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一部朝鲜电影纪录片的拍摄经过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2384   最后更新:2013/06/05 13:04:49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3-06-05 13:04:49

来源:华尔街日报 作者:Alastair Gale



在拍摄一部有关朝鲜电影产业的纪录片的计划获得平壤方面的有条件批准后,来自新加坡的独立电影制作人梁思众(James Leong)和李成琳(Lynn Lee)夫妇显得进退两难──获准拍摄的条件之一是,他们在朝所拍的全部胶片都要接受朝鲜方面的审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两人最终决定开拍。在拍摄纪录片《伟大的朝鲜电影》(The Great North Korean Picture Show)的过程中,他们获得许可进入了平壤几家主要的电影制片厂,其间还看到了模仿韩国和美国的场景而搭的布景。影片中还有对明星导演Pyo Hang以及多位演员在排练时的采访片段。该影片目前可以在Vimeo.com网站上看到。


这部94分钟的影片已在多个电影节上展映。一些影评人提出疑问,两人获准拍摄的镜头中,最终得以上映的占到了多少呢。不过,也许该片最有力的视角正是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展示的朝鲜电影作为宣传机器的一面,以及由其释放的真实的狂热和情感。


“朝韩实时报”(KoreaReal Time)栏目就夫妇两人如何想到拍摄这部影片、拍摄期间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上映后的心情等问题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华尔街日报》:你们是如何想到要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的纪录片的?


梁思众和李成琳:我们拍摄的纪录片《阿基拉的孩子们》(Aki Ra's Boys)获邀参加了2008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Pyongyang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在那里,我们第一次对朝鲜的电影产业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影星和导演告诉我们,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为领导人服务,创作为领导人歌功颂德的作品。他们把自己视为宣传材料的创作者,而不是娱乐产品的制作人。那里的氛围强烈地吸引着你想要进一步去探究一番。我们觉得我们想要做更多的了解。


《华尔街日报》:你们是和谁接触并协商这个拍摄方案的?


梁思众和李成琳:还在平壤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谈论这个想法。我们从一位年轻的朝鲜电影爱好者那里获得了很大的支持。他在电影节的组织者朝鲜电影进出口公司(Korfilm)工作。从很多方面来看,正是他帮助我们把在朝拍摄计划变为了现实。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


《华尔街日报》:除了所有电影胶片要上交送审外,在拍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麻烦?


梁思众和李成琳:一年之内,我们四度造访朝鲜。安排行程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时候,甚至在我们按照计划应该启程的日子当天,我们都还不知道能不能拿到签证。我们也曾受到当地紧张政治局势的影响。有一次,由于朝鲜(于201011月)炮击韩国的延坪岛(Yeongpyeong island),我们不得不推迟了行程。


同时,我们还必须在应付审查程序与制作一部可信的电影这两者间达到一种平衡。为了获得拍摄许可,我们不得不遵循某些规则。我们的几位朝鲜协调人为了帮助我们安排拍摄已经冒了相当大的风险了。我们觉得,假如不管不顾地进行违规拍摄而让他们惹上麻烦,会让我们在良心上过意不去。


一些观众有一些错误的想法,认为朝鲜的审查机构对影片的内容有最终决定权。这是不正确的。审查人员的工作并不是参与修改这部纪录片。他们的职责是检查我们胶片上的内容,确信我们没有开小差跑去做其他任何不在日程计划中的事。只要我们严格遵照日程计划行事,我们就能获得不少空间拍摄任何我们想要的镜头。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在电影博物馆(Film Museum)。那一次,由于给朝鲜领导人的肖像照加了“框框”,我们遇上了麻烦。


《华尔街日报》:除了那些不是你们在博物馆里直接拍出的包括照片和金正日(Kim Jong Il)题字在内的素材,胶片中还有没有其他内容被删掉了?


梁思众和李成琳:主要是一些被他们认为“不招人喜欢的”影像。比如,公路上的自行车,或是在摄影棚外一边打牌一边等着拍摄的年轻的临时演员。审查人员确实想要把一些内容删掉,不过由于我们据理力争,他们最终还是允许通过了。举个例子,灯火管制的那些镜头最初就是不被允许的。


《华尔街日报》:影片中讲述的那名表演系的女生和她的家人,在镜头前的表现看上去很轻松。你们是如何选中他们进行拍摄的?


梁思众和李成琳:我们是在最后一次去平壤时才见到Yun Mi的家人的。那个时候,我们认识YunMi已经差不多有一年了,所以当有摄像机在她周围进行拍摄的时候,她能表现得很轻松。Yun Mi是我们在拍摄初期结识的一小群学生中的一个。她的老师建议我们对她进行采访──这是因为Yun Mi当初为了做演员要努力去克服来自父母的阻力。我们觉得,Yun Mi家的特权背景可能是这位老师推荐她的另一个原因。


《华尔街日报》:对于影片的最终成果,你们有多满意?


梁思众和李成琳:作为电影制作人,我们希望我们不必遵循那些强迫我们接受的规则。我们希望签证不是这么一个大问题,那样我们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我们的每一个拍摄对象上面了。不过,我们还是很高兴我们打开了一小扇窗户,让朝鲜以外的大多数人能一窥这个他们从未见过的世界。当我们做剪辑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认为观众无法真正了解这部影片所用的那些素材。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作秀”?人们如何面对无处不在的宣传机器,又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能让一些人以更微妙的方式来看待朝鲜,我们就很满意了。


李成琳和梁思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