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画廊 “向文人学习4”开幕式:2013年9月14日下午4点至7点
发起人:ovgallery  回复数:10   浏览数:2414   最后更新:2013/09/20 11:24:23 by ovgallery
[楼主] ovgallery 2013-09-10 14:24:17

届时有 Girolamo Marri的现场行为艺术

孔子曰:
生而之知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是在“向文人学习4”这个展览中我们所秉承的哲学。 在这个系列展览的第四季,我们要求参展艺术家首先审视文人:他们的哲学(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 他们在庭院装置和绘画中表现出的审美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所扮演的角色。在这里你不会找到一个机械模仿大师,而是反思,不仅是文人传统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 也有社会经历的冲突,当这些价值观互相碰撞与当代景观巨变时,我们所经历的困难 。


[沙发:1楼] ovgallery 2013-09-11 15:55:03

李消非

“一包盐”, 中英文字幕, 彩色高清视频, 7分23秒, 2013

盐, 作为每一个人的必须品, 却被人们忽视, 它常常不如直接的主要食品那样受人关注, 它躲在它们的身后, 隐藏在其中, 很难掀起大的关注, 更不可能成为精神需要, 只有在偶尔盐罐见底了的时候, 人们才淡淡的说一句:哦, 该买盐了。于是, 就有了 “一包盐”。

那些制盐的过程、运盐、厂区、生产者以及所有的有关无关的人和场景, 在阳光暴晒下却显得阴郁的色彩, 在静穆的镜头里, 缓缓地来到, 走过, 一言不发。


Li Xiaofei

“A Packet of Salt,” Audio, Color, HD, PAL, 07'23'', Chinese, English subtitles, 2013

Salt — a necessity for everyone — is often ignored by most people. It is frequently overlooked, as a part of the whole meal, an element to which people don’t give much thought. It is hidden behind the food, hidden within it. It has trouble attracting our attention, and it wouldn’t be counted amongst the spiritual necessities of mankind. Only occasionally when salt runs out, do people say: “Oh, it’s time to buy some salt.” Then we find "a packet of salt." 

The process of making and transporting the salt, the producers, people and factory either have something or nothing to do with it. Under the bleaching rays of the sun, in the silence of the lense, people slowly approach and pass by the camera, without saying a word.



[板凳:2楼] ovgallery 2013-09-11 15:59:42

柴一茗

西游记 1和2, 水墨在宣纸上, 161 x 35 cm, 2009

作品的名字可以叫 “西游记”。其实也可以叫梦游记, 因为里面有很多意象。这些画画的都是白日梦, 睁着眼睛做的梦。

我作画的意图之一就是让观画的人产生新的想法。我只提供想法的开始, 剩下的交给观众。作画的方式是最冒险、最随机的。在开始画的时候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的。我画的形状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我的画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说像浮世绘。里面什么都包括了。有些(画里的)人是透明人。画面里有各种各样的穿越。

中国古画讲 “读” 而不是 “看”, 要像读书一样地读画。我的画就是可以拿起来读的。

它需要近看, 远看会乱。有些(画里的)东西是用来迷惑的。我希望看我画的人有在参与一场游戏的感觉,走进到画里面去。

我作画时脑子比较杂乱。中国的宗教、西方的宗教都有。时间、空间, 现在、过去, 西方、东方交错在一起。

(作画的)想法由一个点开始, 慢慢生出。人的脑子都是乱七八糟的, 特别是现代社会, 很容易受到诱惑。就像我, 一会儿想看电影, 下一会儿又想吃薯条。我的画就是我, 一个乱人, 乱七八糟的人。

我在画中融合了各种画法:粗的笔法、细的笔法;双钩法、没骨法;直的线条、散的线条……一般人不会把这么多画法放在一起。齐白石这么做过。他画的青菜和虫子,前者用一大块颜色渲染, 后者轻轻一点。不过他只混合了两种画法并且是写实的, 我的是混搭的。

我的构图很随便, 让它随意扩张, 先不正常, 然后让它慢慢趋于正常。就像某些人一样, 看上去正常, 但一开口就暴露了。我就是把我的画伪装成正常的样子。

画画的时候我会改变画纸的方向。怎么方便怎么来。

我画画时思维不采用固定的模式, 那样太无聊了, 没劲。我采取开放的想法。

我的画画了两遍。第一次是画在一张大纸上, 然后我把画剪开, 拼接, 重新组合。过一段时间我有新的想法了再画第二次。

过去喜欢画简单的画, 头脑中有一个主意一道闪光, 然后就画出来。但现在感觉总是画简单的很无聊, 所以现在的画更乱更复杂了。

画纸是用十张宣纸叠合在一起, 可以任意折叠。

Chai Yiming

Journey to the West, Nos 1 and 2,” ink on xuan paper, 161 x 35 cm, 2009

The name of the work is "Journey to the West," but it could equally be called “Fairy Dream,”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images. I draw daydreams, the kind of dreams that happen when your eyes are open. 

