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son Schrager:谁都得跳欧美画廊挖的坑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1   浏览数:2003   最后更新:2013/09/12 17:33:05 by guest
[楼主] 灰常灰 2013-09-09 09:20:49

来源:观察者网 文:Allison Schrager


一个画廊经营者和一位经济学家走进一间艺术画廊的开幕式。展览中的绘画作品的主题是强奸肢解尸体。经济学家被吓到了,但是经营画廊的说这幅作品很棒而且这个画家会有一个很光明的前途。画廊经营者是对的。这个画家现在可是一位炙手可热的新兴画家,他的作品能卖出几万块美金。

确实,艺术品市场对于外行人来说真是莫名其妙。你觉得一幅画挂在你家墙上会不错;也就是你自己对艺术品的审美定位,决定了它的价值。那一副被肢解的尸体怎么会很厉害很成功的样子?但偏偏这样的画作在艺术市场被认为是非常不错的。

想要知道为什么,你必须先了解美国和欧洲的画廊经济环境。几乎所有主要的艺术品交易(指从画家手里直接买而不是另一个收藏家手里)是在画廊完成的。画廊定下品味和价格——其实说定下价格都只是个保守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地方都是操作价格、都是非法的。

出于经济利益而去控制市场是令人担忧的。在许多市场里,价格操纵会导致市场扭曲,短缺和效率低下。但在主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中,以这种他们独有的市场操作方式,当代艺术品每年能产生上百亿的利润。那更加规范市场会不会更好呢?那样是否会让艺术品更加的便宜,更加平易近人并且让更多的艺术家有工作么?如果你问画廊经营者们为什么不能“根据市场来定价”,他们也许会告诉你是为了保护艺术家们。这听起来像为了利益讲的虚伪的话,但是多少也有一点儿是真的。艺术品本质上是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价钱,反映出他所有价值的信息。艺术品的价格是很主观的。一幅画的成本也就是画布和颜料,然而超越这个价钱的就是关乎品味和鉴赏的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行业制定了一套复杂的步骤去批准那些为数不多的画廊,收藏家和藏馆,决定了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些拥有画廊或者在画廊工作的经销商通常会砸很多钱去为某个画家创造品牌。然而艺术家通常需要很多年成熟,并且经历一些起伏不定的阶段,所以任何一个被认为是夸大或是高估了的画家都会成为经销商的诅咒。

一个经销商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高估一件作品因为当这件作品卖不动的时候,他们无法降价销售。经销商也许在控制价格上面有非凡的能力,但是那些有品的收藏家也都是很懂行的消费者,才不会那么简单地出高价买下。画廊经营者宁愿放弃一个画家也不愿意降价出售。因为这么做会对这个艺术家的价值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且也表示这个画廊的品味有问题。

但也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人工操作的价格不靠谱。如果定价能够能加实际一点也许画家们的就可以度过那些起伏不定的困难时期或者是作品价格太泡沫,作品卖不出去的窘境。

建立品牌操纵价格

在大多数市场定价是公开的并且价高者得。这个做法也许是不完美的,但是在有供需关系的地方这个定价方法还是不错的。价格反映了他们的市场价值。在主要的艺术品市场这很难做到,因为画廊经营者对价值保密,交易价格对买家来说尤其重要。艺术品价格不是由市场定价的。

画廊为他们代理的画家投入很多的资源。他们访问画家的工作室去指导他们,培养他们和收藏者的感情,为他们的职业出谋划策。但他们也许只能短期地代理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画家因为画家进步了之后便会转向那些更为高端的画廊。画廊通过参展或者艺术品交易会,比如巴塞尔的艺术市场来推销画家的画作。在一件新作示众之前,画廊已经将它推荐给了有意向的客户,包括藏馆还有公共和私人的收藏机构。他们在一些主要的收藏者里选择买家是为了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既这个画家的作品是被艺术界所认可的。这样做能提高这个画家整体作品的价值,并把画家的声望抬上一个更高的层面。画廊为了以后续跟踪这幅作品也想多了解买家信息。以确保将来有机会能在展览上展出此作,还有就是不要让作品流入二手拍卖市场。

