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锐哲学家昆汀·美亚索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1   浏览数:1693   最后更新:2013/04/26 11:20:56 by guest
[楼主] 之乎者也 2013-04-26 11:11:54

来源:九月虺




昆汀·美亚索于196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是人类学家克劳德·美亚索(Claude Meillassoux1925-2005)的儿子。青年时期的美亚索就读于著名的巴黎高师乌尔姆校区,现在他已经在那里任教十余载岁月。他的处女作《有限之后》(Après la finitude)正式出版于2006年,尽管在此之前,在巴黎的一些书店就有这本书的复印本销售。美亚索的这本书很快就盎格鲁大陆哲学圈子里火起来。用英国的法国哲学研究的权威彼得·霍华德的话说:


自从雅克·德里达在1966年发表《结构、符号和戏剧》之后,还没有一个法国新锐思想家对盎格鲁世界产生如此重大的直接影响……很容易看到,美亚索的《有限之后》很快在读者中获得了近似狂热崇拜的状态。



在美亚索的老师中最著名的的是阿兰·巴迪欧,他为《有限之后》撰写序言,并表现出对此书异乎寻常的信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昆汀·美亚索开启了哲学史上的一个新道路……一条围绕着康德在‘教条主义’‘怀疑论’与‘批判’之间做出权威区分的道路。”在美亚索的那本尚未出版的巨著中,暗示说,巴迪欧还认为《有限之后》仅仅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哲学事业中的一部分”。而齐泽克告诉我们,“以最恰当的方式提出今天唯物主义状况的哲学家就是《有限之后》的昆汀·美亚索”。的确,巴迪欧和齐泽克在很多立场上与美亚索是一致的,因而他们评论的中立性或许值得怀疑。不过,当美亚索受邀在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主持的沙龙中讲授他的书时,即便一位与之迥异的哲学大腕也对之印象深刻:“美亚索太伟大了,三个小时没有停顿,我不得不打断他!……他自然力十足,且十分安详和蔼……所有人都非常高兴,并完全为之信服。”

我们时代最著名的一些思想家对美亚索的第一本书广泛认同。但他最大的冲击力无疑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如果一本书在盎格鲁大陆思想圈子(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里被作为最新近思潮的中心,都可以肯定,这是新近源自巴黎的舶来品。在法文版出版一年之内,《有限之后》就催生了哲学中的思辨实在论的运动,并引发了博客微博上对这本书的广泛的讨论。尽管有着作者一般的清晰,有着同僚般友谊,但美亚索很快变成一种神秘感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大部分缘于他那尚未出版的大部头哲学体系,巴迪欧层间接暗示说,这部著作或许叫做《神之不在》(LInexistence divine)。不过,他的核心词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太神秘,这些词汇已经进入到哲学的词汇表中,看起来像是一种永恒的时尚。我谈谈相关论(correlationism),美亚索对二十世纪的大陆哲学的主流本体论背景的命名。在大陆哲学传统中耕耘的作者们一般都会说他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实在论(实在外在于我们的心灵而存在)和唯心论(实在仅仅只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相关论——这是一个第三条道路,尽管很多坚持这条道路的人往往没有将之说出来——则认为,我们既不能思考没有世界的人类心灵,也不能思考没有人类心灵的世界,唯一能思考的只有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联或相关性。尽管我们在人类与世界的关联之外不能思考任何东西,相关论否定自己是一种唯心主义立场。毕竟,我们可以说,在唯心主义传统中,并没有真正拒绝外在于人类的现实,因为人类总是已经沉浸到一个世界之中,或者某种类似的脉络中的某物。

很明显,相关论的根源可以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著作中找到,尽管时代久远,但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哲学来说,康德的批判哲学仍然是基本构架。康德的立场有两个简单而重要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人类认识的有限性,美亚索的以《有限之后》命名的著作公开地摒弃了这一点。按照康德的说法,我们不能拥有关于物自体(事物本身)的认识,我们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去对我们接近这个世界的先验条件进行反思:如时间、空间、理解的十二个范畴。相对而言,美亚索试图说明绝对认识是可能的,尽管康德及其相关论的后继者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宣称认识是有限的。

