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惯例下的狂欢”四--宋拓个人项目
发起人:活泼  回复数:5   浏览数:4190   最后更新:2013/02/13 16:56:29 by guest
[楼主] 活泼 2013-01-10 13:12:59

“惯例下的狂欢”为您呈现项目四——宋拓个人项目

我画的歌德开放空间                        

开幕:20130118日,晚600

公共对话系列:2013年1月18日,晚7:30

对话的嘉宾:蔡影茜和宋拓

 

展期:20130118日至0223

主办: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地点:歌德开放空间,上海,福州路318号高腾大厦101


电话:086 21 63912068

空间开放时间:上午1030至下午6点(周一至周五),下午1点至5点(周六),周日闭馆

www.goethe.de/ins/cn/sha/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高菁

jing.gao@shanghai.goethe.org

 

 

当今展览很有意思,在我看来可以是一种创作体裁,一种门类,一种技法。如果问我展览是什么,我回答说它是我的画笔(或鼠标)。我把歌德开放空间当作了我要画的人,给他画一张肖像画。感谢展览这种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得以呈现各种各样美好的画面。

 

这次我的项目,就是为歌德开放空间画一张肖像。这是我在艺术家博物馆项目的作品的一个延伸,我画了很多很多家伙的肖像,这次也把歌德给补上,让它单独呈现。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对每个艺术机构、美术馆、艺术节、双年展都是画我对它的第一感觉。

 

系列公共活动:

歌德开放空间荣幸地宣布,将在“惯例下的狂欢”展览期间推出一系列公共讨论活动。讨论的形式多样,将围绕每一次的个展展开公共对话和“私房话”活动。在为期半年的展览期间,我们将定期邀请来自各地的策展人、作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与个展艺术家展开面对面的交流。1月18日,艺术家宋拓与策展人蔡影茜之间的公共对话将拉开本次展览系列公共活动的序幕。

 

中文对话、英文翻译

 

关于“我画的歌德学院”对话:

 

宋拓在《惯例下的狂欢》的个展部分绘画了他自己心目中的歌德学院空间,这件作品也是他在同一展览的群展部分展出的一系列国内外美术馆及艺术机构速写的一部分。机构的概念在宋拓看来是主观而不确定的,他所绘制的机构图像更像是一截截缺乏上下文的、片段化的个人记忆。在这个讲座当中,宋拓将在歌德学院这一特定的机构语境中,重新讲述自己过往的创作和本次与策展人比利安娜的合作,并与蔡影茜展开一场有关个人创作与机构想象的对话。

 

关于对话嘉宾:

蔡影茜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人及批家,2009/2010 de Appel艺术中心策展人目成。曾策划的目包括《我不在里。一个没有弗朗西斯·亚历斯的展》(合策展2010,阿姆斯特丹de Appel艺术中心)《一个(非)美术馆》(2011,广东时代美术馆)、《蒋志:如果是一个人》(合策展,2012,广东时代美术馆)和《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联合策划,2012,广东时代美术馆)等。她也是《艺术界》、www.artforum.com.cn、《艺术时代》、Yishu等的撰稿人,其批评围绕当代艺术及机构实践的历史、语境与个案,以及策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反思展开。

 

宋拓简介

1988年生于广东,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生活于广州。他个展包括2012 “我最喜欢的十个医生”,箭厂空间,北京、2011 “对灰色的容忍”,观察社,广州 2010 “Goodbye”,53美术馆,广州。群展包括2012 “惯例下的狂欢”,歌德开放空间,上海、 首届“CAFAM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0 “南中国新纸本艺术”,Galerie.Z,布雷根茨。

 

 

 

 

 

 

 

 

关于持续展览项目“惯例下的狂欢”:

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Ciric

艺术家:高铭研,胡昀,李然,陆平原,胡向前,宋拓

时间:2012930持续项目

 

特别项目:从乌托邦到现实-我们的艺术世界是如何被建构的-项目发起人-Alexandra Hodby, Seng Yujin, 比利安娜·思瑞克

 

策展助理:GraceTng

 

 

在为期半年的时间内,展览将邀请多位艺术家开展艺术项目并分阶段进行呈现。受邀艺术家通过各自的艺术实践展示他们对于身处的艺术体系、价值观念和展览策划讨论的思考与立场,同时,将展览本身作为进一步参与的工具。通过艺术家、策展人及所有参与者的合作,一个主要问题将被展开:展览如何在今天成为一个真正开放,且具有生命力的分享平台?

