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惯例下的狂欢-深圳OCT项目
发起人:大支001  回复数:4   浏览数:2642   最后更新:2013/02/01 22:43:40 by guest
[楼主] 大支001 2013-01-31 15:41:17


展览“惯例下的狂欢”探寻各种途径将展览的模式寄居于各种能够对传统模式进行拉伸的方式之中。重新审视展览制作的重要性作为本次提出的命题,以此将原先对作品本身的关注拓宽,我视此为关联艺术与社会的决定因素之一。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这一语境下创造不同的叙事,并在整个机构的各个环节以及在展览的持续过程中不断促发持续的对话与交流。

 

本次展览邀请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参与,OCT当代艺术中心作为中国当前语境下典型机构模式,就机构实践、艺术实践和策展实践的共通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我们所共同身处的大环境提供借鉴。

 

在呈现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展览和机构如何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展览和机构如何应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机构试图通过自己的收藏,期望在怎样的文化传承上与外界进行交流?收藏的政治策略又从何而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与新语境和新的展览模式相关。

 

每一位参展人员——不论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将以机构自身结构的不同层面作为创作出发点,包括展览项目、收藏、图书馆、公共艺术项目、公共参与、主观性生产等。以上述机构建设重点领域为核心,参与者将自己与机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各个方面的交流、碰撞与个体实践相结合。

 

本次展览的工作方式强调与OCT当代艺术中心各部门员工的密切合作。机构将开放其工作环境和工作进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此前通常不向公众开放的部分,让展览能够以此为起点,向传统的“机构—策展人—艺术家”之间的主客关系提出挑战。









[沙发:1楼] 大支001 2013-01-31 15:52:57

重访收藏

比利安娜·思瑞克

机构收藏在构建文化价值观和书写艺术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本质意义。艺术史的愿景如何在本土和国际语境中进行传达,这通常关系到机构关于文化政治和自我表达的理想与抱负。许多国际艺术机构的所谓“软力量”,除了体现在展览这一具受时间制约的现实上,很大程度上还需仰赖收藏以及其对于艺术史书写的映射。

与许多中国的艺术机构一样,OCT当代艺术中心的收藏情况也让我们看到,要建立能够体现机构视野的收藏,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展览中出现的藏品大多直接来自仓库,通常不作公共展示,而这些藏品恰好能够被视为一种视觉回忆的载体,呈现过去8年来OCAT所做过的展览工作。除了在展示柜中展出的作品,出版物和文献资料也在本次展览中得到较为详尽的呈现。从实际作品到机构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化实践,这样的安排拓展了关于美术馆收藏的阅读视角,也体现了文献实践在艺术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收藏不应该孤立于机构工作之外;相反,收藏应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与机构的其他工作一起,向传统的正统阅读和艺术史叙事提出挑战,共同讨论不同本土知识形式及其在全球语境中的意义。






胡昀

我们生产了什么?


不久前,我在准备一场讲座(
performance-lecture)时,与美术馆方面反复强调:我需要两张一模一样的木桌,桌面的木质要软硬适中,可以扎进一支飞镖……

运气不错,美术馆的仓库里正巧有符合要求的“道具”,讲座得以顺利进行。

 

艺术家总是提出各种要求,试图“实现”心中的理想状态,而发出邀请的那一方大多都会尽力配合,有时甚至也无暇顾及背后的原因。然而,我们在开幕举杯时该互相祝贺什么呢?完成了一个展览?一次合作?当一切已成惯例,我们还需要生产吗?还要生产什么?

幸好我们的美术馆一个比一个大,仓库可以装下展览的各种“遗留物”(leftover),从天价作品到无数展台,展柜。有些被层层包裹,从此再不见人;有些被留在原地,成为营造“艺术气氛”的摆设;还有一些则比较尴尬,经常被挪来挪去,有时干脆被藏到某个角落。这样看来,还是那些高高低低的展柜,各种式样的文献桌更有魅力,他们成为了仪式真正的“道具”。在“目睹”了一次次展览之后,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道具时,除了回忆之外,还有什么?

