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批评郭凤怡作品的意义与贡献
发起人:香烟头  回复数:8   浏览数:2030   最后更新:2013/08/12 11:43:43 by guest
[楼主] 香烟头 2013-08-04 15:14:33
[沙发:1楼] 香烟头 2013-08-04 15:14:53
文/郭海平

最近中国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彭德关于郭凤怡作品的评论引起了当代艺术圈内的一些争议。彭德在他的《郭凤怡现象》一文中写道“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用郭凤怡的图画印证中国,意味着中国艺术界没有思想,没有文化,也没有当代”。“ 如果硬性识读郭凤怡的画面内涵,将重蹈文革期间西安的一个恶作剧:红卫兵找了一张宣纸,贴在一个烙饼上,做成拓片,酷似一圈远古器皿上的符号,责成一位考古学权威识读。”

刚读到彭德的这些观点的确有些意外,因为彭德毕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较著名的批评家,而且还是美院的资深教授。但细想起来又觉得非常正常,因为中国大学的艺术教授又有几个能脱离书本知识和固有的经验去面对自由的艺术呢。不过,相比之下彭德应该算是中国大学艺术教授中储备书本知识最多最广泛的教授之一,也可以说彭德是中国艺术院校中最敬业的教授之一,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彭德就是中国艺术院校教授的杰出代表。

彭教授之所以对郭凤怡作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感到难以接受,是因为郭凤怡作品在他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就是“鬼画符”和“装神弄鬼”,让“鬼画符”和“装神弄鬼”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这样的学术殿堂岂不太荒唐可笑了吗。其实依照彭教授的那个思维逻辑进行判断推理是没有错的,错的是他大脑中的思维逻辑和知识系统,遗憾的是彭教授没有发现自己大脑中那个思维逻辑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客观地说是威尼斯双年展的识别系统与彭教授的系统不比配。对此,我们一定要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这是野蛮的,但问题是彭教授坚持认为郭凤怡作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错误,这对于一个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而言就不能说不是一个错误了。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选择郭凤怡作品在我看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一,不断邀请非专业人士参加国际性当代艺术展已成为今天的一种惯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专业技术在艺术中已显得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另一方面,艺术向日常生活回归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二,世界对中国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向世界提什么样的中国作品这对于策展人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选择郭凤怡我以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彭教授撰写了《郭凤怡现象》批评文章后就进一步证明了他们选择的正确性。郭凤怡作品不仅满足了国外观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有助于拓展中国人的艺术思维界线。当然,欲实现拓展中国人的艺术思维界线是需要有中国人响应的,《郭凤怡现象》使这个响应得到了具体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彭德的确为这次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虽然他不一定愿意接受这个“贡献”。

《郭凤怡现象》的贡献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两点:一、不自觉地揭露了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人审美思维的缺陷。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形成其实正是中国式艺术教育的产物,所谓中国式艺术教育就是推崇传承、经验、规范的封闭式思维,对于突破这个系统界线之外的一切存在采取漠视和排斥的态度。二、通过“郭凤怡现象”来促进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艺术和思维方式的反思。如是否应该继续漠视和排斥那些属于个人的独特生命体验,以及迷信权威和书本知识等。

现在重新认识郭凤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作品,至于它是鬼画符、民间艺术,还是当代艺术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作品的确引起了中国艺术界的关注、争议和反思,并有可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这应当正是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即中国的文化变革和超越是不是一定离不开外力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能够接受外力的作用至少可以表明那个接受外力作用的机体不仅是开放的,而且也具有自我变革和超越的诉求,如果那个接受外力作用的机体是封闭的,以及自我缺乏变革和超越的诉求,这时,外力欲实现它的作用就会显得异常困难。这些在中国历史中是得到不断验证的。

彭德教授可能有一点怎么也想不通,中国如此众多的专业艺术学院校呕心沥血培养了那么多学士、硕士和博士难道就不如一个对艺术一无所知的“跳大神”的郭凤怡。其实真正的艺术家不一定都需要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尤其是接受中国式的系统艺术教育。如果说郭凤怡有什么胜过中国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地方,我认为就在于她能够自由地表现出属于她自己个人的生命体验,而这种自由表现自己生命体验的能力恰恰是中国教授和学生们普遍缺乏的,而这种能力的缺乏又恰恰是中国艺术家们普遍存在的通病。所以对于郭凤怡的作品,我认为对于中国艺术界而言正视它一定比排斥它更有意义,正视它至少有助于我们去拓展自己精神的生存发展空间,我们的精神和艺术也许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自由。如果人人都能像郭凤怡那样用画笔自由地表现自己内心的体会和感受,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反之,如果我们对经验世界之外的生命与精神存在继续采取排斥,我们又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呢?对此,彭德教授应该是不难想象的。

2013-8-3
[板凳:2楼] guest 2013-08-04 15:49:43
卢姐真花钱啊,请来各路人马忽悠人民。
[地板:3楼] guest 2013-08-04 18:42:48
给这篇文章打个差评

[4楼] guest 2013-08-06 00:14:50
《郭凤怡现象》的贡献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两点:一、不自觉地揭露了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人审美思维的缺陷。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形成其实正是中国式艺术教育的产物,所谓中国式艺术教育就是推崇传承、经验、规范的封闭式思维,对于突破这个系统界线之外的一切存在采取漠视和排斥的态度。二、通过“郭凤怡现象”来促进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艺术和思维方式的反思。如是否应该继续漠视和排斥那些属于个人的独特生命体验,以及迷信权威和书本知识等。
---------说得好!
[5楼] guest 2013-08-08 10:13:45
能够自由地表现出属于她自己个人的生命体验!
[6楼] guest 2013-08-09 17:30:47
1逻辑不太对,试问哪个艺术家不是自由表现个人生命体验的?不是说凡高那类艺术家才自由了。
2思维缺陷和对郭的判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7楼] guest 2013-08-10 02:04:53
中国哪个艺术家不是自由表现个人生命体验的?
[8楼] guest 2013-08-12 11:43:43
对自身文化、艺术和思维方式的反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