One of my intentions in painting is to bring new ideas to the audience. I only provide ideas, and leave the rest to the audience. At the beginning, I have no idea how a painting will turn out, as the way I paint is very adventurous and random. The shapes I paint lend themselves to various different associations. To some extent, what I paint is like ukiyo-e, which encompasses a wide variety of subject matter. Som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paintings are transparent people, who find themselves within various forms of time travel.

Chinese paintings are not “viewed” but rather “read,” like reading a book. My works need to be read closely otherwise they seem chaotic. Some elements in the picture are employed to confuse the audience. I want those viewing my works to enter into the painting — to take part in the game. 

I paint in a state of chaos, combining Western and Eastern religious elements of time and space, the present and past. West and East are interwoven. 

My works begin at one point and meander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human brain is always a mess, especially in modern society. I have an urge to see a movie, and then later I want to go eat French fries. My works reflect myself, a chaotic person.

My work blends together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coarse and fine brushwork, double hook calligraphy, straight lines and scattered lines and painting without an outline. Usually people do not combine so many different techniques. Qi Baishi used to paint images of green vegetables with worms or insects sitting on them, rendering the former with a big swath of color, and painting the latter in a delicate way. However he only combined two types of painting styles in a realistic fashion. My works are mixed. 

My compositions are very casual, giving them a feeling of freeness and constant expansion. At first a painting appears abnormal, before I coax it to slowly return to being normal. This is not unlike some people who look normal, but reveal their true natures when they open their mouths. I just disguise my painting in a cloak of normalcy. 

When I paint, I often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paper in the aim of convenience, and never use a fixed mode of thinking. I prefer an open working method, as a fixed method would be boring. 

I create the works in two steps. First, I draw on a large piece of paper, then I cut up the painting, put the pieces back together and reorganize it. After a while, when I’m inspired, I come back to the paintings and work on them again. 






[地板:3楼] ovgallery 2013-09-11 16:02:07

李海峰

“假山”, 铅笔素描, 纸本,          175 × 75 × 4 cm, 2011

假山作为一种庭院陈设, 是人们来满足回归大自然的假象夙愿。而当这一夙愿成为我们的山寨文化时, 真正的 “假” 在现实生活中便泛滥成灾。漂浮在假山中的塑料袋是一种力量的对比, 也是一种平衡的互补,它既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也是当代文明的写照, 我们不知道塑料袋里有什么, 但我们因为它有了好奇, 有了幻想, 有了打开它的冲动......

Li Haifeng

“Rockery,” pencil drawing on paper,                      175 × 75 × 4 cm, 2011

The rockery, as an element of the garden, acts as a symbol of the long-held human ambition to return to nature. But this long-held ambition has morphed into a kind of “knock-off” or shanzhai culture. The plastic bags floating in the rockery create a contrast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but also complement the balance of the work. The bag is not only a produ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but also a portrayal of modern civilization. We don't know what's in the plastic bag, and this creates a curiosity, a sense of fantasy, which stimulates an impulse to open it.




[4楼] guest 2013-09-19 11:13:39
Girolamo Marri: "神秘的主人, 他的论文, 他的徒弟和他们妄想出来的晕眩的任务," 装置和行为艺术, 现成品, 2013



从文人坐着的树下, 树脂甚至使他们的头发粘满了智慧, 或者我们适合去相信, 头发粘粘的弟子成为师长教其他弟子,虽然有时他们会改变主意,疯狂地跑开。主要是教更多的徒弟, 甚至在更多的树下坐着, 将毛笔蘸上墨,沉思状抚着他们的长胡子, 长他们的指甲。几个世纪以来的几周, 一直到这个画廊的混凝土楼板,真理被传递给我们, 我们双手交叉, 用几分钟时间来推测其价值。

正如之前的作品,我的兴趣在于沟通的形式及其缺点,以这样的方式, 真理的颗粒脱落流失, 因其被从这个人传至另一个人, 从这里到那里又回来,真理不是一把椅子, 如果我们试图坐于它之上, 我们会连同我们的屁股一起掉到无情的地板上。
[5楼] guest 2013-09-19 11:22:12

Monika Lin: “24孝范本”, 24 x 22 cm, 2013

24孝的范本是元代学者郭居敬编写的故事。这个故事阐释了教孩子孝顺的重要性。包含了这样几个故事:母亲咬自己的手指, 在外砍柴的儿子立刻觉得疼痛, 便赶了回来;另有孩子赤身坐在父亲床前, 让蚊子喝他的血, 以防蚊子叮咬父亲。这些故事对过去的几代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但对于家庭生活的态度和实践在最近几代人里业已转变, 部分是由于城市化和人口迁移以及新一代对家庭传统观念有更多独立和疏远的态度。

在今年的7月1日, 通过了一条新法律用以解决孩子在家和社区之间辗转, 留下不断增长的没有被适当照顾或缺乏频繁的家庭互动的老人们。该法案称为 “保护老年人权法” 有九项条款, 制定了孩子们对于 “精神需求的老年人” 的责任和义务。家庭矛盾有许多层面和成因。个人在拥挤的公众假期花费大量金钱长途跋涉(公认为是世界上每年最大的人类迁徙), 这是一个负担, 也有无法得到改善的一些问题。因家庭不和而疏远不是正当理由。然后还有那些会想办法绕过法律的人。已经有企业家提供代替后辈探望老人的服务。