2011年夏天,一间陕北山村的昏暗小屋内,我们正准备录制传统的跳神仪式,一位年过九旬的巫师拿出了仪式的道具:一幅褪了色的神像画,一面变了形的羊皮鼓。




我想跟你谈谈,但不是你们

李然

 

在国内当下的语境中工作,使我发现对于创作的绝大部分的对话和交流,始终在一个相互错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难以真正分享彼此的工作,使得我们的创作不断的被简单化和去

内容化,被强制的塞进了一种极端定义的表述之中,题目我想和你谈谈,但不是你们正是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中所感受到的现实。我在策展人比利安娜所策划的惯例下的狂欢中,与她进行了一次私人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彼此分享着我们在展览呈现中各自所使用的文献、照片及其中的内容,并艰难的分享着我们在工作中各自的困境,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对话的过程。我利用这部分真实的对话,重新加工编辑了另一个简化,愉悦的录像作品,并将其制作成一个有精神问题困扰的人与一位用医学术语解惑的心理医生之间的对话,在重新加工编辑的录像中,不断出现的关于谈论幽灵或者幻觉真实幻象台词,而这也是我们工作中相互表达时的断裂和壁垒,它屏蔽着关于自我认识的一切细化的描述。



刘诗园

话语雕塑


2012年,刘诗园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参加驻馆项目。期间,她受邀介入OCAT新启动的图书馆项目,为图书馆空间确定色彩、把握整体氛围。

“惯例下的狂欢”展览邀请刘诗园再次回到这个图书馆,并重新审视图书馆在OCAT的角色和地位。

艺术家以新发起的图书馆项目为关注点,并将其视为一种话语雕塑(discursive sculpture),因为知识生产的平台在机构工作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在艺术家的参与下,图书馆被搬到美术馆展厅空间,此举进一步凸显了图书馆的公共性。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要求其他参与“惯例下的狂欢”展览的艺术家和策展人、OCAT艺术总监和馆长等人提供书单,这部分新购入的书籍将在书架上展示。此外,书架也将根据更个人化、更主观的方式进行布置。

同时,艺术家还邀请OCAT工作人员从图书馆原有的藏书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在整个图书馆项目进行期间与前来的观众进行分享。

以刘诗园的图书馆项目为契机,OCAT还将着手建立当代艺术类电子图书和杂志数据库(主要来自参展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捐赠),观众可以免费下载这些资料。这也就图书馆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身份将发生哪些改变?

展览期间,所有的艺术家讲座活动都将在图书馆举办,为图书馆空间提供更开放的模式,进一步凸显其作为分享知识的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蔡影茜


“任何一个被集体接受且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制度性事实的规则(程序、实践)体系即可被称为机构。倘若如此,我建议人们将注意力从机构上移开,转到机构是如何构建的问题上。并且,我们或许不应仅仅关注制度性事实,而应着眼于我们可以称之为机构神话的东西。”

 

——约翰·塞尔 《什么是机构》




郭瑛

2012/13

寻找理想的三角关系

作为一个持续性的调研项目,“寻找理想的三角关系”旨在梳理并探讨艺术家、机构和公众之间复杂而玄妙的关系;而在这个三角关系网络中,三者的权重是相同的。艺术家需要机构提供的支持和机会;如果没有艺术家、没有展览,机构也难以为继。而这两者又共同决定了向公众展示些什么;公众的回应则或直接或间接地评判着艺术家的作品和机构成功与否。

 

在日常情景和与普通公众的交流中,艺术家希凸显三者间这种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围绕艺术生产、机构支持和宏观艺术社会結構重视、与观众的交流与沟通,并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

 

我一向对于那些不仅仅围绕生活的玄妙、形而上学主题或理论作出逻辑回应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怀有特别的兴趣。他们生活在一个外观主导的世界;但他们融入其中并对作出回应,丝毫无损他/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并能够建立起与日常生活中各种客体或主体之间的紧密的关系。

 

在整个艺术体系中,公众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任何一家有意培育未来一代的视野和远见的机构来说,公众的重要性在项目策划过程中日漸增。我相信,让公众从被动期待变成主动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地拉近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艺术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微观体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错综复杂,包括等级制度、社会网络、资源分配等。通过本次调研,我希望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工作环境和我们自身有更全面、更充分的了解。

 

上述提到的三角关系,目前在绝大多数中国大陆地区的机构中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借此次在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展调研的机会,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从业者在思考公共项目和公共参与等问题时提供借鉴。

 

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我们专门设计了不同的问卷内容。调研的对象将覆盖OCT当代艺术中心工作人员、策展人、“惯例下的狂欢”参展艺术家以及普通公众。问卷中设置的题目都非常直观,主要希望就下列问题进行探讨:谁是公众?在中国的艺术体系中,公众扮演了什么角色?艺术从业者是否真正把公众慮在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行动?


[板凳:2楼] guest 2013-01-31 17:35:44
李然的文字苏伟的文字卢英华的文字我是分不清的,行业太行业的!
[地板:3楼] guest 2013-01-31 18:23:36
读起来很像, 看起来也像,不过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国内艺术的流行趋势,以卢迎华为代表。其实是一种对艺术的亵渎。
[4楼] guest 2013-02-01 22:43:40
李然其实是在模仿和表演。故意的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