控制市场对于画廊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他们不会将作品卖给那些会在二级市场拍卖市场出售作品的收藏家。二级市场的艺术品通常是在拍卖行交易。一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进入拍卖行,那这件作品的价值也就是公开的了,任何人(通常他们对这个很鄙视~)都能买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画廊经营者为了控制价格,在拍卖会上买下自己画家的作品。

尽管画廊的在整个市场挥舞大棒控制价格,但还是有一些可以观察到的定价因素的。艺术品经销商MarlaGoldwasser分享了她量定艺术品的价值标准。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学价值。它不需要看起来非常漂亮,当然看着漂亮总是加分的。有煽动性或者特别感人的艺术品会被认为是更加有价值。红色的艺术品通常会比其他颜色的艺术品更好卖。FelixSalmon注意到波尔卡圆点的大多数作品有有更高价值(比较相同事业阶段的艺术家的类似作品)。稀缺性也是一个能使作品升值的点。一副有许多复制品的作品总是不如一副独一无二的来品来的值钱。成本和创作方式也起到作用——作品的大小和材料经常影响到价格高低。通过画廊,尤其是高调的画廊卖出的作品价值会越高。Goldwasser承认有时候你在大街上用很少的钱也可以买到一件同样吸引人的作品,但那样你就失去了投资价值也错过了一个收集社会名望的机会。

谁都不敢也不愿跨过画廊交易

几年前我认识的一个纽约来的年轻的艺术收藏家在纽约的画廊买了一幅画。几周之后她去迈阿密的巴塞尔艺术品交易会,一个名人看到了这幅画。他以超出她出价的50倍买下那幅画。她拒绝了,然后他提高价钱到了一个可以让她将来都不用再工作的价钱。她解释道她并不是在和他讨价还价,只是任何的转售都必须通过画廊,这样他们能够拿到佣金并且选择价钱,而不是由她来做主。这个年轻的收藏者知道如果做成了这笔交易会有怎样的后果。或许她确实拥有这幅画,但是未经画廊同意而高额转卖这幅画会给她在艺术收藏界的名誉记上黑名单。对于她来说这样的下场可不值得拿几百万美金去交换

艺术收藏者与任何其他市场中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都不一样。大量地艺术品收集既耗时间又耗金钱,所以收藏者一般都很有钱。我曾经和一位美国负有盛名的收藏王朝的成员聊天。他的家族对美国艺术界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艺术收集更多的是一份副业而不是对于追求利益”他这样说。他热爱他的众多藏品,但社交利益却是他一个很大的兴趣所在。他是一个收藏家社区的成员。他们经常一起去艺术品交易会,享受着针对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收集开展的善意的竞争。他的生活陪伴着主流收藏家,经销商和艺术家,但他本身对这个行业保持怀疑。他相信价格都是臆造的,不好的作品经常卖的太贵,并且他对许多经销商的诚信保持怀疑。我和一些收藏家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也都赞同此观点。就算如此,这些狂热的收藏家,相信他们见多识广,极少出过高的价钱。而且他们也非常享受自己所从中得到的东西。

新兴的艺术收藏家JeremySteinke不仅仅注意那些漂亮的艺术品。他的目标很精确,他要那种能说故事的作品。即使它看起来可能令人不安,或者尺寸非常之大。SandiniPoddar,古根海姆的前任馆长,她寻求的是独创性和观点的表达:“伟大的艺术应该传递一种思想”。许多她所喜爱的亚洲的和中东的艺术家都是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必须展示好的技巧和一个能使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或者如她所说“不按规矩出牌”。不仅仅与艺术家同时代的同行相比,更要在整个艺术史中与众不同。

大的藏馆和有名望的收藏家经常支付更少的钱并有特别的渠道接触到一些特别的作品。JoanYoung,古根海姆的馆长业务总监,表示藏馆能够得到高达30%甚至更高的折扣。你也许会认为作为享誉盛名的古根海姆藏馆的永久藏品对于艺术家品牌是非常有价值的,藏馆完全值得一个更高的折扣。但是Young告诫说:“你必须选择在哪儿出击”。即使古根海姆也面临竞争而且需要和画廊去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适当地补偿他们。

别的选择真的更好吗?

