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中国天才的精神苦旅
发起人:香烟头  回复数:3   浏览数:1937   最后更新:2013/07/25 19:59:08 by guest
[楼主] 香烟头 2013-07-24 01:50:35
[沙发:1楼] 香烟头 2013-07-24 01:52:12
郭海平:中国天才的精神苦旅

关于天才,鲁迅九十年前的那篇《未有天才之前》演讲稿给我印象深刻,他说“中国现在之所以没有一个天才,是因为中国没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鲁迅说的“没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依旧是今天中国的现实,对此,我感到困惑,我希望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天才在西方受到关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天才多少都有一些癫狂,他们替神代言,他们是超自然力量的化身。西方人对天才的兴趣从未有过减退,康德被视为是“天才论”的确立者,他在对天才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由于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中国人对天才不仅没有兴趣,反而还经常排斥和鄙视他们,其结果正如鲁迅说的中国人“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对待天才呢?经过一番考证,我发现主要是因为天才的表现违背了中国持续了几千年以社会,以及以世俗权力为中心的价值诉求。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制定者而言,天才反映的是超越社会的力量,肯定它必然会对既成的价值观、社会秩序,以及他们的那个权力构成威胁。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维护那个权力的社会秩序。而这个社会秩序的稳固又是通过“排斥异流,抬上国粹”类似的文化来守护的,如推崇经验、传承、规范、技巧、权威等,即使偶尔有人提到天才,关注的也只是“天才”中的“才”, 即有助于维护那个权力和社会秩序的才能。总之,对中国人而言,无论是什么才华都必须经过社会的严格审核和检验,不符合规范者受到抑制和排斥是难以避免的。如此地坚持不懈,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便在数千年的建设中变得越来越保守和封闭。人的天性最终被这种权力和文化割除在人的本质范围之外,即使是今天,人的本质也是被确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受到如此文化思维控制的人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没有这样的民众,天才便失去了他们生长的土壤。

中国文化的封闭时间之所以能长达数千年不变应该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首先由于缺乏对超越人和社会力量的信仰导致国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创造思维能力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限制必然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制约,生产力的停滞不前又为封建专制的统治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即落后的生产力迫使民众不得不寻求相互依靠和争斗,而这种相互依靠和争斗又恰恰为高度规范统一的意识形态生存创造了生存的条件。越封闭越落后,越落后又越封闭,由此使得中国的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十分顽固的封闭系统,这个封闭系统又使中国人的思维逐渐固化为一种定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到了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继续维持那个传统的封闭保守的社会,这对每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都将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但是,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抑制天才生长的传统文化就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推崇文化经验、技巧、权威的人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依然舍不得放弃那些过时的经验、技巧和思维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仍未摆脱传统思维的惯性,他们排斥天才并非是有意识,而是受到那个传统思维惯性的驱使。由此可见,即使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开放、多元的信息化时代,并不意味着天才就可以自由地生长。其实中国人今天的开放主要还停留在物质、技术、资讯的开放和身体的开放水平,封闭的精神至今还没有出现质的改变突破。但精神的开放终究一定会出现,而什么时候能够做到接受和欣赏天才就应该是一个标志。

中国人的精神在今天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是封闭文化的长期束缚让我们与自然和自己的天性失去了天然的联系,而今天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不但没有将我们从那个封闭的文化解救出来,相反却又让我们离自然和自己的天性更加疏远,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空虚和压抑。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之所以让人精神倍感空虚和压抑,是因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拓展了人的身体行为和物质生存空间,但这种行为和物质空间的拓展却让原来就十分有限的精神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更进一步的压缩,这其中就包括人的精神生存发展空间被物质和技术所侵占和替代等。被物质和技术侵占的人的精神变得更加的迟钝、机械和冷漠。

天才之所以有助于我们摆脱当下的精神危机,是因为天才具有帮助我们超越那个封闭文化和思维的能力,在这个超越的同时我们便获得了与自然和自已潜能联系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这些社会化了的常人之所以缺乏自我超越的能力,是因为社会对我们的改造就如同一次次催眠,被催眠的人便失去了自己生命的觉悟和自主能力,在失去了与自己生命和自然的联系之后,一切似乎都只能依靠权威、专家和科技的指挥。天才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就在于他们的生命没有遮蔽,完全敞开的,这让他们对一切刺激都特别的敏感,正因此如此,他们可以与世界进行广泛自由地互动,而他们的创造也正是这种自由互动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才反映的意志不仅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是属于他们生命所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世界。正如康德说的“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