[6楼] guest 2013-09-19 11:31:22

欧阳文东: "去'物质'化雕塑 — 去典雅1,2",装置,沉香,檀香,安息,砂子,铝板,尺寸可变,2013

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质疑作为经典画作和具有永恒性象征的大理石和木材所代表的永恒性。这也是美术馆未来所面临的问题。这应该是艺术家作为个体内观自省的进步。伴随着这个质疑,塞尚开始解构绘画,杜尚用小便器来发问,博伊斯直接用人体来表达雕塑的内在精神。这股个人心性释放的洪流,持续到今天,的确产生了不少惊世之作,但在这漫无边际的表达,甚至“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当代潮流中,艺术家在宗教情感、哲学观念、出奇点子和市场运作等等的自我裹服下迷失了,公众也迷失了。

这是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反思的东西。不过,我们如果把这个看似难以收拾的当代艺术的混乱现象在几千年艺术实践的长河里,看作是孩童时期话。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孩童会成长。西方从黑格尔到丹托的艺术死亡论在这里就显得哗众取宠了。当然,如果艺术困扰于以服务为根本,或是困扰于以抽象观念为本,这都会使艺术处于行尸走肉的“死亡”状态。

中国天人合一的中道就是这个迷失的解决之道。中道:既不偏于心,又不困于术。借茶人的话: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

去“物质化”雕塑,在减弱人们对已知物象的惯性审美中去学会不同的观看,就是向外和向内的两种观看。只有这种艺术家放下驾驭的心术两无,和公众放下对惯性审美的依赖。艺术才会作用于每个人。


[7楼] guest 2013-09-19 11:34:39

魏青吉: “山-水”,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70 × 136 cm, 2009

“水墨” 并非我身份的标签,也非文化权利斗争的工具,而是我观念表达的自觉选择 — 我喜欢也善于利用这一媒材,其极强的可塑性预示着在绘画语言表述上的无限可能。
画面成为我各种经验和感觉、思维和记忆出没无常的开阔场所。在具有 “悬念” 与 “泛宗教化” 的情境中,蕴含的或许是新的想象、个人激情、潜意识、历史的印记、宗教的神秘,当然,也不乏性感与诱惑。

对于我的近期作品而言,基本上是与记忆或日常生活有关。我热衷于探讨传统与当代的关系,确切的说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多少是我们自身所一直具有的,它们是以何种状态呈现着。传统作为一种精神流动体可以使我们记忆连贯,同时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保证人类在常变常新的同时,仍具某种我们可以辩认的东西。当然我们不可能回到以前,也不能以和过去同样的方式进行表达,我致力于让传统的媒材发出新的声音,无论是图像还是观念都应该与自身的和日常的经验有关。

我所关心的是传统与今天的关系本身 — 尽管是含糊与暧昧的,但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至于这种关系是衔接还是背离?那已并不重要。我尽量只提示而不阐释,作中性表达,避免使自己的叙述落入到一种新的“话语权力”之中。我所坚持的这样一种绘画的方式实际上也就是我现阶段的文化立场 — 不以更快为目标,不以更新为标准。


[8楼] guest 2013-09-19 11:44:42

许志锋: “人工石榴”, 综合材料,石榴树, 土壤, 铁网, 水泥, 2013

对于盆景, 我更倾向于没有盆的景。城市就是一个无盆之景, 对自然的憧憬也是对自然再定义的自我塑造。行道树, 高架绿化也许都是这个作品的母体, “人工石榴” 挑战的是束缚和解放的循环。




[9楼] guest 2013-09-19 11:47:34

许志锋: “人工石榴”, 综合材料,石榴树, 土壤, 铁网, 水泥, 2013

对于盆景, 我更倾向于没有盆的景。城市就是一个无盆之景, 对自然的憧憬也是对自然再定义的自我塑造。行道树, 高架绿化也许都是这个作品的母体, “人工石榴” 挑战的是束缚和解放的循环。





[10楼] ovgallery 2013-09-20 11:24:23

吴建安 (竹子): “竹林”, 纸上木炭和铅笔, 79 x 110 cm, 2011

自古文人都画竹, 如何在当下的语境去重新诠释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一次经过北京一个刚造好的小区, 园丁在给刚种下的竹子扎固定支架, 用的还是竹子, 这一幕触动了我。这种形式感似乎刚好能影射出中国当下城市生活的一种状态,疯狂的建造, 一栋栋高楼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在楼房的间隙里插几跟竹子, 铺几片花草就是所谓的“自然”。一个建筑师的朋友说:我们再也画不出宋人的山水是因为我们离自然远了。我想现在我们逝去和远离的不仅仅是一片竹林和几枝花草的问题, 我们正在丢失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精神。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