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香港社会运动电影节”:商讨与共治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698   最后更新:2013/11/11 10:03:10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3-11-11 10:03:10

来源:破报

文/Klavier Wong(香港社会运动电影节筹委)
图片提供/Nhm Wong

《顺宁道走下去》有不少片段是居民亲自拍摄的,特别是一些突如其来的威逼利诱势力。图为该片在街道上的放映现场,旁边就是当时抗争的场域,现在已快要变成豪宅。

香港社会运动电影节,简称社运电影节,一个由草根团体组织的平民电影节,走过十年,经歷规模的扩大,参与人员和合作团体的增多,影片题材的拓宽,延伸活动的多元化。而笔者我,2008年开始成為社运电影节的观眾,如今也成為电影节筹委的一员。电影节是我这几年来运动培力的场域,关於思考、商讨与共治。

社运电影节缘起

十一年前,俗称八楼的香港专上学生联会的社会运动资源中心(即现时的自治八楼),创办香港社会运动电影节。开始时的目标是以文化手段带出社会性意识以及思考,主要目标观眾為专上院校的同学,巡迴於各院校之间。由第二届开始,本著中心连繫院校同学及民间社会的宗旨、面向草根自主的运动方向、以及回到现场的实践,社运电影节进一步走向草根,连繫民间,开展巡迴於院校、草根团体以至行动现场之间。及至2009年的第七届社运电影节,开始实践对主流媒体批判思考及草根媒体的建立,开始拒绝主流传媒的採访。一来我们不希望主流传媒以猎奇的手法作报导,甚至扭曲电影节希望传达的价值,同时也尝试开拓一条草根的,主流媒体以外的传播渠道。从2011年开始,除了影行者和八楼作為主要筹办单位之外,电影节尝试招募共工(co-worker之意,来自公共,践行共工,回到工共)。

「影像,感动,思索,行动」是电影节的宣传口号。平民共治,民主商讨是嵌在电影节的价值。

影像真的有力量!

在刚接触电影节不久,我观看了一部关於香港扎铁工人抗争的影片。记得当时似乎是特别的加场放映,观眾只有小猫三两隻,包括我。影片好有力量,并不是我们在传播学院训练的规范格式精美製作的类型,但是,对於当时的我,一个对社会问题还停留在主流理解层面的大学生,感受到的是「运动 - 影像」的融合:影像本身就是运动。在社运电影节的片单裡有许多是香港市区重建的本土製作,当中有不少片段是被迫迁的居民,在受到强权势力威迫的时候用录影机作為武器记录下来的,例如《顺宁道走下去》,《街.道-给「我们」的情书》。2012年播放的《匈牙利2011》(Hungary 2011 / Magyarország 2011),由11位匈牙利导演每人5-10分鐘的短片组成,零片酬,以合作创作的形式宣示对右翼政府削减艺文财政和排外政策的不满。影片最末,大导演Bela Tarr一句「还拍什麼片?起来做事啦!」,不单詮释了如何用影像作為抗争手段表达对强权的反对声音,更有「振臂一呼」的号召力量。作為阅听人,从影像得到的感动,不再是只有3D立体声的纯感官震撼,而是源自社会的多面向,战争与和平,压迫与解放,囚牢与自由。观看社运电影节的影片,世界变得不那麼美好,因為见到压迫常在,强权彷彿是永远打不倒的大怪兽。但是,世界又似乎变得更有力量,波兰单亲母亲佔领房子,委内瑞拉民眾尝试共治社区,菲律宾移工集体抗争带来政策的改变......从中不由得惊叹「原来生活可以这样」。

象征《街.道-给「我们」的情书》其中一个图景。该片是十年来旧区的居民和投身土地自主运动的义工们的共同创作。图中的意象正正表达了这些年以来的在地深耕与培力。(图片提供:香港社会运动电影节)

我们要效率还是要思考?

在电影节的核心价值裡面,「共」是不得不提的关键字。有人觉得马克思的一套已经过时了,「共」只是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而习惯了代议政制的某套民主论述,也觉得少数服从多数是理所当然。特别对於香港人,讲求效率是其的特质,例如官员也常常以「议事效率」為理由促请立法会议员迅速投票表决。在电影节的运作中,大家实实在在地试验并实践如何民主商讨共治。

每次开会,就著讨论的问题,各位畅所欲言,没有限定的发言时间,也尊重不同的发言风格(在议会裡面,如果铺陈一番都没说到重点,应该会被赶下台吧?)。大家尊重的是不同个体所拥有的不同思考方式,学习聆听和理解每个观点的前文后理。也许,这就是商讨式民主的开端。而对於常年习惯了讲求效率的我,的确经歷了适应的过程。会议从晚上八点持续到凌晨,我会找各种藉口逃离会议。但久而久之,我在这个冗长的讨论过程中,体会「相互尊重」的宝贵,也明白到「效率」有时候会和「深思熟虑」產生矛盾。毕竟,一套论述的產生,需要经歷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而这个过程难以用分秒衡量。

这几年,电影节招募「共工」,本著的是共同工作的意念。当我成為共工,有意无意地还是保持一个「志工」的态度,等待分配任务。但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份宝贵的「相互尊重」,菜鸟的意见也有价值,每个意见都有其思考过程。我感受到被聆听,意见有被讨论被接纳。从菜鸟走到今天,在这几年相互尊重的,冗长繁琐的,不按主流规则的商讨裡,我除了学习聆听多元声音,学习接纳多元表达和行动方式之外,我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从选片,资料蒐集,放映安排,到资源开拓。

何先生是深水埗基层居民,他在天台的家曾经受到迫迁。他形容自己是“多管闲事”,几乎每次的市区重建抗争都有他的身影。图为何生在《顺宁道走下去》出现的镜头。

一份内化到身体裡面的价值

电影节的影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非商业创作,没有花钱购买播放权,我们用华文字幕交换对方给我们的播放权,而最宝贵的更是来自不同地域/领域的社会运动资讯交流。电影节不但让我有信心表达无论是多麼白痴狂妄的想法,也让我有信心去开拓我可以做的事。作為研究所的学生,学界是我的网络,不但是本土的,还可以是跨境的。从亚洲到欧洲,我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成為我扩宽社运网络的场域。「社运的相互支援与分享」,彷彿已在身体内化,也成為找寻运动资源的嗅觉。在西班牙马德里碰上矿工深夜大游行,我和当地无政府组织的运动者走在一起,手勾手面对警方的盾牌。在爱尔兰都柏林的学术会议上听到几个社区媒体人的分享,我取消第二天观光行程而改為造访他们在平民区的社区媒体工作室。在力菲河畔的道别,他们和我逐一拥抱,击掌说一句“solidarity” – 这个在彷彿从来只有在书本上出现的说法,突然之间有了触感与温度。

社运电影节,作為一个草根文化活动,尝试在主流金钱主导的文化產业以外,带来关於世界各地社会行动的影像。除却感官的享受,更多是企图通过影像给阅听人带来对社会与个人的思考。社运电影节也作為一个运动,尝试从内部沟通实现参与者的运动培力,从外部资源共享实现跨领域的运动连结。十年以来,有人员的变动,跨境/跨领域的团体连结也未能尽数长期保持,但,一切尚在实验中。而民主,又何尝不是呢?

香港社会运动电影节
时间:10/5~11/30

http://smff2013.wordpress.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