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间”的再认识
发起人:wuchengdian1  回复数:0   浏览数:1475   最后更新:2013/06/14 12:53:06 by wuchengdian1
[楼主] wuchengdian1 2013-06-14 12:53:06

对“空间”的再认识


吴承典


每个艺术家对“空间”有不同的感受,个人认为,“空间”的意义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关联重现。作品所呈现的方式、手段、结局,是艺术家内心宽广度的表达。


内心是空间抽象的表现形式,外部是空间具体的表现形式。由一度到三度空间的转变,完成了美术学上对空间的定义,而四度空间的结构,是相对静止的空间与时间发生了关系,变成相对运动的空间。由此完成了艺术品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此时的“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就行为艺术而言,空间的概念是和身体的“场”紧密结合的,是信息空间(Infosphere)。肢体语言所传达出的情感信息构成了行为作品的“空间”,艺术家的出场,进入和结束,搭建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肢体与所在现场的各种材料发生关联,表象的或内在的,抽象的或具体的,艺术家的肢体语言本身会传达出某种重要的情绪而构建成自身的空间,内心的情感透过肢体语言含蓄或直接的流露,或采用陌生的、极端的方式。生活中的只字片语以切片的手法呈现给观众,各种抽象的信息交替出现,构成一个完整的行为信息库,以时间的推动,空间的转换,来传递艺术家的思想。另一种方式是引导观众进入作品,采用主动的、或被动的方式和观众产生互动,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改变了单向输出的方式,建立输出和输入的共享通道,这种空间的建立强调了作品的参与性。除了和人的互动之外,还有和环境的互动,第二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德国艺术家Boris Nieslony的作品《Naturstudy(自然学)》,艺术家在草丛里静静的躺了两个小时,享受着和植物融为一体的快乐。但口中含着的那一跟植物,彻底改变了艺术家本人这个肉体的属性,赋予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概念,美丽而哀伤。此时改变物质属性的营造充满无限悠长的韵味。


网络空间(Cyberspace)则给新媒体艺术创造了便捷的途径。由于网络空间的全球化,数据化和图像化,注定了它是一种便于更大范围的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无论距离有多远,只要有网络存在,新媒体的空间就存在,互动和交流就顺畅,图像和声音成为最基本的形式。语言不通也豪无障碍。网络空间“更趋向于技术一面,但在这个术语里,人们看到网络似乎比看到技术更多些。”(注1)而思想性才是这个似虚而实的空间为艺术所用的重要特征。没有思想,新媒体艺术就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灵魂。网络作为一个载体,仅仅是提供了技术和表象的形式,这是一个狭小而平面的“空间”,一本有时间性的杂志,包罗万象。艺术家在选择时总会有所考量,选择性地拓展视觉或听觉上的“空间”,将四维的空间改变成五维的空间“从我们这个宇宙大爆炸开始到某个可能的结果,这段时间上的持续叫四维,而在这个四维时间线上任何一点都有无限种发展趋势。这样从四维上的某一点分出无限多的时间线,构成了五维空间。”(注2。网络上的每一个点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未知的关系和结果随时存在,有时过程反而具有极大地吸引力。新媒体艺术的手段正是在不同的点位避开主流,另辟捷径,试图拓展全新而意外的空间,用艺术的形式赋予新空间以思想和灵魂。


对于现场艺术而言,解构和重组尤其重要。一个现实客观的空间是具体的形式,相对静止。我们如何赋予它全新的意义?将具体的空间抽象化,而成为“思想空间”(Noosphere)是现场艺术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艺术家所处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给出了具体的物理特征,由于艺术和文化的介入,具体的形式发生变化。其原有的功能、属性发生转移,被思想颠覆,重新定义。在技术和形式上,我称之为“属性移位”--是概念的,而非物理的。。。。。空间属性的转移和改变应当是反传统经验的方式,艺术家观念的注入可以体现在不同空间属性的相互转换,通过视觉、听觉、网络的形式转移,从空间内部来审视属性的归属。一种全新的可能性由此产生,抽象而荒诞,新鲜而短暂却充满虚幻。


思想空间是一个想象和智慧的空间,外延范畴更大,所接触和涵盖的面更广。如何把握?这个难题将交给现场艺术家来完成。



注:(1)引自《互动百科》

(2)引自《多维空间》







2013年4月22日。成都。星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