这下子重新登上台来,而且要占领台面了;当然这是指他们作为一整体,作为个体,他们始终在台,只是在台角落或台后。这可是个不能忽略的问题。
如此说,是因为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比如比较民主与法制的,比如假冒伪劣不那么能够得逞的,在文化领域则不那么利益化,圈子化的,批评家所代表的批评存在,就象是一大群鹿后面尾随着几只虎视眈眈的狼,它们对于维系整个鹿种群强盛生命力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在吾国总是“可是”的国情下,批评,早已经成为一些批评家自家院子的一处“自留地”,还有点“话语权寻租”的意味。这,只有看看这些年批评家与其身边的艺术家总是结成的“老主顾”关系网,看看他们发表文章,到底是在搞批评,(那怕是隔靴搔痒式)还是在写“表扬信”,(那可是按字数计钱的哦)就知晓了。因此,现在这样一批批评家,以这次操办“文献展”为契机,登上台来,以诸如“学术性”、“权威性”、加上“经典性”名义,举起批评这只“无形之手”,对艺术市场与收藏进行所谓“导向”与“判定”;则就有些可疑了,至少在动机与目的上,别人有理由提出质疑。
是不是?让我们看看这一“文献展”的做法,这一展览再三标榜的就是学术与权威,但紧跟着的是一财大气粗的拍卖公司,而且也是明明白白宣称他们要为艺术市场提供服务,为藏家提供平台;这不说白了,在告诉天下的藏家(炒家)们,只有俺这里提供的“货”才是最正宗、最好的金字招牌嘛。这些年来美术圈包括批评家自己一直口诛笔伐的那种“合谋”,换句话说即是“串通”和“勾结”,不就是如此的?!如果真正标榜学术,要获得权威性和文献性,那么请不要搞市场“接轨”的一套,该展览前言曾提到德国的卡塞尔文献展,可人家的文献展从来有这么接轨过吗?如果不依托市场就没有资金,搞不起这种展览,那么请不要玷污这挺学术,挺崇高的“文献展”清名。(依其“前言”用中英文文献所考证义)时下吾国并不缺各种热炒的拍卖展,年度展,而且差不多也是这一拨艺术家在撑市面。这样做,岂不是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


一个商业意味再浓不过的展览,居然齐唰唰地云集了那么多批评家,几近凑齐国内批评家人数,这让我等看客即使想不怀疑咱们批评家们的素质都不行了。按理,批评家应该象作家一样,独立于天地间,属于单打独对的好汉;可现在,他们都为了金灿灿的艺术市场,名之曰收藏业,跑前台操盘的操盘,后台作支持的支持的,可谓步调一致,群策群力,这付帮忙帮闲的阵势,我们有可能在欧美国家的批评家那里看到吗?至少至今为止,那里是难于想象的吧。
但说批评家队伍的素质问题可能还是太书生气,而今批评家们之所以这么做,戳穿来说,其实就想“通吃”;即是说,艺术展览必须咱们来说了算,艺术好坏、高下也得咱们来说了算,最后,艺术这口袋里钱装得多寡还得由咱们说了算。这,前面几点已成为艺术圈的“潜规则”不用置疑了,后面一点,他们由此亦开始行动了,也快了。当然,反过来说,如果批评家如此作为,本是对吾国的艺术生态,艺术发展有益,有利,那让他们来当行业老大,来主宰一切倒无谓;然而,正如前述,在今日吾国什么都染成金的大染缸里,一群借此要捞金的批评家,唔唔,想起来,就不免让人后背骨凉凉的。


到此,咱们再来质疑质疑其“学术性”,这是在“文献展”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也是其展览的宗旨,是谓“学术给予市场于支持”;只是象我这等旁观者不免又要发问,学术在哪里?是在各批评家“保送”名单中?但如前述,这拨人本来就是各个展场,包括拍卖场的老主顾呀。是在这次评奖上?但这次评奖似乎没什么学术依据。因为个人在网上搜索了半天也末见评奖的学术阐述在哪里。(这种评奖理由总不至于是什么商业或学术秘密的)如此评法,岂不是又象以往那样,全凭批评家自我感觉、印象,甚至关系亲疏、人缘评定,一如吾国特色的“暗箱操作”。那么是在批评家平日一系列批评话语里?可好象也缺乏。因为观他们平日所持种种观点,本就是这时代“显学”,一直以来受国人青睐和热衷;但先前好多人因其陌生,雾里看花似地有点闹不明白,经过他们这几年做了类似“推广普通话”工作,到如今已成为路人皆知的街头流行语;时过境迁,人们也就期待咱们批评家再来点新的观点,哪怕再深化一下,可见着的仍是他们老一套“推广”工作,犹如方力钧的油画光头,多少年来光个没完没了。(除了上海的那个王南溟近来深化了一下其批评观,但他好象被批评家队伍开列出去。)因此,批评家们在这一“文献展”所发的高论,(就其基本观点)其实与其在十几年前发过的并没有区别。(唯区别的只是时间与语境)这般的“学术支持”,岂不是让人想到时下荧屏上一天到晚播放着的卖丰乳的,瘦身的药,后面总要来个教授、博士的,颇象给市场吃定心丸的一套。
个人因此想,既然批评家们也没有什么新的学术可道,先前那一点现在又谁都懂,那么,这样的“学术支持”让艺术家们自己来做,其实一样能做得来,做得好。自然前提是艺术家们也要集体做,还有需要几个能说会道的,(甚至能说会道都不需要,只有去雇几个“秘书”干就是了。)再就是他们要有足够自信心,(这年头的艺术家,由于话语权丧失,很多人连自信心都丧失了,尽管他们的外表都酷得不可一世。)没准处于实践中、实验中的艺术家的见地比批评家的更好、更精到,因为惟他们才知自己行当内,谁搞得更好,走得更远。进而我且想,这次全由批评家“保送”的艺术家名单,要是换成另一拨人,也一样具有学术,一样具有历史价值的;只有展览场地足够上挡次,前后台的人员足够庞大,还有再搞个学术定位,比如象前阵子有批评家,以“卡通一代”推出什么“八十年头后”的学术定位,不也卖得挺火的?过几年,若有人亦给写几本砖头般厚的“卡通艺术史”,还不一样经典的?
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进入经典。哈哈。


(说明一下,我在此所指的批评家针对的只是他们批评领域。因为批评家中有些本属于艺术学院里教授、博士,他们各有自己研究专业,而且术有所长;对此,个人不胜敬意。)
                      北门骞于2007年元月3日
[沙发:1楼] guest 2007-01-12 11:09:25
这么破的展览不值得说
[板凳:2楼] 北门骞 2007-01-13 03:06:44
这么破的展览不值得说
_________________
本人针对的现实问题,可不是就一个展览说的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