 

艺术家将反思中国文化架构及特殊语境下的社会框架等议题而这些又如何构建个体身份性艺术实践并在系统内部对各种关系进行定义,这都是我们亟待思索的问题。艺术家将探索不同的展览模式、语境和形态如何反映出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态度。

 

展览试图围绕机构、机构化的形式和展览制作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这一关系在80年代的中国便已存在;80年代末受阻中断;90年代中期短暂重现,而进入21世纪后,艺术体制化及市场的驱动,直接影响、操纵着今天的当代艺术。

 

“惯例下的狂欢”试图找到一种抗衡当前艺术生产惯例的方式;提出新的个人实践和参与形式,改变以往审视艺术体系的主导方式。

 

 

 

“惯例下的狂欢”特别单元:艺术家博物馆

 

惯例下的狂欢是一个多元而富于变化的展出概念将以个展和群展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群展的策展理念源于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对现实的质疑——今日图像世界1972”,由哈罗德·赛曼(Harald Szeemann)策划的此次展览在世界展览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将生活浓缩于展览之中”的口号下,为期100天的展览为艺术创作及其与体制和展览制作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惯例下的狂欢”借鉴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特设“艺术家博物馆”板块,邀请艺术家重新对“艺术家与博物馆”这个话题进行思考。

 

艺术家个展将在项目主空间呈现,而“艺术家博物馆”则将在机构的办公空间以群展的形式呈现。每个月,“艺术家博物馆”的一位参展艺术家都将在歌德开放空间的主空间内为观众带来自己的独立项目。

 

“艺术家博物馆”除了集中展示各个艺术家的实践与思考,1972年卡塞尔文献展的文献资料也将进行平行展示,并将于整个项目的最后阶段呈现艺术家丹尼尔·士伯艾里未曾实现的作品“蛋糕里的艺术”,改作品原作为1972年卡塞尔文献展的参展项目,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完成。

 

参与项目的艺术家将通过歌德学院组织的一系列公共讲座、网络平台、图书馆等渠道呈现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成果。歌德学院的每一处空间都将被用于项目的开展。

 

歌德学院此番除了作为展示空间,还将作为讨论的发生地,进一步将“展厅”转变为半开放式的聚集讨论之地。对话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对体制和各种艺术实践进行反思。同时,还将与专业艺术期刊展开合作,包括由艺术家发起的电子期刊PDF。此外,讨论内容也将整理为文稿发表。之后,亦将集结成册出版发行。

 

展览跨时长,以期为反思和更多元艺术形式的探讨提供更多的空间。艺术家不仅创作并展示作品,而且还应静下心来,对当下的文化环境及“生产过热”的现象进行反思,以歌德学院所提供的平台为契机,再次让机构与艺术家携手合作,对我们身处的系统本身展开批判性思考。

 

 

 

关于"歌德开放空间"

 

"歌德开放空间"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发起,旨在为年轻的新生代艺术家提供交流、展示和讨论的平台,同时进一步推进德中两国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对话。



[沙发:1楼] guest 2013-01-15 21:19:59
拓拓啊,你太狠啦!
[板凳:2楼] 活泼 2013-01-20 16:52:24

展览现场:



宋拓和蔡影茜讲座:

宋拓(左)和蔡影茜(右)



策划人 Biljana




[地板:3楼] guest 2013-01-21 01:39:20
脑残的一代
[4楼] guest 2013-01-21 11:55:43
幽默的
[5楼] guest 2013-02-13 16:56:29
返回页首