不过,康德而定批判哲学还有第二个含义,美亚索则接受了这个含义。与许多后康德的思想家一样,美亚索在很大程度上十分欣赏康德对“教条式”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康德试图对诸如此般的世界进行声明,而不用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进行先天批判。我们时代里相关论的典型形式——这种说法比康德自己走得更远——大致像这样说道:“如果我试图在思想之外思考某物,这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我还必须将之转变为思想。”美亚索单独在那些原初的思辨实在论者之中去找到某种强大的论述,让其从一开始就是不可争议的。在他看来,人类与世界之间的相关性循环,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错误或一个文字游戏,而毋宁是所有严格的哲学的出发点。我们不能让康德之前的哲学一下子跨入到一些教条主义所描绘的思想的外部,相反,思想与世界的关联必须从内部得到彻底激进化。换句话说,哲学的下一步必须是一个“内部工作”,我们人类同世界的关联通常在哲学上优先于那些不活动的东西之间的关联,尽管美亚索试图证明,一定存在某种独立于思想之外的事物。认识性的人类主体就是世界上的特殊之物,这让在那些诸如莱布尼茨、怀特海、德勒兹的人物那里,他们所谈的人类经验和非人类经验仅仅只有“程度差异”的说法变得毫无意义。同样,美亚索也绝非是跟随海德格尔的道路,将人类-世界的关联变成某种在自己立场上的绝对之物。相反,他试图在康德和黑格尔的立场之间钉进一根楔子。即宣布一种叫做“强关联论”的立场是可能的,并描述出它与绝对唯心主义的区别,然后,美亚索试图将这种强关联论彻底化为它自己的新立场:思辨唯物主义。

总结一下,康德的立场如下:

1.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思考某物的话,就无法思考某物。

2.所有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不能从事物本身来理解现实。

美亚索拒绝了2而承认了1.但大多数人对康德的反应是相反的,往往是拒绝了1而承认2,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哲学中,人与世界的关联都不是哲学的核心。即便不活动的事物不能彼此间相互理解,有限不仅仅是一种萦绕在人类主体周围的幽灵,而是一般来说,包括了非人存在物的一种结构性关系的特征。


[沙发:1楼] guest 2013-04-26 11:20:56
理论车间后门巴迪欧定位M:一种后形而上学唯物论式本体论,无限之多样性不再被统括到整体中。M依赖了康托的世界观:无限进入多样性领域。M和马勒布目前被认为是新唯物主义的两个代表。


理论车间后门新唯物主义里被塞进了“虚拟性”:当我们所处的系统或现实,本身正成正为的过程中,这时,我们所掷的骰子,不是在现有可能性中生出一个来,不再是偶然,而是虚拟。比如,站在今天,我们讨论未来,与站在1910年时讨论,“可能的结果”就会多出好几箩筐;它虚拟了。


理论车间后门未来不是不可能,而是进路太多,像一张集成电路板了,所以,你振振有词个什么呢?你怎么让自己有台阶好下?灾难,不是最后一条出路被切断,而是可能太多到了过分虚拟,或面临老年痴 呆症式的“大脑爆炸”,去面对一片新的蓝天。


理论车间后门齐泽克从M的《论潜能与虚拟》中得出:上帝是个很懒的宅男,连掷骰子都是三心二意,创造时漏出很多的可能性,也就是虚拟性,飘在我们中间,占到这个世界可能性的百分之99%。也就是说,因为这种广泛的虚拟性,我们可以说,上帝对于这世界的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是三心二意,是我们的马哲作业。


理论车间后门新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偶然、虚拟、多重性、灾难是我们的新本体;在每一种“绝对的新意”中,"时间并不是要来实现来自过去的每一朵嫩芽,而为带来之前并不存在的虚拟性"(《垮塌》,8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