价格操纵发生在主要艺术市场最顶层。当然也存在低端的艺术品市场,都是些小的不知名的,在都市外围地区的本地画廊。那儿明码标价,交易价就和标签价一样,并且画作被卖给任何街上任何想买的人。这类收藏者收购作品仅仅因为他们喜欢。但是在这类画廊出售作品的艺术家通常不太可能通过卖画养活自己。

如果画廊不操作价钱的话,市场机制会不会更好,或许拥有更多有工作的画家?在美国和欧洲的画廊制之外,另一种模式存在于中国的市场。不像西方的主流市场,中国50%的主要销售发生在拍卖行。这看起来更加高效,因为价格在市场中可见,而不是由画廊来选择的。但是中国的市场非常的不稳定,许多看法是市场过热,而且拍卖过程中的价格操作也非常常见。

另一个选择是回到画廊制前流行的赞助人模式。相比赞助人模式来说,画廊制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能给艺术家提供更加稳定的生活。在赞助人模式下,画家的全部的生活是依赖于那些少数有钱人的慈悲心上的。这种模式使得画家只有接触到那些富裕的赞助人才能支持生活,而这样的画家毕竟不多。画廊制促进了收藏者和画家之间的关系,并且还会包装推销画家。若不是有这层中介机制,许多画家都无法好好发展。

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使得画廊制更加透明。就像房地产业买房子一样,把作品的价格明明白白写出来。1988年开始,纽约州要求画廊“明码标价”,但是通常画廊都不这么做,又或者那些价码牌和实际销售的价格完全不一样。

实施这样的规定或许是个出路。如果价格透明,作品的价格会降下来,让更多的收藏者也有机会接触到。但是经销商和精英级艺术家恐怕就不高兴了,因为这样做使得这个市场不那么神秘了,市场的分级不再那么细化,那些稍微低层些也许会挣到更多钱。科技一定程度实现了这个想法。一些销售主流艺术品的网站横空出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更能接触到这些艺术品。甚至亚马逊网站都瞄准了艺术品市场。它打算和几个画廊合作在线销售他们的库存,但是我们不确定在线销售会不会变成一个“柠檬市场”(即次品市场,卖方拥有的商品信息多余买房)——那些炙手可热前途无量的画家的最好的作品仍然掌握在数个收藏家手里,而且前途无量的新兴画家的作品价格仍然不会在网站显示。

收藏者和画廊偏爱有煽动性的作品。一个更透明化的市场也许会改变他们的品味。我接触过的经销商和收藏家都坚信他们自己在帮助社会建立高标准的文化品味这件事情上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撇开经济利益,他们确实非常适合这个任务。大多数艺术界人士在业内很多年并且学习过艺术史。他们从整个艺术史的层面上来看当代艺术,而我们大多数外行人会认为,那是一套陈词滥调和社会价值的缺失。在历史上和我们现代社会,艺术家对于触及边缘和反映社会失序的乱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其他文化媒介中,大众确定了品味这件事。例如,电视上有难以直视真人秀节目也有优秀的电视连续剧——这也是大众决定品味的重要和让人不爽的一面。(这里看来是在吐槽真人秀品味低级但是大家都爱看哈~)

这表明谈及文化领域,艺术市场并不会完全背道而驰。但是价格操纵看起来对于刚入行的精英艺术家并不是个长久之计。稳定的收入对于画家很重要,因为大多数的画家要花数十年才能够成熟并创造出他们最棒的作品。如果他们不潜心几十年于他们的作品那我们可能失去一些能够影响我们几代人的精彩之作。

即使市场更加开放,高端的现代艺术精英市场总会存在。这类的作品将一直卖得好贵而且让我们这些热爱Thomaskinkada普通主妇们只能远远地观望一下。价格透明也许在那个市场里起不到什么作用。除此之外,就算收藏者出过高的价钱,终归来说还是那些非常有钱人玩的东东。对于高端艺术品价格操纵的事情义愤填膺,就像对高端游艇市场不爽一样,对于大多数人没什么意义。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批判大概就是指责有钱人在艺术品上花了太多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没有更加的规范。(有钱人不差钱哈~)价格操纵的支持者们主张说这都是为了保护艺术家——这个说法确实也是事实,至少对于画廊制工作的精英艺术家们来说如此。但是这也会加剧价格操纵,当然最后的收益者是画廊,和非常少数的画家们。

[沙发:1楼] guest 2013-09-12 17:33:05
有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