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中的全球语境之“刀”:记《回家的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特展》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2120   最后更新:2013/01/25 14:18:35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3-01-25 14:18:3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曹俊杰


旅法艺术家黄含康的“刀”差点在上海浦东机场被拿下——关于这把“刀”究竟该不该出现在浦东机场里,被争论良久。

准确地说,这是把油画布上的刀,艺术家画了一个用西瓜做成的地球仪,一把刀穿过西瓜并固定住它,由此形成新的“地球仪”。西瓜上的每条斑纹类似地理疆界版图,但全球各国都被统一分配成相同纹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可能跟武力暗示并没直接关系。

这件作品《新地球仪》与其他43位海归艺术家的作品,1月11日起作为2013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特别项目“明园·中山公园计划”之《回家的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特展》,在上海浦东机场的艺术展馆里对公众开放。

之所以拿此说事,是因为让人欣慰的是,这把折射全球语境的“刀”,终于留在了人潮面前——据称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4000万人次。而机场艺术,作为一个路径式地理位置的窗口,它本质上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开放程度。

从罅缝走向主流

过去,这些不乏批评语境的艺术作品只存在于边缘艺术小圈子,把它们请进机场,在中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把这些当代艺术请进机场,在中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空间之一,在世界各国的大型机场空间里,都有装饰空间的艺术品存在,从法国戴高乐机场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美国迈阿密机场等等。

展览策展人之一邱志杰对于在机场里举办一个关于《回家》主题的艺术展览,有着自己的见解:“机场,既是一个出发与回归的物理空间,更是精神上不断出发和不断回归的心理空间,在这里探讨海归艺术家的道路和选择,将引来机场使用者的共鸣。”

这44位参展艺术家,大都在国外旅行、生活、学习,他们的作品有的具有强烈的怀乡感,而有的,又具有比较文化上的批评语境。通常,这些所谓的非主流当代艺术品,只能存在于艺术小圈子空间下,譬如画廊、艺术赞助人的收藏空间、远离人群喧嚣的城郊画家村中。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具有极高文化浓缩度和情感的当代艺术,正在从一些边缘空间向主流空间靠近,它可能正在启迪和影响着当下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

旅居澳大利亚的艺术家沈少民,带来的作品是一幅油画式的迷宫,它用江南常见的窗棂装饰描绘着复杂的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迷宫,这种曲折和繁绕的方式,代表了艺术家的心理路程——如何选择一条最短的路走出。

在法国留学的艺术家高洁的作品《一米线》,可能是展览中最契合地理因素的装置作品,那些在机场里常被使用的“一米线”路障——通常是切割地面空间的一个面,人们顺着被它切割的空间,排队,等待。

艺术家剥离了它的物理状态,让它变成软弱、无序的海绵体。“我所探讨的是‘规则’这个概念。规则是在社会中的一种尺度。‘一米线’是一种让大众自行顺从的一种约定。我们并不行走在路障所规定的道路上,而是行走于这些路障本身。”艺术家介绍说。

旅居德国的艺术家刘广云,用另类的表达描述自己的怀乡之情:他在德国Kempen 市的Von Behring街和上海巨峰路之间,建立起自己的情感桥梁,是一摞长长的电线,他准确地说明两者之间的地理距离是11071.9600114143公里。通过把这条真实的道路转化成一条抽象而单纯的线条,才能让他“对时间和距离的确定性产生的怀疑”释然。  

事实上,这些海外艺术家不同程度面临着文化身份的问题。在这种身份问题的影响下,在海外创作作为少数族裔如何与主流社会的关注点发生对话,中国元素和中国美学如何运用,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工作有何关系,都有着与国内艺术家相当不同的处理方式。

“机场美术馆”国外已成风潮

巴黎戴高乐机场、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丹佛国际机场等欧美诸多国际大型机场都熟谙“机场美术馆”之道,对尚处萌芽状态的中国机场艺术国际化,提供了优秀的借鉴范本。

这也是浦东机场所展现的第二次当代艺术展览,上一次要追溯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当时,浦东机场曾举办《归去来兮》大型当代艺术展览,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第一道文化会客厅的门廊。

不过,机场艺术在中国,还只处于一个萌芽阶段。让旅客在机场接受当地的文化体验,是欧美诸多大型机场的一个普遍做法。

1月15日,巴黎戴高乐机场对外宣布其2E航站楼M厅与法国知名的罗丹博物馆进行合作,将在未来展出法国20世纪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而在这一年中,戴高乐机场一年将会有两次不同主题的展览,所有的乘客将会免费观赏到超过50件享誉世界的雕塑,这其中包括罗丹的标志性的作品《吻》和《思想者》等。

而早在2002年起,阿姆斯特丹的Aijks博物馆与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合作开设的艺术中心,将10幅出自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大师的画作悬挂在出关通道,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将艺术展览开到机场的博物馆。

在北美,从丹佛国际机场出来,就能看见艺术家路易斯·希门尼斯所创作的巨大雕塑——一座跃起的野马;在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大厅中,理查德·塞拉的装置“Titled Spheres”就让人眼前一亮;而在旧金山国际机场大厅中,就常年展示着珍妮特用丝网创作的作品“Every Beating Second”。

至于浦东机场展览中的艺术家,他们在亲历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之后,对于“全球化”、“多元化”的阐释,会有更为直接与真切的体验。不过在策展人邱志杰看来,更愿意这场艺术展览成为“历史的一张草稿纸”。

无论如何,机场中的这些艺术佳作,让这个超大公共空间因有形对应物的不同,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它们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城市想要表现出来的姿态,至少,归家的路,不再是无风景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