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艺术绽放“非理性之美”
发起人:香烟头  回复数:1   浏览数:1541   最后更新:2013/10/14 10:10:38 by 香烟头
[楼主] 香烟头 2013-10-14 10:07:50
[沙发:1楼] 香烟头 2013-10-14 10:10:38
南京日报 2013年10月13日

一张橙黄底色的画纸,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黑点,画纸中央,是一张孤立无助的苍白脸孔。在一片亮橙色的海洋中,那张神情呆滞的面孔似乎即将被周围的色彩吞没,却又在挣扎着想要逃脱……这幅名为《挣扎》的画作,出自南京一名精神障碍康复者张玉宝之手,在艺术领域,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原生艺术家”。

  10月10日,一场名为“非理性之美”的中国原生艺术10人作品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和平日里那些水墨山水、工笔花鸟作品相比,这里展出的56幅画作显得另类而前卫:天马行空的构图、明亮而大胆的用色,近乎癫狂的形象……观众也许很难想象,这10位原生艺术家都是精神障碍康复者,而且几乎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美术教育。用策展人、南京原形艺术中心创始人郭海平的话来说,他们是用“精神的形状”来描绘“非理性之美”。

   原生艺术很“癫狂”——
  
  用铅笔尖“击打”烟盒纸作画

  张玉宝的这幅《挣扎》,在南京艺术圈已小有名气,甚至有人曾出价10万元求购。然而,在原生艺术家这个群体中,能像张玉宝一样得到社会认同的少之又少,他们的生活与创作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涩与艰辛。

  33岁的张玉宝只有初中文化,早年一直在南湖附近卖馄饨,后来因精神分裂被送进祖堂山精神病院。尽管身体已经康复,但因父母离世、妻子失踪,失去监护人的他至今仍住在医院里。画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每画完一幅,心里就会舒服一些。”

  2000年,47岁的吴美飞患上了精神分裂,闲居在家的他因严重焦虑屡屡有轻生的念头。苦闷无聊时,他会情不自禁地用铅笔的笔尖在香烟盒的包装纸上不停地点击,每天击打七八个小时,时间长了,这种敲木鱼式的创作渐渐形成了一些抽象图案。吴美飞的原生艺术创作也由此开始,他每完成一件作品要像这样连续用笔尖击打六七天,而画画也成了他平复心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后来,吴美飞来到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住了一个月,此次展出的《鱼》、《牛》、《鸟》3件作品,都是他在南京第一次拿彩色铅笔“击打”出来的。画面中抽象的构图和大胆明亮的色彩,有一种震撼心灵的美。

  51岁的李奔曾是一名银行职员,后因患精神分裂失业在家。家里那间10平米的小房子,成了他与世隔绝的画室,屋里的纸盒、木板、铁皮上都被他画满了图案。李奔的创作过程也很奇特,他每次画画都是先用笔或抹布在纸上打好底色,他说自己在底色中能看到图像,然后再用画笔将图案描绘出来。郭海平至今还记得李奔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不画画,我这辈子就完了。”

  借助绘画辅助康复——
  
  “画画是创作,也是一种艺术治疗”

  “原生艺术”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艺术家杜布菲在1945年提出的。杜布菲认为,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熏陶的精神病患者、囚徒、社会边缘化人士或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自发创作的艺术,都可以纳入原生艺术的行列,因为“他们创作的主题、选材、表现方式不受到任何古典或流行艺术的干扰,完全是发自内心的”。8岁那年,郭海平亲眼目睹自己的哥哥因为精神分裂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成了他后来探究精神障碍病人内心世界的最初动因。2006年,郭海平来到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他用了3个月时间与300多名精神障碍病人互动交流,那些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教育的病人们创作的作品,让他对原生艺术有了切身的感悟。

  2010年,在朋友的资助下,郭海平在江心洲创办了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机构——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他希望通过这个“艺术互助”项目,帮助具有艺术天赋的精神障碍病人进行辅助康复,也借此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与偏见。

  这次展出的原生艺术作品中,有一组描绘老南京街景的写实作品,如《朝天宫》、《江心洲》、《柚子巷》等。这些“老南京组画”,是一位名叫居年喜的南京铁路工人,用圆珠笔、铅笔、蜡笔在捡来的废纸上一笔笔画出来的。

  说到这组画作,郭海平有些伤感。他告诉记者,居年喜在患上精神分裂后,把自己关在房间内长达30年,几乎从不出门。他在房间内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捡来的废纸上描绘记忆中的老南京。居年喜的妹妹曾找到郭海平求助,但居年喜始终不肯把自己的画拿出来示人。直到两年前他患中风住院,妹妹才得以把画拿给郭海平看,看到居年喜用最简陋粗糙的工具材料完成的几百幅画作后,郭海平大为震惊,遗憾的是,居年喜因中风已经无法再画画了。

  “只需要一张画纸、一杆画笔,他们就可以重获新生。”郭海平说,在西方,绘画、音乐等艺术治疗,已成为精神障碍康复的重要手段。而在国内,大多数病人连最基本的创作条件都享受不到。“这次参展的10位原生艺术家用的都是化名,我最初和他们联系时,很多家属都拒绝合作,一旦被贴上精神障碍的标签,他们在社会上会面临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一幅画打开一扇窗——
  
  “这场展览是南京博爱精神的最好体现”

  连日来,这场有些前卫的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展厅里的一件件原生艺术作品,让人们得以走进艺术家们潜意识里的心灵世界。

  “这是一场伟大的展览,不能因为参展者是小人物而说他们不伟大。”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赵绪成看过展览后说,这次原生艺术展在南京举行,是“博爱之都”这一城市精神的最好体现。

  “《挣扎》这幅画我印象很深,有一期《MAP》杂志就是用它做的封面,只是当时不知道是谁画的。”昨天下午,慕名前来参观的南京艺术学院大三学生项乐乐对记者说,《挣扎》这幅画让她想到了蒙克的经典作品《呐喊》,“《呐喊》里充满了挣扎和压抑的气息,而这幅画里除了压抑还流露出一种无助。蒙克生前也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真正纯粹的艺术往往就源自于某种癫狂吧。”

  看过展览后,在南京某小学任美术老师的秦颖感触颇多,“孩子们的画天马行空,很有想象力,但按照传统美术教育的标准,那样画是不对的。有时候,我也会有疑问,这样模式化的教育会不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秦颖对现场一幅《在天上看到的三座山》印象最深,画中布满了很多杂乱的圆圈和线条,乍看似乎难以理解,她看了作品介绍后才理解,画家是从悬浮在天空的视角描绘了故乡六合的三座高山,“我相信,他们的心灵是自由飞翔的。”(朱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