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元素”:中德两国的日常对话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702   最后更新:2013/07/15 11:02:08 by 灰常灰
[楼主] 灰常灰 2013-07-15 11:02:08

来源:中德文化网



全新展览《基本元素》(Invisible Things)探究中德两国的日常物品及两国人民特质。

  麻将牌、验钞机、电动三轮出租车——这些东西经常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无处不在,我们往往对其视而不见。它们独具中国特色,世界其他地方的日常生活中难见其踪影。同样,在德国,人们或许会谈及花园里的矮人 、方糖或勃肯凉鞋,认为这些东西具有典型、独特的德国特色。这些日常物品随处可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元素。

  如果将这些我们可能在早晨上班途中就会碰到的东西,从其周边环境移入展览场地,将会产生什么效果?这正是正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中德联合展览所探索的内容。


此次展览被命名为《基本元素》,旨在展出在中国和德国收集的实物、图片和模型,寻找两个不同国家日常生活细节的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密码。来此参观的德国人会看到一些不知作何目的、但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的物品,例如丝瓜刷或关公像。相反,中国观众看到德国咕咕霍夫烤盘、海马游泳徽章 或阿尔迪超市标志或许会迷惑不解。有时,同一件物品在中国和德国的用途明显相似或相同。有时,这种相似性却流于表面,隐藏了文化差异。例如,德国人也穿红色内裤,但在中国,穿红色内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寓意。

  过去几年来,德国科隆的德国Reihenhaus AG(联体排屋公司),亦是本次展览的赞助商,一直致力于推动这种文化和学术对话。2008年,该公司邀请著名摄影师阿尔布莱希特•福克斯(Albrecht Fuchs)拍摄了五十个德国家庭在联体排屋中的生活场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丹尼尔•阿诺德(Daniel Arnold)博士指出,“福克斯在共性基础上发现了真正的多样性。显而易见,排屋是统一的舞台,在这样一个预先设定的空间里能够呈现无数生活方式。”

  2012年,中方策展人吴学夫教授在德国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推出其著作《中国东西》并举办了同名展览。他的展览旨在探究“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描述、随处可见的现象:如果将日常物品从传统环境中拿走,它们的形式将得到强化,而功能则会消失。”吴教授认为通过展示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和大众审美。



三位策展人,马丁•任德尔(Martin Rendel)、勒内•史碧茨(Rene Spitz)和吴学夫教授,看到双方举办的展览的共同点,遂决定在北京合作举办《基本元素》展览。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办,波普客(Popcorn Idea Factory)承办,《基本元素》不仅展出中德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日常物品,同时还展出呈现两国民众和家庭风貌的照片。“中国肖像”呈现了生活在不同省份,来自城市或者乡村的大量中国人和中国家庭,“中国房子”部分则囊括了不同地区典型的房屋类型。

  《基本元素》的策展理念包括消费主义、文化认同、美学以及其他多个学科。展览宗旨是建立对话,提出问题,摒弃关于中德两国典型物品的陈词滥调,探索当今世界共同拥有的人文特质。

《基本元素》今日美术馆,北京,2013年7月3日-7月15日

陈路(Lui Chen)
多媒体记者,北京
2013年7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