天才对社会文化的超越其实就是对时空和历史的超越,这种超越是通过激活沉睡在自己身上的潜能和祖先积淀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记忆来实现的。实现这种超越需要相应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善待天才的民众和他们自身的命运安排。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实中似乎只有在精神病患者群体中才有可能找到这些天才,因为所谓正常人,其思想行为表现都已完成了社会化的改造。即使找到了天才,中国公众也很难接受他们,因为他们通常都被贴上了“精神病人”的标签,一旦贴上这个标签,就意味他们具有某种危险性,或者说“精神病人”的标签同时也是一个向世人警告“危险” 的标签。也正是这种“危险”的警告阻断了他们与公众的交流,而这种“阻断”不仅让公众对他们感到陌生,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越是陌生、恐惧就越要对他们进行限制和隔离,越是限制、隔离就越让公众感到陌生或恐惧,结果,“天才”、 “精神病人”、“ 危险”之间便在中国人大脑中形成了一种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的联系一旦形成,我们不仅会中断与天才的联系,同时也会中断与自己天性的联系,那时,我们的天性便将以魔鬼的形象躲藏在自己心灵深处。

为什么那些天才会出现在精神病人中间?所谓精神病人,在我们现实中通常是指那些拒绝接受社会规范和接受自己本能和自然力量支配的人。其实,他们的这种拒绝和接受并非是来自于他们的主观欲望,不过,也正是这种非主观愿望的拒绝和接受才体现出天才的自然属性。眼下,我们需要解决的恰恰是如何对待人的这种自然属性,或者说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在现实中正在实施的对精神病人进行的一系列压制、排斥和隔离措施,因为在这一系列压制、排斥和隔离措施背后却暗藏着我们社会对人的天性和自然的抵制、排斥的思维惯性。伏尔泰说“天才与平庸是格格不入的”,其实这种格格不入并非是来自天才,而是来自于周围人有意或无意的误读。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开始逐渐懂得尊敬和善待自然的重要性,但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中国人似乎只能停留在对自然物的认识水平,如想到自然只能联想到具象的山水树木和花鸟鱼虫等。至于自然的精神,中国人却感到十分陌生和抽象。对于什么是自然精神的问题,我以为天才们创造的艺术是我们认识自然精神的理想媒介,因为在天才们创造的艺术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精神十分具体的存在,这个精神是通过各种自由形式体现的,这个精神就是让世界统一在一起的自由力量,对于这个自由的力量不受任何力量的限制,即使我们无视它和拒绝它的存在,它依然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

天才创造的艺术之所以能承载自然的精神,是因为天才的创造接受的正是自然生命意志的指引,当我们去观赏天才们创造的艺术时,我们便会被作品中呈现出的力量和场的运动所打动,这个力量和场的运动正是自然精神具体的体现。回顾人类的史前文明,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曾经拥有的神圣地位,那时,人类时刻不忘崇敬自然。艺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确保人与自然在精神上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数万年过去了,当我们在今天再看到那些史前的艺术,我们依然会感到肃然起敬,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因为那些作品中承载着人与自然的精神和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依然还保留着与祖先和自然的那份割不断的联系。

眼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中国艺术似乎很难对人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始终摆脱不了眼前的现实和书本的经验,由此使得这些作品表现的精神空间总是限定在大家无比熟悉的范围之内,这让大家常常感动无聊、失望,甚至厌倦。追究其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太多的束缚和抑制。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尊敬和欣赏天才创造的艺术,我们就有可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取超越现实的创造性力量,那时,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就可能会因此而变得自由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天才提供自由生长的土壤也是为了我们自身自由的实现。

拓展人精神生存发展的空间,恢复人与自然神秘的联系是艺术的初衷。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艺术被社会各种力量广泛应用到各自不同的领域,并成为实现其它目的的一个个手段。表面上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得到的艺术关照更多更丰富,但我们的精神却并没有因为这些更多更丰富的关照而变得更加自由和强壮,相反,我们的精神却因此而变得越来越空虚、萎缩和压抑。面对这些挥之不去的困惑和疑问,天才的艺术创造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2013-7-23
[板凳:2楼] guest 2013-07-25 01:25:33
看你文章,郭风怡倒像你说的那种天才
[地板:3楼] guest 2013-07-25 19:59:08
彭德对郭风怡的评论暴露了中国艺术院校教授知识结构的残缺和畸型,害人害己。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